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皮内注射一次成功率。方法:选择将需做皮内过敏试验的住院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左手拇指与进针方向一致绷紧皮肤同时针头斜面垂直进针的观察组和左手拇指与进针方向相反绷紧皮肤同时针头斜面向上进针的对照组各60例.重点分析的指标有出针、重复进针率、注射时漏液和拔针时出血的例数。结果:两组皮内注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操作方法对提高患儿皮内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5月本科室住院患儿300例,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儿实施皮内注射,实验组采用改进穿刺部位皮肤绷紧程度、固定方法及进针角度进行皮内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内注射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皮内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皮内注射操作方法可提高患儿皮内注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角度进针对患者疼痛反应和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取与皮肤45°角穿刺进针,对照组采用与皮肤15°30°角穿刺进针。结果:观察组轻度疼痛有57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穿刺成功66例。对照组轻度疼痛有45例,中度疼痛11例,重度疼痛12例,穿刺成功5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与皮肤成45°角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反应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皮内注射时改进皮肤绷紧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1000例患者,采用自身比较方法,每人做皮试时均做2次,分别采用一般与改进2种皮肤绷紧方法。结果 2种皮肤绷紧方法皮内注射的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 皮内注射时改进皮肤绷紧方法可提高皮内注射的成功率,更准确地观察皮试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方式进行变态反应特异诊断对患者痛感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在两侧上臂外侧皮内试验做变态反应特异诊断患者127例,将每位患者左上臂外侧23个皮丘作为对照组、右上臂外侧25个皮丘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共观察皮丘2 921个,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进针法;实验组共观察皮丘3 175个,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角刺入皮内注射法,观察两种皮内注射进针法在变态反应特异诊断中对患者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刺入皮内注射法疼痛反应轻且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高,明显优于常规皮内注射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穿刺特别困难者提供一条安全的增强检查途径。方法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者为对照组(n=50);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为观察组(n=40),观察组均为上肢血管条件特别差、穿刺困难者。建立不同路径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评价表,其观察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渗漏率、碘对比剂剂量、注射速度、延迟时间、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注射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等。结果对照组有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为98%,无渗漏发生;观察组全部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穿刺后等待检查过程中留置针滑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前后心率[(3.25±11.53)次/min比(-1.31±7.91)次/min]、舒张压波动值[(-6.75±24.24)mmHg比(3.04±8.82)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9,-1.91;P均〉0.05),收缩压波动值[(-2.60±13.09)mmHg比(7.39±13.52)mm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两组均无临床症状及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图像质量高;对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缩短了穿刺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只是技师在进行扫描时适当调整碘对比剂的剂量、扫描延迟时间。结论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对于心功能正常者安全可靠,对穿刺特别困难者进行增强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注射方法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方法分成:静脉直接注射组(187例)、静脉液路注射组(84例)及静脉留置针注射组(124例)。3组采用各自弹丸注射方法进行显像。利用Xeleris工作站在血流灌注显像于腹主动脉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ROI的时间一放射性曲线,以形成1个放射峰为弹丸注射成功,无峰形成为注射失败。统计3组成功及失败例数,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Х^2检验。结果静脉直接注射组弹丸注射成功174例,成功率93.0%,静脉液路注射组成功46例,成功率54.8%,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115例,成功率92.7%。静脉直接注射组与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高于静脉液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直接注射组与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注射法弹丸成功率与静脉直接注射法相当,可选择静脉留置针进行注射;静脉液路注射法成功率低于其他2组,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8.
马毳  孙硕  李艳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3142-3143,3145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同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100侧,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不同注射部位、进针角度及注射后不同按压时间所产生的皮下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采用腹部注射法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9%,低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患者的40.4%,腹部注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分的患者占34.3%,高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患者的27.8%,不同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不同(Z=-2.552,P〈0.05),疼痛评分不同(Z=-5.504,P〈0.01)。采用垂直进针法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3%,低于斜度进针注射患者的41.4%,垂直进针法VAS法评分为。分的患者占23.2%,高于斜度进针注射患者的20.9%,不同进针角度皮下出血程度不同(Z=-0.035,P〈0.01),疼痛评分不同(Z=-2.483,P〈0.05)。注射后按压1、3、5min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9%、45.4%和33.7%,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24,P〈0.01)。结论腹部注射、垂直进针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具有较低的皮下出血率,患者疼痛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注射后适度增加按压时间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率。  相似文献   

9.
