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是脏腑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1],具有较高的指导临床防治疾病的价值。现代医学通过近2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进一步肯定了它的临床价值,并对它的朴素的主要理论,提高到了一定的现代科学水平,从而发展了原有的脾胃学说。现从三方面简要探讨如下。1 脾胃学说指导着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的治疗脾胃学说主要指导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3种常见病,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而…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报告用脾胃学说作指导,用健脾益气为主,分别佐以化湿豁痰,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清热解毒,益肾滋阴等法,治疗颅脑术后癫痫发作、多发性脂肪瘤、支气管哮喘、异位性皮炎、乳摩尿、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收到满意疗效。提示脾胃学说不仅用于治疗脾胃疾病,还可用以指导临床许多疑难杂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续)柯新桥,陈林艳,丁艳蕊,郝建新,周广祥4结合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看脾胃的主导作用4·1结合疾病诊断看人们通常将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的整个机能活动简称之为“胃气”。在一般情况下,脏腑的功能状况、气血的盈亏盛衰、神...  相似文献   

4.
正脾胃学说源于《内经》理论,成熟于东垣时代,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对脾胃学说颇有研究,牟师从五脏形成说及现代进化论看,脾胃不独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还是脏腑之原本。历代医家十分注重脾胃在诊治上的作用,调节脾胃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大法,在临床诊治上起着核心作用。1《黄帝内经》确立脏腑以脾胃为核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脾胃是核心。《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有“后天之本”之称。故脾胃虚弱是构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近年来,随着诸多医家对脾本质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脾与免疫功能、消化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相关,证明了脾胃学说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现将本人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儿科常见病的一些临…  相似文献   

6.
1 脏腑学说和内分泌理论对糖尿病的阐述 对糖尿病的阐述中西医最初都是从人们观察到的突出症状和现象开始的,“消渴”和“糖尿”这两个词在描述上都比较贴切。中医所指脏腑实质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内脏器被分成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名的五行学说将人的五脏按“五行归类”,建立了相生、相克的模型,并由此产生了五脏疾病传变的理论。大凡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所指脏器叉决非西医解剖学上说的具体脏器.这也是中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正>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金元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在脾胃学说上皆有建树,脾胃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脾胃为本1.1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脾胃论》中提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脾胃对元气有滋养的作用,人体元气充盛,则诸病无所生。脾胃元气论是东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金元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完善,脾胃学说在中医界已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经过实践检验,已被证明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理的中心环节,而且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不仅在消化系疾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就脾虚与崩漏的关系做一探讨。供同道参考。1祖国医学对脾虚和崩漏关系的探讨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以血为用,以冲任为本。冲为…  相似文献   

9.
董建华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是我国有影响的中医专家。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释义》、《温热病讲义》、《临证治验》、《内科心法》等。本文较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特别是通降法治疗胃病,胃热学说等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建华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是我国有影响的中医专家。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释义》、《温热病讲义》、《临证治验》、《内科心法》等。本文较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特别昌通降法治疗胃病,胃热学说是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邓铁涛教授 ,学说渊博 ,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 ,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 ,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 ,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 ,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 治肝先治脾 ,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 ,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 ,论病最为注重脾胃 ,创“…  相似文献   

12.
调治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金元时期李东垣积50余年临床实践和切身体验著《脾胃论》一书,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内容,认为人身以脾胃为要,力主“病从脾胃所生”和“养生当实元气”,创立了许多治疗和预防脾胃疾病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现总结如下。l适寒温,顺应四时李氏认为外感时邪是伤害脾胃的原因之一.指出外感六淫致病,主要是由于脾胃亏乏,元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是脾胃病的外在原因。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木、火、上、金、水五运错综的变化会伤人脏腑,故“人之…  相似文献   

13.
论脾胃在脏腑说中的主导地位(续)柯新桥,郝建新,陈林艳,丁艳蕊,周祯祥2.2从脾胃与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关系上体现出来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而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又必须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各种营养物质,由于脏腑的...  相似文献   

14.
结肠灌洗(给药)药浴。在临床上西医多用于治疗低位肠梗阻.习惯性便秘或用于某些疾病的结肠透析,结肠镜检查,手术前的准备等,目前较盛行的结肠清洗,驻颜、祛斑、减肥亦是美容保健所求达的一种效果。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空一实,实为脏为阴,空为腑为阳,脏腑学说中总有一阴一阳,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结肠灌洗药浴可达到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实现阴病阳治脏病腑治,其最具代表的中医传统理论即“肺与大肠相表里”。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6.
心衰学说的发展与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个世纪以来 ,心衰理论经历心肾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神经激素学说到现代的心室重塑学说。每一种学说来源于临床的观察与总结 ,形成理论后又为临床治疗带来巨大能动作用。本文综述了一个世纪以来心衰的理论发展及防治策略。1 心肾学说———后向性衰竭与前向性衰竭学说此种学说认为心衰是心脏受损伤后 ,搏出量或回心血量降低 ,主要临床症状为水肿。这种学说形成于4 0~ 60年代 ,但早在 1832年JamesHope已提出后向性衰竭学说 ,认为心衰是心排血量下降 ,心脏后方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淤积 ,肾代偿性地钠水潴留产生水肿。 80年后 …  相似文献   

17.
以中医脾胃学说为指导 ,对西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 )辨证 ,我们得出该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的结论 ,与中医脏象论的肝胆无关。但目前很多论文和学术会议制定的该病分型标准 ,作者在多处提到的肝与胆 ,有时在概念上是西医解剖学的定位 ,有时又是中医脏象论。可见中西医基本概念的混淆是导致辨证分型错误的原因之一。关于慢性乙肝的临床诊断标准 ,1 995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是金标准 ,这个标准是根据 1 994年墨西哥世界肝病学会学术大会《关于慢性肝炎诊断、分级和分期的建议》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 ,摘录如下。1 金标准对慢性肝炎各…  相似文献   

18.
专题首语     
<正>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而脾胃学说则是其中的瑰宝。脾胃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为脾胃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东汉至两宋时期对理、法、方、药的进一步发展,至金元时期李东垣系统地提出了脾胃学说,并在《脾胃论》等著作中进行了系统论述,明清时期缪希雍、叶天士等医家又对脾阴、胃阴学说进行了补充。建国后,中医脾胃病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9.
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辟有专家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外科学看来,手术疗法作为一种直接的"祛邪扶正"手段,始终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术后,尤其是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不佳,营养不良一直是围手术期研究的重点[1].在长期的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该院蔡炳勤教授在继承脾胃论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阐述脾胃学说的意义及在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