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比较间接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临时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临时性血液透析患者106例,其中间接锁骨下静脉置管60例,颈内静脉置管46例,2组在完成插管所需时间、操作相关并发症、一针穿刺成功率、血流量、使用天数、透析效果、Kt/V值等进行比较.结果 间接锁骨下静脉置管完成插管所需时间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时间;操作相关并发症、一针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显著;2组透析血流量、使用天数比较无差异;透析诱导期透析前后两组电解质变化明显,Kt/V均>12,透析效果2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间接锁骨下静脉留置管进行临时血液透析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安全,相对而言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
颈内静脉置管与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置管与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分别统计2组透析过程中血流量,静脉压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透析中血流量明显较高(P〈0.001),静脉压明显较低(P〈0.001),其中17.9%出现导管感染,8.9%出现导管堵塞。动静脉穿刺组60.9%,出现肢体血肿,21.7%,出现动脉瘤,结论:颈内静脉置管的血流量明显增加,易达充分透析效果,并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6年7月-2007年7月在我院行右颈内静脉置管的11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13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出现穿刺口渗血,2例发生导管堵塞,经及时处理后,导管能正常使用.结论 重视对右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开辟有效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稳定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治疗正常进行的保证。护士对首次行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早期干预,使患者能够愉快地接受手术,及早地进行透析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颈内静脉置管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以解剖标志定位穿刺法进行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有时还可出现较严重的合并症.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术在直视下进行准确定位和穿刺,成功率高[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固定方法,预防或减少导管因固定不当引起意外拔脱或其他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两年来的1638例次颈内静脉穿置管的固定方法及效果。结果无创固定中粘贴法的导管意外滑脱率显著高于有创固定的缝合法(7.02%VS2.34%),但同属无创固定的绕颈缚扎法比有创固定还牢靠,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绕颈缚扎法是固定颈内静脉导管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为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右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 。作者通过系统回顾、分析总结盲穿法发生置管困难的因素,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显像实时直观,无创伤,操作简便、准确、安全有效,成功率高。1资料与方法选择本科1997-2007年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盲穿置入双腔导管540例次。  相似文献   

8.
改良颈外静脉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被广泛应用,插管的部位主要有: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尤以颈内静脉置管具有血流量佳、保留时间长的优点,而被多家大的血液透析中心推荐为首选。但颈内静脉置管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并有可能发生血气胸、纵隔血肿等严重并发症而一定程度限制了使用范围。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近两年来开展改良的颈外静脉置管术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主要是对颈外静脉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术作一比较研究,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为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右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1-4].作者通过系统回顾、分析总结盲穿法发生置管困难的因素,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显像实时直观,无创伤,操作简便、准确、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为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右颈内静脉置入双腔导管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1-4]。作者通过系统回顾、分析总结盲穿法发生置管困难的因素,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显像实时直观,无创伤,操作简便、准确、安全有效,成功率高。1资料与方法选择本  相似文献   

11.
护理程序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自2000年4月起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应用广泛,传统的方法通常需用专有的静脉穿刺包,但费用较高。我们对36例患者改用外用穿刺留置针直接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收到满意效果,并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简便操作,现将穿刺要领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对已成熟掌握插管技术的操作者,颈内静脉是首选的插管途径。虽然临床普遍使用,但至今为止仍是暂时性血管通路。国内文献报道,颈内静脉置管用于血液透析.保留时间最长为14个月,即使附有涤纶套的导管留置最长也只有18~24个月。我科1例2002年12月在右侧颈内静脉插入一支单腔管,作为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的出路,至今已有2年10个月,如今仍在继续使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附7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右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然后在超声引导下对7例尿毒症病人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6例1次穿刺成功,1例进针3次穿刺成功。且无1例出现误穿颈动脉和气胸等穿刺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置管术主要包括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股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广泛。护理上妥善固定导管、维持导管通畅、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临床普遍应用敷贴覆盖穿刺口以预防感染,并对导管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但常用的透明敷贴和无纺布敷贴各有利弊。透明敷贴固定良好不易松脱,易于观察穿刺口局部情况,但透气性较差且不能吸收渗出液;无纺布敷贴对皮肤刺激性较小,易于吸收渗出液透气性良好,但易松脱且不便于观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经过50例颈内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实践,说明颈内静脉置管是一个安全、可靠、迅速的中心静脉通路,但感染仍是长期留置的重要障碍。同时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提出了预防感染、加强护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抢救危重病人 ,监测中心静脉压 ,进行静脉高营养及长期输液的重要途径。这一技术在基层医疗单位逐渐普及 ,但其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行颈内静脉置管术中9例并发症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409例 ,女性373例。年龄3~89岁 ,平均63.5岁。2、选用材料外套管穿刺针652例 (其中BD针359例 ,乐清华东医疗厂穿刺针293例 ) ,ARROW深静脉穿刺针130例。3、置管时间1~28d ,平均2.9d。4、用途长期输液及静脉高营养199例 ,重大手术监测中心静脉压363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置管术在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70例手术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的资料.结果 265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8.3%,并发症24例;其余5例失败.结论 在围手术期,颈内静脉置管术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发生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目前一般采用盲穿法 ,并发症较多 ,且一次成功率偏低。作者采用超声实时显像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 ,并与盲穿法在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60例患者均为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正、瓣膜成形及置换手术的病例 ,男 33例 ,女2 7例 ,年龄 7~ 75岁。应用超声引导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超声组 ) 30例 ,应用盲穿法 (盲穿组 )30例。所有穿刺均由同一人完成。超声引导使用美国LOGIQ 4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7 5M线阵探头 ,自带穿刺导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双腔血透管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需要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通过二维超声显像观察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术后即行超声及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排除穿刺置管操作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无严重操作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能有效提高置管准确性、减少穿刺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