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并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0例鼻中隔偏曲并慢性鼻窦炎的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并鼻中隔矫正术。结果:经随访6个月-2年,全部病例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治愈率98.4%。结论:从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到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具有连贯性,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84例,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观察组实施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头痛头昏等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头痛头昏等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阻力计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疗效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0例鼻中隔偏曲病人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采用鼻阻力计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效果。[结果]与术前比较,鼻中隔偏曲病人在术后12h鼻气道阻力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结论]采用鼻阻力计能较好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前后鼻腔气道阻力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VAS对鼻中隔偏曲病人进行评分,能准确、客观地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式,提高术后的疗效。方法:对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术中对低位矩突尽量保留筛骨垂直板、鼻中隔软骨,对高位鼻中隔软骨偏曲可局部划痕,如筛骨垂直板棘突可保留鼻中隔软骨。结果:76例患者术后均取得满意疗效。随访3~28个月,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鼻梁塌陷等症状;鼻塞、头痛、流涕症状消失65例,嗅觉减退术后明显恢复16例,8例反复鼻出血患者均未再出现鼻出血。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手术疗效满意,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行鼻中隔矫正术。结果:对100例患者术后6-78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有效地控制鼻腔黏连的发生和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结论:该法与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比较,具有安全和疗效持久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全可靠、矫正满意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鼻内窥镜技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238例。其中单纯性鼻中隔偏曲157例,鼻中隔偏曲合并鼻窦炎、鼻息肉81例,鼻中隔手术史21例。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鼻内镜下定期清理术腔,疗效确切,该方法较安全、彻底地矫正鼻中隔偏曲,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嗅觉功能,同时有效减少鼻腔息肉、鼻窦炎的复发,减少了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具有安全、彻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的三线减张法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对1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改良的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3个时间点,鼻内镜下观察患者鼻腔宽敞度,VAS法评估患者鼻塞变化,鼻阻力仪检鼻阻力变化。结果患者术后鼻腔变宽敞,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VAS评分及鼻阻力值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术后半年较术后1个月VAS评分及鼻阻力值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的三线减张法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波  刘军 《华西医学》2012,(11):1680-1681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选择性鼻中隔矫正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11月经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确诊鼻中隔偏曲后,采用鼻内镜下选择性鼻中隔矫正术,术后门诊随访3~6个月的213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3例鼻中隔偏曲均一次性得以矫正,所有患者术后双侧鼻腔通气良好,其中治愈195例(91.5%),好转18例(8.5%)。结论鼻内镜下选择性鼻中隔矫正术利于对各种类型鼻中隔偏曲选择适合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确、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梁建平  袁弘  何宁  陆秋天  李东云  刘蓓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97-1298,130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的优点。方法对316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均在3~6个月,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技巧的掌握及术中一并解决鼻中隔偏曲可提高手术疗效。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患者经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加对侧肥大下鼻甲成形术。结果:56例患者均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患者在行鼻中隔矫正术时必须同时行对侧下鼻甲成形术,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鼻中隔偏曲患者52例,在鼻内窥镜下行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6月,所有患都鼻中隔偏曲矫正,鼻中隔无穿孔发生。结论:内窥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安全有效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鼻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0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1%(97/103例),长期(13年)有效率为89.3%(92/103例)。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适应证、手术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中,95%患者(81/85)鼻塞完全缓解,一般在术后2周左右,88%患者(15/17)头痛缓解,92%患者(13/14)鼻出血症状消失,内镜复查鼻中隔居中位,无穿孔,无中隔血肿、脓肿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案干预后鼻腔愈合情况,旨在指导未来该类疾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5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此基础上联合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方案治疗的26例纳入对照组,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鼻腔间隙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95.83%vs.88.4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鼻腔间隙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5.12±0.75)、(2.02±0.42)分]低于对照组[(7.12±0.95)、(4.20±0.48)分],鼻腔间隙[(3.68±0.27)、(3.83±0.32)mm]大于对照组[(2.12±0.16)、(3.03±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8.33%vs.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接受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各主要症状更好更快改善,临床疗效满意,患者鼻腔间隙改善,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局部麻醉和浸润麻醉对7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窥镜下施行鼻中隔矫正术,其中71例并发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同时进行下鼻甲成形术。结果手术后3个月内鼻塞、鼻出血、流涕以及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在41.0%-65.8%范围,术后3~12个月痊愈54例(72.0%)、好转14例(18.7%)与无效7例(9.3%),总有效(痊愈+好转)率90.7%(68例)。未见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鼻中隔矫正术与肥大下鼻甲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施行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的患者的病例特点、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半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鼻阻力值变化。结果患者术后半年VAS评分、偏曲侧及总的鼻阻力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宽敞侧鼻阻力减少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的特殊优势。方法  2 8例不同程度鼻中隔偏曲患者伴或不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均实施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及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等。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鼻中隔居中 ,鼻腔通畅 ,无并发症。结论 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具有术野清晰、安全、微创、便于教学等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再次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Storz硬性鼻内窥镜,根据鼻中隔不同的偏曲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行鼻中隔再次矫正术30例.[结果]临床观察6~12个月,其中显效26例,占88%,有效4例,占12%,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全部病人感觉鼻腔通气良好,头痛症状消失,脓涕消失或明显减少,鼻中隔偏曲部位消失,无一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鞍鼻、鼻腔粘连、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对鼻中隔首次矫正术后效果欠佳者,使用鼻内镜术行鼻中隔再矫正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32例。保守组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出院后6个月保守组和手术组鼻阻力分别为(0.52±0.16)和(0.24±0.11)kPa·s-1·L-1,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手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6%,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效果肯定,术后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鼻腔阻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鼻中隔成形术中运用鼻内窥镜和耳科电钻的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对64例鼻中隔偏曲病人在鼻内窥镜下运用耳科电钻行耳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结果该组64例病人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背塌陷、术后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头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消失,中隔矫正满意,治愈率为100%。结论在鼻中隔成形术中运用鼻内窥镜和耳科电钻,使手术显得安全和准确,扩大了手术的适应证,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