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41例DAI患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DAI早期MRI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裂、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实质出血33例,呈斑点状,直径小于2.0cm;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17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7例;颅骨骨折8例。结论:MRI对DA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弥补CT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表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急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R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确诊的DAI患者的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4例患者CT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19.05%;MRI显示具有DAI损伤表现的共19例,阳性率90.48%。应用EPI序列DWI对急性DAI尤为敏感。【结论】MRI检查对急性DAI损伤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作为DAI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CT与临床的表现(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诊断及价值。方法对41例DA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范围从15~67岁,平均年龄为30.5岁。据临床症状,把病人分轻、中、重3组。结果轻度组10例,CT表现以单侧脑肿胀、单纯脑实质点状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中度组15例,CT表现以弥漫性脑肿胀和大脑深部灰质点状出血为主;重度组16例,CT表现以重度弥漫性脑肿胀合并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出血及硬膜外、下出血为主。结论CT表现能反应DAI临床表现的轻重,对DAI的诊断及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在颅脑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颅脑血管性病变患者分别行SWI与常规MRI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常规MRI序列显示出血21例,SWI可显示常规MRI序列未能显示的超急性期出血病灶,且显示病灶范围及边界更清晰;2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中,常规MRI序列显示9例,SWI均清晰显示病变边界及形态异常血管;12例脑梗死患者中,常规MRI序列可清晰显示梗死灶,未能显示梗死区是否存在微小出血灶,SWI清晰显示梗死灶中的微小出血灶;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常规MRI序列诊断仅1例,SWI显示出损伤轴索周围的微小出血灶。结论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SWI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28例DAI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方式不同分2组,各组64例,对照组予CT诊断,观察组予MRI诊断,比较两组颅内异常诊断及脑内病灶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MRI检出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内出血性病灶及非出血性病灶异常率26.56%、43.75%、29.69%、45.31%、57.81%、68.75%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大脑皮质下、小脑部位病灶的MRI检出率79.69%、34.38%均比对照组CT检出率高(P0.05);观察组MRI阳性检出率96.88%比对照组CT检出高,阴性检出率3.13%比对照组CT检出低(P0.05)。结论:与CT诊断比,MRI诊断可提高DAI患者颅内异常检出率,有效检出大、小脑及基底节部位病灶,且诊断敏感性高,具较高的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征象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对 4 8例DAI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弥漫性脑肿胀 2 1例。 35例脑实质内出血 (直径 <2cm) ,主要位于大脑皮、髓质交界区 ,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胼胝体。蛛网膜下腔出血 2 5例 ,脑室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6例 ,硬膜外血肿 4例。结论 :CT检查对DAI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诊治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96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按照诊断时所用不同诊断方案分成2组,将应用CT诊断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MRI诊断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MRI影像学表现为:患者脑白质区出现间质脑肿胀与脑水肿;观察组病灶(脑深部、脑皮层下、非出血与出血)诊断准确率和阳性诊断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价值较高,能够提高病灶诊断准确率,尤其对患者脑深部病灶敏感性较CT高,可为临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弥漫性轴索损失(DAI)的MRI表现,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为DAI患者的MRI图像,比较病灶在各序列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及分布部位.结果 T1WI序列显示率较低,其次为T2WI序列,显示者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敏感性较高,显示者为片状、斑片状高信号,病灶越小显示越不敏感,SWI序列显示病灶更多、更敏感,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上脚等,呈散在针尖状、小片状或片状显著低信号.结论 相比常规MR序列,SWI序列对DAI病灶检出率更高,可为DAI作出准确诊断,对临床怀疑为DAI患者,SWI序列可作为常规MR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44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44例;低密度区41例;脑实质内出血灶39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 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体、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结论 44例临床分析表明,头颅CT检查在脑DAI的早期诊治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及其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相关性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诊断为DAI并行MRI检查的24例患者,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比较DAI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DAI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GCS评分的关系。结果 24例DAI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质交界区、脑白质区、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常规序列检出DAI病灶37个,T1WI、T2WI序列病灶呈点状或小结节状,信号表现多样。SWI序列检出DAI病灶179个,病灶呈斑点状、串珠状或线条状明显高、低或高低混杂信号。18例未累及脑中线结构,6例累及脑中线结构。24例中GCS评分轻度(13~15分)13例,中度(9~12分)6例,重度(3~8分)5例;治愈9例,好转9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2例。结论 DAI病灶数目多、分布广泛或累及脑中线结构者,GCS评分低,二者均有明显相关性。SWI对DAI病灶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常规MRI序列检出更多的脑内微小出血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74例DA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DAI最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伤(61/74),本组74例,经治疗:良好21例,中残17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1例.[结论]DAI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目前治疗以综合治疗及高压氧等康复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2.
