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在NICU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1026-1028
目的观察并比较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和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在NICU机械通气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雾化湿化,常规组采用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比较两组湿化效果、血气分析的变化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PaO2、SaO2、SpO2降低,但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实验组痰液粘稠度优于常规组,痰痂形成少于常规组,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ICU重症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开放后,采用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湿化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湿化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ICU机械通气患者不同吸痰方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开放式吸痰法和密闭式吸痰法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分别记录两组吸痰前、吸痰结束即刻、吸痰后1min、3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计算SBP和HR的乘积(RPP)。结果A组吸痰结束即刻HR、SBP、DBP、RPP,B组吸痰结束即刻SBP、RPP与吸痰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或〈0.01),两组吸痰结束即刻SFQ与吸痰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A组吸痰后3min、B组吸痰后1、3min与吸痰前比较SPQ显著升高(P〈0.05或〈O.01)。两组吸痰前和吸痰结束即刻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SP02在吸痰后1、3min与A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吸痰后1min RPP与A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可有效的维持ICU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低氧血症,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氧法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方法将30例呼吸衰竭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按上机日期单、双号分为2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密闭式吸痰法,观察组给予高氧法密闭式吸痰。对2组患儿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吸痰前1min及吸痰后3min HR、SpO2及MAP变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吸痰前1min的SpO2、MAP均高于吸痰后3min,HR低于吸痰后3min(均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儿选择高氧法密闭式吸痰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谢金华  谢汉兰  刘洁 《全科护理》2013,11(15):1364-136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湿化液对采取机械通气观察的新生儿肺炎患儿吸痰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科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炎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吸痰前均给予湿化液气道内湿化,其中对照组使用的湿化液为0.45%盐水,观察组使用的湿化液为沐舒坦溶液,观察两组患儿吸痰后血气分析的变化,痰液黏稠度及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观察的痰液黏稠的新生儿肺炎患儿吸痰前,采用稀释后的沐舒坦溶液进行气道湿化,有助于改善通气功能,降低痰液黏稠度,预防肺部感染,整体效果优于0.45%盐水。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早期气道湿化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患者最优的气道湿化液量。方法选择无菌生理盐水为气道湿化液,分别用3种方法注入气道。A法:每次吸痰后注入气道内2ml;B法:每次吸痰前、后均注入2ml;C法:吸痰前注入5ml,1~5min后吸出。结果3种方法对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均有效,对心肺功能亦无不良影响。C法虽然引起患者呛咳,但吸出痰量多,吸痰间隔时间长,患者容易接受,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早期患者采取吸痰前注入4~5ml气道湿化液的方法最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布比卡因腰麻在老年患者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0.5%盐酸左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5~2.0 ml。记录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时的BP、HR和SpO2值。结果:腰麻后T1、T2、T3、T4等四个时间点的SBP、DBP、HR、SpO2麻醉前基础值比较,DBP、HR无明显变化(P〉0.05),SBP明显下降(P〈0.05),但未超过基础值的20%。给药后均未使用麻黄碱及阿托品。结论:0.5%盐酸左布比卡因重比重液腰麻在老年患者手术中应用,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对心肺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孔静  张冬惠  王绍谦 《临床医学》2010,30(11):119-120
目的 观察急性重症监护室(EICU)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后人工气道患者膨肺吸痰的效果.方法 将EICU 51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后人工气道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吸痰护理方法和膨肺吸痰护理方法,分别观察吸痰前及吸痰后30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颅内压(ICP).结果 传统组吸痰法吸痰后30min较吸痰前患者SpO2明显下降,HR较吸痰前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较吸痰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膨肺吸痰护理法吸痰前及吸痰后30 min监护所得的SpO2、HR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CP的监护参数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后人工气道患者膨肺吸痰护理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娟 《护理研究》2010,(8):2202-2202
[目的]比较浅层吸痰及常规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探讨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采用浅层吸痰法,即吸痰管的前端不超过人工气道的长度,并在吸痰前、吸痰结束时及吸痰结束后2min记录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结果]浅层吸痰法吸痰结束时及吸痰结束后2min的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常规吸痰(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能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吸痰时机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气管插管新生儿护理中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吸痰一般是在为患儿翻身、拍背后立即吸痰,吸痰时患儿易出现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等缺氧症状;同时为防止痰阻,吸痰时常向气管内滴人湿化液或进行气道冲洗。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吸痰滴注湿化液可以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增加许多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疾病危重度评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检测吸痰前后患者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5、7d取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学培养。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7d痰培养细菌阳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复张策略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气管内吸痰时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将3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法(OSS),观察组在OSS的基础上加用肺复张策略(LRM)。