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迅速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DM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又称DM肾小球硬化症,是在DM病程中出现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病变为特征的总称[1].DN是DM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发生率为20%-40%,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2].  相似文献   

2.
C肽对12周STZ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STZ大鼠模型探讨单独应用C肽对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分 4组 :(1)血糖控制接近正常的糖尿病胰岛素强化组 (DM I组 ) ;(2 )维持高血糖状态的糖尿病C肽 (130nmol/kg每天两次皮下注射 )组 (DM C组 ) ;(3)血糖水平与DM C组一致的糖尿病组 (DM组 ) ;(4)同龄正常大鼠为对照组 (N组 )。12周后测定肾重 /体重比值、肾小球体积、细胞外基质 /肾小球截面积比值、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和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 DM C组的肾小球体积与细胞外基质 /肾小球截面积比值达到DM I组和N组水平 ,约为DM组相应参数的 5 1%与 74 % (P <0 .0 0 1)。DM C组的肾重 /体重比值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接近DM组 (P >0 .0 5 ) ,高于DM I组 (分别为P =0 .0 3与P =0 .0 5 )。各组肾小球基底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独应用C肽 12周可以预防STZ大鼠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积聚导致的系膜扩张和肾小球肥大 ,且不依赖糖代谢紊乱的纠正 ,但对整个肾脏肥大和尿白蛋白漏出没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特有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占有较大比例。糖尿病一旦发生肾脏损  相似文献   

4.
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Probucol)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3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糖尿病普罗布考治疗组(DP).8周末称取体重、肾重、计算肾肥大指数(肾重/体重),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各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B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检测肾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肾组织切片行PAS染色分析肾小球面积及肾小球体积.结果 DM组大鼠肾重、肾重/体重、UAER、TC、TG、SCr、BUN、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较NC组均明显增加,DP组上述改变较DM组均明显减轻(P<0.05).DP组肾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DM组,SOD、CAT、GSH-Px活性明显高于DM组(P<0.05).结论 普罗布考可能部分通过减轻肾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实现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志宏  徐晨 《医学综述》1998,4(1):17-19
<正>随着糖尿病治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患者因急性并发症致死者明显减少,生存期显著延长,故目前DM慢性并发症已成为DM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威胁,其中糖尿病肾病(DN)的危害尤为突出,而DN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故本文就DN早期诊断近年来在国内的研究进展作一浅述:糖尿病肾病通常分为五期:Ⅰ期:肾脏肥大和高滤过期.Ⅱ期:无临床表现肾小球损伤期,此期肾小球系膜扩展,基膜增厚,运动后可有尿白蛋白排出量升高,呈可逆性,血压正常.Ⅲ期:微量白蛋白尿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为 20~200μg min~(-1).Ⅳ期:临床蛋白尿期,即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白蛋白大于200μg min~(-1),肾小球肾小管全面受损.Ⅴ期:尿毒症期.1 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最严重且难以治疗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约为20%~40%[1].DN是糖尿病进程中因微血管受损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增加,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2],造成蛋白尿排泄和滤过异常.  相似文献   

7.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组(DM)、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DK).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罗格列酮[5mg/(kg·d)]对DK组进行治疗性灌胃.8周末称取体重、肾重、肾重/体重,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肌酐;测定各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B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酐(SCr);检测肾组织与尿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AS染色作肾组织切片分析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及系膜区面积.结果 8周时,与DM组比较,DK组大鼠BG、TC、TG差异无显著性.DM组大鼠肾重、肾重/体重、UAEK、Ccr、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系膜区面积较NC组均明显增加,DR组上述改变较DM组均明显减轻(P<0.05).DK组肾组织及尿中MDA含量明显低于DM组,SOD、CAT、GSH-Px活性明显高于DM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部分可能与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糖尿病肾病(D 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 ia-betesmellitus,DM)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是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防治DN,对于提高DM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我国的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导致糖代谢  相似文献   

