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厥心痛"范畴,临床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诊断客观化是中医发展必经之路,随着中医学对冠心病的重视,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证候特征研究取得一些新进展。本文从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临床分布规律、四诊客观化特征研究等方面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特征进行概述,以期为该病证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型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整理,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帮助。方法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临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文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病因而论,气血内虚是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发为中风;而从病机而论,瘀血阻于脑脉,脑脉不通,清窍失灵,亦发生中风。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型在中风病所有证型中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以及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在发病部位和血液检验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掌握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判断中风病病因病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的影像学与血液检验学特点可以更好的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提高实验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从四诊诊断、理化微观指标、影像学特点、动物模型等面,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今后应需要同步的、系统的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结论:根据损伤级联反应的不同阶段。把握各个时间窗的症状和体征,把气虚血瘀证和其他证型结合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临床观察表明气滞血瘀和气虚血阏两证在面、舌、甲、脉诊上各有一定的证候特征。面部血流图,舌甲微循环、脉图及心血管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两组病人除具有C/HS、h4/h1、RT增高,微循环红细胞聚集、瘀阻,流速减慢等血阏共性之外,气滞血阏病人出现HD、a/[a+β]、h3/h1、w/t等明显升高,AC降低,微血管管袢痉挛,絮状血流等血流及周围血管异常的现象,提示正常心输出量、高外周阻力是气滞血阏证的病生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模型.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取患者病情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然后分别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 建立了3个诊断模型,经检验Bayes气虚血瘀证判别函数准确性最好.结论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而建立的中医证型诊断模型准确性好,有利...  相似文献   

6.
气虚血瘀证可见于许多疾病的不同阶段 ,由于体质差异表现也不尽相同 ,据笔者临证 ,可归纳如下几点。1.气虚血瘀患者一般体质较弱 ,若由慢性疾病迁延演变而来 ,则病程较长。亦有部分急性大出血后 ,血去气耗 ,产生气虚血瘀 ,则病程较短 ,如急性脑溢血、产后大出血或手术之后等。2 .疼痛是其主要特征。疼痛多为固定不移 ,以隐痛或阵发性刺痛为主 ,夜间或劳累后加剧 ,久经不愈可触及包块。3 .面色白光白或晦滞 ,头痛且晕 ,短气懒语 ,神疲乏力 ,甚则心悸自汗 ,纳呆便溏 ,局部或全身浮肿 ;亦有半身不遂 ,肌肤甲错 ,毛发少泽脱落 ,女性则见经行色淡…  相似文献   

7.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证候是中医使用方剂的“标签”。无论何种辨证方法,最终必须病证相合,药证相符,因此方证研究的关键就是方证对应。揭示方证之间必然存在的对应关系,阐明这种特殊科学内涵是方证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是心血管疾病相关证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均可有气虚血瘀的证候表现,找到证候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作为微观辨证依据,成为目前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研究的焦点。心力衰竭临床应用的常见生化标志物有B型利钠肽、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肌钙蛋白、炎症标志物、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等。此外,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应用广泛,为探索潜在标志物提供依据。文章总结了常见生化标志物、多组学标志物在心力衰竭气虚血瘀病证诊断、预后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医证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刺五加注射液为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31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4~ 1997年 ,我们应用刺五加注射液 (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 )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 31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 31例患者中男 12例 ,女 19例 ;年龄35~ 5 0岁 7例 ,5 1~ 6 0岁 15例 ,6 0岁以上 9例 ,平均年龄5 4.6岁。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诊断标准 ,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表现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等 ,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2007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的36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2):439-441
气虚血瘀证是临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在心血管等慢性老年性疾病中较常见。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气虚血瘀证存在细胞凋亡,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方药可抑制细胞凋亡,包括抑制软骨细胞、肿瘤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凋亡等,而基于"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原则,益气活血方药可抑制细胞凋亡,间接表明了气虚血瘀证存在细胞凋亡。该文从这两个方面论述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虚血瘀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型之一,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有独特的优势,医家运用补阳还五汤或补气活血类方或中成药、静脉制剂或联合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治法,取得显著疗效。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本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is a common featur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cardiac hypertrophy,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heart failure,for which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 modern medicine.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shown beneficial effect on heart diseases in clinic,and increasing clinical and basic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devoting to the mechanism behand these medicines,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ir potential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as well as the scientific essence of the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In order to exchange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field,we have organized special issues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Experts from this field are welcome to contribut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or reviews.  相似文献   

15.
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冠心痛心绞痛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中药“冠心生脉饮”治疗,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治疗,治疗28d。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主要症状和硝酸甘油减停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硝酸甘油减停率、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时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冠心生脉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在改善临床症状、证候疗效、心电图和硝酸甘油减停率等指标方面更具优势,为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提供了新的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心痛"范畴,"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寸口脉微也,(关前为阳)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关后为阴)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气虚是发生发展基础,气虚血瘀是病机关键。宜辨证与辨病结合,灵活运用益气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未来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实验,运用循证医学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医气虚血瘀证斑马鱼模型进行构建与评价。方法:随机选取90尾受精后4 d(4 d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于6孔板中,每孔均处理30尾斑马鱼。分为正常对照组、气虚血瘀证组和药物验证组。采用无水亚硫酸钠和异丙肾上腺素盐酸盐联合刺激建立气虚血瘀证斑马鱼模型。药物验证组斑马鱼在造模基础上给予水溶脑心通胶囊。每组随机选取10尾斑马鱼,使用行为学分析仪分析斑马鱼的总运动距离;采用乳酸和ATP试剂盒测定斑马鱼体内乳酸和ATP水平;置于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斑马鱼心脏凋亡细胞心肌细胞凋亡荧光强度;采用心跳血流分析系统分析斑马鱼血流速度和心输出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气虚血瘀证组斑马鱼总运动距离和AT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01),气虚血瘀证组斑马鱼体内乳酸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而血流速度和心输出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与气虚血瘀证组比较,药物验证组斑马鱼总运动距离、体内ATP水平、血流速度和心输出量明显升高(P<0.05,P<0...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与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新技术(LC-MSE),寻找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血浆特征分子,探索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在蛋白质组学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处方名称、组成药物信息,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及药物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6篇,涉及处方41首,涉及相关药物78种,合计治疗患者2489例。治疗病例数前3位的处方为补阳还五汤(200)、加味抵当汤(134)、黄七汤(125);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为黄芪(42)、川芎(35)、当归(32);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163)、补虚药(119)、平肝熄风药(45)。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其常用剂量为60 g,30 g及以上剂量使用情况占90.7%。结论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用药,其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常以大剂量使用,同时随证加减平肝熄风、化痰、清热等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慢性心力衰竭(CHF)(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的相关蛋白质组学特征,探讨证候发生发展机制的可能生物学通路。方法:研究设计分为CHF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健康对照组,利用i TRAQ标记定量结合串联质谱技术分析CHF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的相关表达差异蛋白质,为蛋白质组学层面的疾病与证候生物学基础提供实验依据,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揭示证的内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CHF气虚血瘀证组表达差异蛋白质有16个,其中载脂蛋白E、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等11个蛋白质表达上调,维生素D结合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等5个蛋白质表达下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CHF气阴两虚证组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有15个,其中补体9、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家族重链相关蛋白等10个蛋白质表达上调,前血清淀粉样蛋白P、维生素D结合蛋白等5个蛋白质表达下调。结论:蛋白质组检测结果能够反映CHF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从而能客观的评价证候特征,为病证结合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