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  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  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  可以维持肠道稳态  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  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  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  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  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  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  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  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  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  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膳食干预。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18-127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 定,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 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 的发生,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 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可 以维持肠道稳态,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 肠道微生物组成,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本文 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结合人工智能分 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并对结直肠癌患者 进行膳食干预。  相似文献   

2.
阎伟  刘洋  魏云巍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2):1155-1159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肿瘤原发部位的不同, 其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生存预后、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肠道菌群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结直肠癌原发部位的不同, 阐述了相关分子生物学、肠道菌群以及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导致了临床治疗反应的差异, 从而导致了临床预后的差异, 通过总结其中的规律, 可以提高临床对结直肠癌中不同原发部位肿瘤的一系列不同特征的深刻认识, 为提高及完善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在调控宿主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以及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特别是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多呈现失调的状态,而肠道菌群失调能够通过影响肠道代谢、肠道稳态以及肠道免疫等方面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来进行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巨大的潜能.本文主要论述肠道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目前利用肠道菌群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态在消化、吸收、代谢、免疫以及抑制病原菌定植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既能调节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又能通过细菌本身和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机体免疫机制的异常,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特别是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结直肠癌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现象  推测可能与西方高脂饮食流行肥胖运动缺乏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  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性的下降  以及拟杆菌属菌丰度降低和厚壁菌门细菌的富集  同时还可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产生大量次级胆汁酸脂肪酸和硫化物衍生物等。其中  过量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次级胆汁酸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DNA损伤  加剧炎症反应  同时还可促进肠道类干性样细胞‐Lgr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34-138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现象,推测可能与西方高脂饮食流行、肥胖、运动缺 乏等因素相关。高脂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具体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多样 性的下降,以及拟杆菌属菌丰度降低和厚壁菌门细菌的富集,同时还可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生重要影响,产生大量次级胆汁酸、 脂肪酸和硫化物衍生物等。其中,过量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促进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次级胆汁酸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 DNA损伤,加剧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促进肠道类干性样细胞‐Lgr5(+)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围绕 高脂饮食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以及结直肠癌的饮食预 防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杨柳  梁新军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39-1242
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  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这与结直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测序技术和细菌‐宿主机制相互作用是研究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的对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的种类基因和功能上的分析  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技术可以从实验角度研究细菌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更精准地确定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但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  以及细菌菌株差异未知细菌的影响等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  培养组学以及肠道类器官技术为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测序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针对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技术展开综述  讨论了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211-216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中国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三。肠道菌群对肿瘤增殖、存活、转移与肿瘤发生都产生 重要影响,特别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物可以刺激炎症细胞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和调节结直肠甚至整个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这与结直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测序技术和细菌‐宿主机制相互作用是研究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 的主要方法,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的对粪便样本进行菌群的种类、基因和功能上的分析,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技术可以从实 验角度研究细菌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更精准地确定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关系。但DNA提取差异、引物偏差、测序深度, 以及细菌菌株差异、未知细菌的影响等都制约着研究的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培养组学以及肠道类器官技术为肠道菌 群和结直肠癌关系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测序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足。本文就针对肠道菌群和结直 肠癌关系的研究技术展开综述,讨论了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詹宏杰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3):675-679
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的发生。而肠道内的益生菌则通过屏障作用、抑制DNA 损伤等机制保护肠道黏膜,抵御CRC 的发生,并可被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CRC 。胃肠道手术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影响微生态平衡。本文将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本综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基因损伤三个方面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希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及诊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