比较两组早产儿吸痰前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吸痰时SpO2超出范围的次数、吸痰后的SpO2及HR(心率)恢复时间等变化。结果观察组SpO2变化值及SpO2恢复时间分别为(9±3)%,(9±3)s;对照组为(14±4)%,(14±5)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05,-2.976;P〈0.05)。两组患者的HR变化值及HR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798,-1.344;P〉0.05)。观察组吸痰时Sp02超出范围的次数为(1.60±0.74)次,对照组为(3.13±1.06)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4,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及氧气应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350,-1.764;P〉0.05)。结论吸痰前后使用肺复张策略可以维持SpO2的稳定,减少缺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龙文英 《全科护理》2012,10(14):1304-130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需行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及MAP的变化。[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吸痰2 min后的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RDS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对机械通气患者各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超过72h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5ml,对照组不注射0.9%氯化钠溶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为47.5%,高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5,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分别为(7.35±3.89),(10.88±4.37)d,均高于对照组的(5.73±2.45),(9.00±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02.0,589.5;P〈0.05)。结论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可提高痰培养阳性率,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不应该作为常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要吸痰的老年患者34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单日为对照组,双日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吸痰前及吸痰后2min的脉氧饱和度、吸痰后舒适度及黏膜出血、恶心呕吐等指标。结果两种吸痰方法的吸引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964,P〉0.05);两组吸痰前脉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2min脉氧饱和度实验组(97.38±3.64)%高于对照组(95.02±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5);实验组黏膜出血(4例)、恶心呕吐(4例)情况均低于对照组(11,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963,4.510;P〈0.05);实验组吸痰后舒适度(320例)高于对照组(12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12,P〈0.05)。结论改进后的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可减轻患者吸痰时的不适。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4,他引:102  
目的探讨对已经进行湿化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与否对吸痰效果以及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30 h以上患者101例,随机分成A组50例和B组51例,A组吸痰时不滴注生理盐水,B组吸痰时按传统方法常规滴注生理盐水2ml,通过观察吸痰时患者咳嗽反应、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痰液黏稠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心率、收缩压以及痰液黏稠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滴入生理盐水后吸痰前心率、血压均升高,而血氧饱和度下降,与B组比较,A组吸痰时呛咳、VA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舒张压升高、患者刺激性咳嗽、VAP的发生率升高等不利影响,因此,机械通气吸痰不应将滴注生理盐水作为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17.
ICU坠积性肺炎患者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IC U坠积性肺炎患者30例,按入院序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痰吸引,对照组采用咽喉部痰吸引,对两组患者一周内的咳嗽反射、气管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吸痰总量及次数、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氧分压(PaO2)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一周内SpO2、PaO2、吸痰总量及次数、咳嗽反射、气管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减少咳嗽反射,增加患者舒适度,还可以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深吸痰)和对照组(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吸痰效果和吸痰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吸痰前后,研究组患者潮气量、呼吸道峰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及吸痰间隔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增加插管深度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同时还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和开放式吸痰管对成人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n=77)和开放式吸痰组(n=8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天的白细胞计数,拔管前痰培养阳性率及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的白细胞计数在术后当天[(10.42±3.81)×10^9/L比(9.44±3.36)×10^9/L]和第1天[(12.03±3.87)×10^9/L比(11.32±3.59)×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18,-1.188;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白细胞计数术后第2天[(16.14±5.78)×10^9/L比(14.81±3.68)×10^9/L]、第3天[(15.09±5.91)×10^9/L比(12.65±3.18)×10^9/L]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44,-2.409;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12.2%比1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72),总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14.48±4.71)h比(12.15±4.4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4,P=0.003)。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吸痰效果不及开放式吸痰管,由于吸痰不彻底导致的细菌定植发生率较高,从而导致肺部感染率增加。而且对于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的患者来说,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20.
洪楚云  苏真娇  王蔚  赵灵 《全科护理》2014,(13):1158-1159
[目的]探讨实施不同的吸痰方式和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放式吸痰(即吸痰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后上提0.5 cm ~1.0 cm 后吸引),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的变化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采用密闭式浅层吸痰后引起呼吸循环变化幅度及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人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层吸痰能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吸痰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