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结合中药及成分输血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DIC患者,给予小剂量肝素结合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及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结果:24例DIC患者中,3例死亡,(占12.5%),21例完全恢复或存活,(占87.5%)。完全恢复或存活患者,其出血症状多于治疗后5~10d左右消失,最晚治疗后20d消失。除血小板计数恢复不一外,出凝血指标多于1周左右恢复正常。结论:小剂量肝素结合活帆化瘀中药及成分输血等综合疗法.旱DIC治疗的糖捍方洗.有箝高的疗妁殛寄令忡.  相似文献   

2.
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竹叶青蛇咬伤中毒合并DIC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予伤口清创,应用抗蛇毒血清,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山莨菪碱,补液;3例中度贫血予输血,1例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予输血小板,6例均输新鲜血浆。结果:6例DIC均获纠正,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平均时间6.3天(5-8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4.5天(3-8天),纤维蛋白原5.0(4-6天),3P试验6.5天(5-8天)。结论:及早应用足量有效抗蛇毒血清,补充足够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8例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24例足月轻度窒息新生儿和26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在其生后72h内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数目(PLT)、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数值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足月儿分别与对照组及轻度窒息足月儿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窒息足月患儿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B及血小板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D-D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足月窒息新生儿早期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DIC早期的高凝状态,通过监测各项凝血指标,特别是D—D对窒息新生儿的诊治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l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d,PT恢复时间12.7±9.5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d,FDP恢复时间16.0±9.3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lH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FTT 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观察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12例产科DIC患者进行Sonoclot凝血功能分析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判断其凝血功能状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结果12例产科DIC患者治疗后2—6h凝血功能明显改善,24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Sonoclot的Son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血小板功能与DIC各期的实验室检测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凝血过程的变化和瞬时的凝血功能状态有良好的分析和解释功能,对肝素的应用可以提供比较明确的指标,可以判断凝血因子补充是否到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抢救时机及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例DIC患者,根据诱发DIC的原发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给予抗休克,扩容纠酸,去除病因(包括药物、手术),输血抗凝,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治疗.结果 19例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成功率90.5%.结论 早期诊断,积极处理原发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适时适量的应用肝素抗凝,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是DIC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救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救治的24例产后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产后并发DIC患者17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对DIC早诊断、早治疗,祛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适时果断切除子宫治疗原发病,早期阻断DIC的恶性病理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差,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本院48例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指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25例DIC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1例,观察组14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低于观察组(P〈0.01),死亡率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产科DIC的早诊断和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h、24h、7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参照DIC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成分输血方案,分析18例产科DIC患者经监测凝血功能,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成分血制品,并使用小剂量肝素的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应用成分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提升。结论成分输血在抢救DIC时具有重要作用。早期输注成分血对去除病因,赢得抢救时间有一定的作用。去除病因后应用成分输血,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53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悉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并且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合理使用肝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成功的关键。结论 产科急性D1C发病急,病势凶险,病死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获治愈并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关系 ,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将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 5 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 ,比较 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 (A aDO2 )、血小板 (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 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 :生后 5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 (60 % ,2 7/4 3 )显著高于出生 5d后发生败血症者 (2 3 % ,3 /13 ) (χ2 =6 3 3 ,P <0 0 5 )。两组患儿血pH值、A aDO2 、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在DIC不同病程中D 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败血症起病越早 ,病情越重 ,DIC发生率越高。D 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使用手工法计数血小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应用KX 2 1血液分析仪发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仪器法和手工法结果有很大差异。现将 7例DIC病人血小板计数结果列于表 1。统计结果显示 ,仪器法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分析其原因 ,是由于病人血管内溶血产生的红细胞碎片对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所造成的正向干扰引起的。血小板直方图显示血小板低鉴别线相对度数超过规定值 (P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超出正常值。在日常工作中若发现以上提示符或临床怀疑DIC的病人应做手工法计数血小板。DIC患者早期即有血管内溶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蝮蛇咬伤中毒早期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09-6-2011-06接诊的38例北方地区蝮蛇咬伤后24h之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系统指标D-二聚体(D-Dime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共20例进行相应指标的比较。结果:蝮蛇咬伤组中,5例患者出现PLT减少,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延长8例,TT延长11例,D-D升高21例,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APTT和Fg均正常,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方地区蝮蛇咬伤中毒早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凝血功能,但大多数患者不影响PLT计数;有纤溶增强表现,但较少造成严重脱纤维蛋白血症,较少引起DIC或DIC样综合征,需要继续观察及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危重症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观察,并进行有关凝血功能的检查,以争取早期发现、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方法纳入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危重症患者56例,进行DIC全套检查,并根据国际血栓与出血性疾病协会DIC诊断评分标准诊断DIC26例,根据四格表法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总量(Fg)、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出血(包括皮下出血及淤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似然比及预测值进行诊断。结果PT延长、Fg降低的诊断特异性为87.0%;ATⅢ降低以及出现PT延长、Fg降低或出血三者之一诊断DIC的敏感性为96.0%。结论以血小板减少为基础的多指标联合诊断DIC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产妇为观察对象,D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的测定,并进行对比。结果28例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DD明显上升,FIB减少,APTT延长,PLT进行性下降,治疗后各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检测D-D、FIB、APTT、PLT对产科DIC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监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刘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27-8128
目的探讨早产儿重症感染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对72例早产儿于出生24 h内和生后7 d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并与同期无并发症的64例早产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出生24 h内,重症感染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生后7 d,重症感染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和24 h内(P〈0.01),感染组MPV、PDW明显大于对照组和24 h内(P〈0.01)。结论早产儿重症感染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参数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及时输注适量冷沉淀,分析其疗效.方法 对22例产科确诊胎盘早剥并DIC产妇行输冷沉淀前、输后12~24 h和输后3~5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值,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及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比输注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愈20例,死亡2例,治愈率91%.治愈患者输冷沉淀12~24 h及输后3~5 d 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DIC产妇早期及时输入适量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知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表现,作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病情选择性使用肝素。结论 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