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胜  冯国清 《医学综述》2004,10(8):462-464
1986年由Murry等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持续缺血的耐受性,它是一种内源性自我保护方式。随后人们又发现IPC对心肌保护作用呈双时相过程,包括IPC后即刻出现的早期保护,一般持续1~3h。和IPC后24h出现的延迟保护,又称第二保护窗口,可持续数天。预适应方法除经典的短暂缺血外,还有热应激、快速起搏、药物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格列美脲对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格列美脲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保护作用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磺脲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Langendorff灌流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为四组:缺血对照组(CON);缺血预适应保护组(IPC);缺血预适应+格列本脲组(IPC+Glb);缺血预适应+格列美脲组(IPC+Glm);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灌流后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IPC组和IPC+Glm组心肌梗死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IPC+Glb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PC组增大(P〈0.01)。结论IPC使缺血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格列美脲对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弱于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予心脏一次或反复短暂缺血后,心脏对随后发生的长时间缺血有较好的耐受能力,产生缩小梗塞范围.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程度,减少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及改善心肌收缩功能,保护心肌内血管神经组织等多种心脏的保护作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IPC有早期保护作用和延期保护作用(Delaged Protection,DP)]。  相似文献   

4.
王悦喜 《医学综述》1999,5(5):226-226
<正>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经一次或几次短暂心肌缺血而赋予心肌对以后较长时间缺血耐受的一种现象。最近,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作用发生在缺血后数分钟,2~4小时内作用消失,晚期效应(the second window ofprotection)则在24小时后表现最明显。IPC早期已被证实对再缺血心肌梗塞面积有保护作用,甚至在某些动物中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而IPC晚期对长时间再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尚在争论之中。本文重点将对IPC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单独应用和与心麻痹液联合应用对兔未成熟心脏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影响,以了解心麻痹液在IPC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幼兔,体重220g~280g,兔龄14d~21d。麻醉及肝素化后,快速开胸取出心脏,浸入4℃Krebs-Henseleit缓冲液,30s内主动脉插管行Langendorff灌注,用39℃经混合气(O2:CO2=9%:5%)平衡的Krebs-Henseleit缓冲液灌注。32只兔未成熟心脏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Ⅰ(conⅠ,n=8),全心接受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组(IPC,n=8),接受5min缺血、10min再灌注预处理(IPC)和30min缺血、40min再灌注;对照组Ⅱ(conⅡ,n=8),接受4℃的St.ThomasⅡ心麻痹液使心脏停跳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IPC复合心麻痹液(IPC+St.Ⅱ,n=8),接受IPC、St.Ⅱ灌注和45min缺血、40min再灌注。记录心脏停跳前平稳灌注时冠脉流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作为基础值,并分别把再灌注后5、10、20、30、40min的CF、HR、LVDP、±dp/dtmax测定值表达为对其相应基础值的恢复率。记录IPC组与conⅠ在主动脉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测定各组再灌注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再灌注末心肌组织ATP含量。结果:复灌后IPC组与对照组Ⅰ相比在冠脉流出量(CF)、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度率(±dp/dtmax)恢复率无明显差别,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有增多趋势(但P〉0.05);IPC组在全心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再灌注末心肌ATP含量显著减少(P〈0.001)。而在IPC复合心麻痹液组HR、CF、LVDP及±dp/dtmax恢复率较对照组Ⅱ明显得以改善,且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结论:IPC在单独应用时不足以保护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兔未成熟心脏,反而有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而在与心脏停搏液合用时,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兔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在Langendorff离体灌注心脏模型,本研究首次观察到IPC心肌保护效应的获得需要心麻痹液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格列齐特对糖尿病GK大鼠离体心脏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GK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分为Wistar大鼠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ON组)、GK大鼠缺血预适应保护组(GK组)、缺血预适应+格列齐特组(10μmol/L)(IPC+Glc组),每组8只。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灌流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灌流30min时,与CON组相比,IPC+Glc组左心室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IPC+Glc组和GK组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格列齐特未影响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处理结合心麻痹液保护未成熟兔心肌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左心作功模型,比较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缺血预处处理加ST.ThomasⅡ液(IPC组)和仅ST,ThomasⅡ液(对照组)对幼兔(3-4周)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冠脉微循环、能量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后 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提供更佳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和缬沙坦(valaartan)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细胞坏死程度,保护心脏的作用.方法 将32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 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组、IPC组、缬沙坦缺血再灌注(VIR)组、和缬沙坦缺血预适应组(VIPC)组,IR组和IPC组合称为生理盐水组,VIR组和VIPC组合称为缬沙坦组.留取梗死区心肌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fos蛋白的磷酸化. 结果 无论IPC 组与IR 组相比还是缬沙坦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fos的磷酸化明显降低(P<0.01). 结论 IPC可抑制c-fos的磷酸化,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  相似文献   

9.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是指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在持续再灌注之前,对心脏进行数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循环的处理方法.与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一样,IPOC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的损伤.由于IPOC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实施,后处理对于缺血心肌及内皮功能保护是一个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操作程序,所以比IPOC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适应 (ischem ic preconditioning,IPC)现象的发现 ,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IPC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其特点是保护作用强、保护范围广 ,对心脏保护作用包括快速相和延迟相两个时相。本文对 IPC的特点、可能的机制 ,特别是蛋白激酶 C和线粒体 ATP敏感的钾通道的作用 ,以及 IPC的药物模拟进行探讨 ,并提出药物预适应可能是今后 IPC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