对皮内注射进行5度与45度进针角度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45度角进针皮内,不但能减轻皮内注射所致的疼痛程度,还能提高护生皮内注射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利多卡因是否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神经系统形成高药物浓度,并与静脉注射相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将12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两组,每组6只,两组又分为给药后18,22,26h3个亚组,每亚组2只。皮内注射组在家兔肩胛区脊柱T3-4棘突两旁1cm的皮肤坡内注射10g/L利多卡因4mg/kg,分两三点注入,使之呈苍白桔皮样皮丘;静脉注射组经静脉缓慢推注10g/L利多卡因4mg/kg。在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兔,取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脊髓、下丘脑和肌肉,分别匀浆测定利多卡因含量。每组3个时间点所取组织作为一组,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组间比较: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下丘脑和肌肉的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静脉注射组[(248.1&;#177;8.6),(164.1&;#177;4.7),(15.7&;#177;1.0),(23.7&;#177;2.6)ng/g;(29.8&;#177;2.4),(55.7&;#177;2.8),(0.98&;#177;0.26),(1.98&;#177;0.3)ng/g,P〈0.011;脊髓利多卡因含量显著低于静脉注射组[(20.7&;#177;2.7),(24.8&;#177;2.3)ng/g,P〈0.05]。②组内相比: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肠系膜下神经节(P〈0.01);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显著高于脊髓、下丘脑和肌肉(P〈0.01)。 结论:皮内注射利多卡因,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形成高药物含量,还能到达下丘脑,高于静脉给药途径。皮内注药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地塞米松在下肢长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选取2003/04—2004/12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患有下肢长骨骨折的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地塞米松组、布比卡因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四组,每组10例。在手术范围内的脊神经的皮肤分布区给药,距手术切口5cm以上,进针深度约0.1cm,每个皮丘注入1~1.5mL药液,直径为1,5~2cm苍白桔皮样皮丘,皮丘间隔1.5cm。如手术超过4h,即放弃这一实验。所有患者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0~10刻度,0为无痛,10为剧痛。术后2h开始评分,2h/次,共4次)评估镇痛效果。 结果:因手术超时放弃5例,又因手术后疼痛难忍,放弃4例,最终进入结果分析31例。地塞米松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布比卡因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2,30&;#177;1.04,4.76&;#177;1.78,5.47&;#177;0.99,6.03&;#177;1.48,t=-3.5312,-6.1738,-5.9320,P〈0.05)。 结论:皮内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对下肢长骨手术后有显著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角度进行青霉素皮试对病人产生的痛感、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0例住院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15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方法进行青霉素皮试,观察组15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内注射法皮试,观察两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结果两组病人疼痛反应及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试法明显优于常规皮试法,其疼痛反应轻且一次注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效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改进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20例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110例,均抽吸0.9%生理盐水4m1,摇晃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再抽吸长效青霉素,常规组采用传统注射法,研究组采用改进后的注射法,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1次注射的成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注射的疼痛程度且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注射法,能提高长效青霉素注射的成功率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探针的改良技术对乳腺导管造影的成功率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我院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Selenia数字乳腺钼靶机对126例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对照组63例患者使用5.5号自磨钝的针头,研究组63例患者使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疼痛感和插管时间。结果:对照组54例患者造影成功,9例患者造影未成功,成功率为85.7%;研究组61例患者造影成功,2例患者造影未成功,成功率为96.8%。对照组患者疼痛平均(3.71±0.37)分,研究组患者疼痛平均(3.33±0.35)分;对照组插管时间(5.90±1.40)min,研究组插管时间(4.88±0.7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乳腺导管造影中能取得更高的成功率,缩短造影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故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减轻患者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痛苦、提高注射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121例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稀释药液,对照组采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药液。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多卡因稀释药液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注射成功率,安全易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前列腺内直接注射川参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将136例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运用川参通注射液4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2ml,经会阴注射至前列腺内,每日一次,共12次为一疗程;对照组68例,口服前列通片,每次6片,每日三次共30天为一疗程。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对本病患者的病情作出量化评估,观察川参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3例(19.12%)显效41例(60.29%),有效8例(11.76%),无效6例(8.82%)。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临床控制2例(11.76%),显效26例(38.24%),有效12例(17.65%)。无效22例(32.35%),总有效率为67.65%。治疗临床控制,显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内注射川参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更适合掌握的皮内注射方法。方法将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操作方法。结果试验组首次真人皮内注射成功率为90%,对照组首次真人皮内注射成功率为6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操作方法,能较显著地提高护生皮内注射的成功率,在护理实验教学及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抽吸药液操作技术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62例(246人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119人次)和观察组32例(127人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10.9%感到重度疼痛,观察组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1,P〈0.01)。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8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9,P〈0.01)。结论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操作技术能提高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II缶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白血病鞘内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3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147次鞘内注射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干预组(75例次)和对照组(72例次)。对照组按鞘内注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操作前、中、后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儿依从率为81.3%,对照组患儿依从率为4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97,P〈0.01),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90.7%比68.1%,X2=11.56,P〈0.01);两组患儿对穿刺时疼痛反应情况及腰背痛、下肢疼痛麻木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减轻患儿对穿刺时疼痛的反应,减少鞘内注射副作用,提高白血病患儿对鞘内注射的依从性,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常规胃管置入方法和冷冻胃管置入方法的成功率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患儿的护理工作提供更有效、更迅速的胃管置入方法。方法选择年龄2~3岁并已行经口和经鼻两类气管插管方式的患儿各30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类每组15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置管方法,统计两种方法的成功例数并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一次性成功例数为13例,一次性成功率为86.7%;对照组患儿一次性成功例数为9例,一次性成功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一次性成功例数为12例,一次性成功率为80.0%;对照组患儿一次性成功例数为8例,一次性成功率为5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冻胃管在机械通气患儿留置胃管时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