9.
闫文珍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19-3220
<正>糖尿病肾病(DN)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以肾小球肥大,系膜扩张,基膜增厚,高滤过为特征。最终导致毛细血管腔闭塞,小球硬化。常见于病史超过10a的患者,是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T2DM),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文对我院收治的DN 67例作重点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温玉洁 《广西医学》2000,22(3):541-545
糖尿病(DM)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不但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且常伴有心脑肾血管等病变.糖尿病性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DM常见而难治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为DM的主要死因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7.66%(1).且与DM病程呈正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10年之内Ⅰ型DM伴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的80%和2型DM患者中的约20%将发展至临床DN (2),直至不可逆肾功能损害.其死亡率比蛋白正常的DM患者高1.5倍.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肾小管、肾小球和肾问质,已成为目前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DN有较好疗效.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26例DN患者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DM)是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DM肾病(DN)是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M演变几年后,从肾小球、肾血管到肾间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并发症,而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较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由于其继发于糖尿病,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预防和早期干预的肾小球疾病,因此,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槲皮素改善糖尿病肾病与肾小球周期素激酶抑制剂 p2 7的关系。 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 (DM )模型 ,分为DM +Qu组 ( 6只 )及DM组 ( 6只 ) ,分别给予槲皮素 10 0mg·kg-1·d-1及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 8周 ;对照组 (正常大鼠 6只 )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 8周。采用蛋白印迹 (Western杂交 )方法测定肾小球裂解液 p2 7蛋白水平 ,采用ELISA方法测定肾小球裂解液细胞外基质 (ECM )蛋白 (Ⅳ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 )和尿白蛋白。结果 DM组大鼠肾小球 p2 7水平为 18.5± 4.3 ,尿白蛋白排泄为 ( 3 9.62± 3 .68) μg/ 2 4h ,肾重 /体重比例为 ( 14.87± 2 .0 2 )× 10 -3,均较其他 2组明显增加 ,ECM蛋白水平也较其他 2组明显增加。与DM组相比 ,DM +Qu组肾小球 p2 7水平 ( 10 .6± 3 .1)、ECM蛋白水平、尿白蛋白排泄 [( 17.62± 3 .0 2 ) μg/ 2 4h]及大鼠肾重 /体重比例 [( 11.3 5± 1.76)× 10 -3]均明显降低 (P <0 .0 1) ;DM +Qu组的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 槲皮素可能通过降低肾小球 p2 7水平改善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DM)全身性微血管合并症之一。据Anderson等统计,DM患者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约占DM患者的5%~10%[1]。在治疗DN的终末期时,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肾病及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防止过度分解代谢,减少感染,改善胃麻痹,降低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鼠在持续高血糖、高血脂状态下眼、肾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和特点.方法:①采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同时给高热量高脂肪饲料喂养;②每天观察体重、尿量及眼变化,每2 d测空腹血糖(FBG),成模后测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脂;③白内障出现后处死,取眼、肾在光镜和电镜下作组织结构观察;④肾小球细胞计数分析.结果:①T2DM组:成模后平均FBG(14.46±1.37)mmol/L,FINS(30.78±5.89)μU/ml,体重(494.26±72.73)g.对照组:FBG(5.17±1.36)mmol/L,FINS(19.59±4.89)μU/ml,体重(373.2±30.45)g;②T2DM组:在40~90 d先后出现白内障.组织学检查,全眼球组织结构均有改变,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增生扩大,基膜增厚,睫状上皮退变.晶状体为退行性变.肾组织见肾小球多呈弥漫性硬化,肾小球细胞计数增多达80.9%,基质蓄积,基膜增厚,肾小球囊腔变窄或消失,系膜细胞细胞器增多,间质有胶原纤维素,足细胞次级突起变形或融合.结论:T2DM鼠在持续高血糖和高血脂状态下,眼球和肾组织出现糖尿病眼病(DO)及糖尿病肾病(DN)的改变,并且两者的病理改变基本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7.
白晓丽  刘素筠 《医学综述》2006,12(6):374-37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内玻璃样物质增生、内皮细胞损伤与激活。DN患者肾脏局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增多,抑制了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导致ECM进行性堆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DM并发微血管病变尤其是DN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TM)水平显著升高。内皮损伤伴随DN的整个发展过程,它的出现甚至早于DN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测定PAI-1、TM水平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N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肾小球系膜区扩张,细胞外基质积聚,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球硬化为特征。DN所引起的肾衰是DM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迄今尚无有效的西药能阻止DN肾功能损害的自然进程。中药及中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蛋白激酶C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糖尿病(DM)大鼠不同阶段肾小球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DM模型组、胰岛素治疗组2周、4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潮PKC同工酶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胰岛素明显抑制了2周、4周组DM大鼠肾小球PKCα的表达以及4周组DM大鼠PKCβⅡ的表达;PKCβⅠ、ε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岛素对DM大鼠不同阶段肾小球PKC各同工酶表达变化的影响不同。胰岛素治疗可以延缓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diubetil nephopathy,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主要包括肾小球高滤过、生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活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DN)的发生[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