井慎  李莫振  高静 《临床医学》2011,31(7):52-53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伤(DAI)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分析71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诊断标准、及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本组71例,死亡例13例(18.3%),植物生存状态12例(16.9%),苏醒38例(53.5%)。结论以亚低温冬眠疗法、神经节苷脂、安宫牛黄丸等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改善DAI患者预后有明显的的疗效,显著提高了重型DAI的苏醒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成像(T2*GRE)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头颅MRI检查,比较各序列的敏感度,并将检出的病灶数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1 WI共检出DAI病灶97个,T2 WI检出159个、FLAIR检出253个,DWI检出301个,T2*GRE检出441个,T2*GRE联合DWI检出502个。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序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GRE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序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T2*GRE及DW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WI(P<0.05)或T2*GRE(P<0.05)。联合T2*GRE及DW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49,P<0.01)。结论 T2*GRE和DWI序列联合应用显著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是在颅脑外伤患者详细病理解剖时发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1977年Adams等[1]多次报道这种脑损伤死亡的脑病理表现,并于1982年将其命名为DAI。研究[2]表明因头部受减速惯性力或(和)成角加速所造成的颅脑损伤会导致DAI ,主要特征为广泛神经元轴索断裂,因病情较严重,且病理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植物及重残生存率达到30%~40%,死亡率高达42%~62%,从而使患者、家庭及社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也称之为外脑性轴索损伤(TAI ),其发生与外脑性损伤(TBI)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外脑性损伤(TBI)所引起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少占35%,而不会发生占位损伤[3]。当前,临床治疗DAI 仍无特效药物及相关措施。本研究中作者对65例颅脑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DAI的临床诊治措施和预后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浓度与CT表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DAI患者86例和体检正常者16例,采用ELISA测定血清NSE浓度,统计、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变化与CT表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血清NSE浓度较健康体检正常者显著升高(P〈0.01)。脑池受压、移位〉5mm患者血清NSE浓度显著高于移位〈5mm的患者(P〈0.01);预后不良组的血清NSE水平则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外伤性脑损伤的严重形式之一,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影像学诊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磁共振(MRI)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就MRI的各种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价值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和特点。结果CT显示84个病灶,MRI显示264个病灶,CT敏感性只有MRI的10%。结论MRI检查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比CT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随着MRI设备的普及,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行MRI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焦新强  李润根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02-703,620
目的探讨磁共振FLAIR成像序列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临床诊断为D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CT与磁共振FLAIR序列对DAI病灶的检出情况及敏感性。结果 CT及磁共振FLAIR序列共检出病灶91个,其中CT检出42个病灶(均为出血灶),检出率为46.2%;FLAIR检出88个病灶,检出率为96.7%。磁共振FLAIR序列对DAI病灶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P<0.01)。结论与CT相比,FLAIR对DAI病灶的显示更敏感,对非出血灶的显示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发病率高 ,预后恶劣 ,诊断与治疗方法不一 ,值得总结与探讨。兹将我院1995 - 0 9~ 2 0 0 1- 0 9共收治诊断为 DAI患者 5 0例 ,现就 DAI诊治情况作初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5例 ,女 15例 ,好发年龄于 18~ 40岁。车祸 35例 ,海上作业坠落伤 15例。入院时全部为昏迷状态 ,GCS在 3~ 12分。CT的表现 :脑肿胀 ,脑室和脑池受压变小。脑白质与脑灰质交界处散在 ,不对称高密度小出血点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薄层血肿。MRI的表现 T2 加权可脑白质、脑灰质交界处和胼胝体散在 ,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探讨磁共振敏感成像(SWI)在弥散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4-11—2016-11收治的弥散性轴索损伤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RI、DWI及SWI扫描检查,对比和分析检查出的病灶情况。结果 MRI检出病灶81个,DWI检出病灶88个,SWI检出病灶112个。结论联合DWI序列和SWI监测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有效检测患者脑部出血和水肿病灶,为DAI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