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血清肥达氏反应检测大同医学专科学校(037008)乔桂兰米亚英近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在我国似有上升趋势,文献〔1~5〕报道曾发现有伤寒、副伤寒流行。肥达氏反应原定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现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我校在校100名健康学生...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1987~2003年伤寒暴发、散发流行期间收治的1718例伤寒中,血培养阳性的756例伤寒患者血清肥达氏反应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小儿甲型副伤寒103例肥达氏反应阴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2年11月收集98例血培养、5例骨髓培养证实为甲型副伤寒的患者,回顾所有病例在整个病程中所做的肥达氏反应结果均为阴性,对肥达氏反应用于甲型副伤寒的辅助诊断价值就提出了异议,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肥达氏试验因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十分理想,操作繁琐,观察结果时间不够快速影响对伤寒 的及时诊断。近年来,我们应用浙江省卫生防疫站研究的微量快速法对伤寒血清学诊断试验方法,与传 相似文献
6.
肥达反应对伤寒诊断应用价值的再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我院1988年~1996年收治的75例经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患者的肥达反应分析,发现肥达反应阴性率达37.3%。为探讨肥达反应在伤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75例伤寒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创例,女14例。年龄9~53岁,其中31~40岁36例(48%),平均发病76天入院。二、诊断标准75例全部经血培养检出伤寒杆菌而诊断。三、检测项目75例均作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培养、肥达反应、免疫球蛋白检查。四、人院前应用抗生亲情况75例入院前有17例使用过庆大霉素,9例使用过先锋霉素N,1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肥达反应阳性的发热患者与伤寒的相关性,以利于早期诊断,治疗,减少误诊率。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青年多见,占82.4%;其中无1例完全具备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稽留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玫瑰疹、粒细胞减少等);诊断为伤寒或副伤寒8例,急性白血病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例,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2例,粒细胞减少症3例,类白血病反应1例,其他细菌感染2例(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结论肥达反应阳性的发热患者应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抗核抗体测定等检查,如果抗感染治疗无好转,应尽早考虑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1~2分钟完成的原理,采用离心沉淀、染色的方法提高肥达氏反应结果的清晰度,缩短报告时间,取得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 1、10×75mm试管及15×100mm的试管。 2、诊断菌液:伤寒杆菌O、H,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系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3、1.0g/dl酸性艳蓝盐水溶液:称取1.0g酸性艳蓝与少量生理盐水同放乳钵中研溶后再以生理盐水补足至100ml混匀即成。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肥达氏反应用以诊断伤寒并非殊异,最近我院遇一例三次肥达氏反应均为阴性的伤寒病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9岁,因畏寒发热6天,白细胞3800/m m~3,中性74%,淋巴26%,肥达氏反应(一),疑病毒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学者怀疑肥达氏反应对伤寒类疾病的诊断价值,而多数人则肯定它的临床意义。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于1985年安顺市暴发流行伤寒期间进行了肥达氏试验,现报告于后。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在我院1985年9月—1986年5月收治的伤寒患者中,选出资料完整、符合诊断标准(血或大便培养检出伤寒杆菌或/和肥达氏反应“O”和“H”在1:160(+)以上者)的692例,与本院(近2月内未生病,发烧和未作过伤寒疫苗预防注射的)健康职工232例及中小学学生154例,抽血作肥达氏反应。其中本院职工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小学学生视为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肥达反应、血培养、腹部B超在伤寒患儿发病不同阶段诊断的阳性率,探讨儿童伤寒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某医院2000年至2007年入院的68例0~14岁伤寒患儿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利用B超观察发病1、2和3周内患儿肝脏大小、脾脏大小、回肠末段肠壁厚度及回盲部淋巴结的改变,并与相同时间段患儿肥达反应及血培养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发病1、2和3周回肠末段肠壁增厚患儿分别为62例(91.1%)、67例(98.5%)、54例(79.4%);回盲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分别为59例(86.7%)、64例(94.1%)、48例(70.5%);肝脏肿大患儿分别为25例(36.7%)、29例(42.6%)、20例(29.4%);脾脏肿大患儿分别为29例(42.6%)、31例(45.6%)、24例(35.3%);肥达反应阳性患儿分别为33例(48.5%)、47例(69.1%)、50例(73.5%);血培养阳性患儿分别是25例(36.7%)、11例(16.1%)、0例(0%)。结论B超检查操作简便、费用低、准确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儿童伤寒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肥达氏试验(WRT)仍是目前伤寒病实验诊断的重要方法,但它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反应。现将非伤寒杆菌感染的肥达氏反应阳性3例报告如下。例1,男,8个月。因发烧15天、轻咳6天入院。患儿曾静滴青霉素、肌注卡那霉素及口服红霉素数天,体温均在37.5~39℃之间。查体:T38.5℃。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心肺(一)。肝脾未触及。X线胸片示支气管炎。WRT:H1:160,O1:320,副甲1:640,副乙1:160,副丙 相似文献
17.
甲酸(H COH),由于其同时具有羧基COH和醛基H C,因此它具有羧酸的通性和醛的某些特性。一般认为甲酸能被弱氧化剂氧化,如和土伦试剂(Tollens)、费林试剂(Fehling)、斑氏试剂(Benedict)反应,生成相应产物Ag和Cu2O。在深入探讨甲酸与费林试剂和斑氏试剂反应的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甲酸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斑氏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与费林试剂的反应也有疑问。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0岁,美国卒中学会( ASA)Ⅰ级。因急性阑尾炎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既往无手术史,外伤史,精神病史,药物过敏史。入室后:T 37.6℃,呼吸(R)18次/min,心率(HR)102次/min,血压(BP)115/65mm Hg(1mm Hg =0.133kPa)。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氧,流量2L/min。患者取右侧卧位,手术床调至头低5度位置,常规消毒铺单后用2%利多卡因行穿刺点局部浸润,以18G硬膜外穿刺针经L2~3间隙穿刺,成功后用25 G腰穿针穿入,有突破感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5%布比卡因1~1.5ml,加10%葡萄糖0.5~1ml,回抽脑脊液至3ml),速度1ml/5s,退出腰穿针,硬膜外头侧置管3cm,取平卧位,待麻醉平面调至T6时将手术床调制水平位,测平面其间患者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术前未用药,手术开始后静脉给予咪达唑仑2mg,15min后再次给予咪达唑仑2mg,之后患者出现谵妄,烦躁,不能正确对答等意识障碍。呼吸浅快, HR 110次/min,SpO298%,BP 110/60 mm Hg。立即给予丙泊酚80mg,氟马西尼0.5mg静注。手术历时2h,术毕患者生命征平稳,意识清楚。次日随访,患者无任何异常及不适。 相似文献
19.
杨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3):5-6
目的 探讨养心氏辅治心血管疾病时对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氏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为(3.8±1.4)mg/L低于对照组的(4.4±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心氏在辅治心血管疾病时,可通过抗炎、降血脂等机制改善患者不适症状,且能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自从1896年Gruber.Dürhan及Widal等人记载了伤寒杆菌加入伤寒患者血清中发生凝集现象以后,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用于诊断伤寒病人已80多年,但临床上一直沿用传统的试管法测定患者血清的凝集效价。有人曾把肥达氏反应的操作微量化,也属试管法的范畴,手续并未简化。玻片凝集法虽然快速,但作为凝集效价的测定价值来讲,仅有半定量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微滴技术的发展,启示了我们对试管法肥达氏反应进行改良。在微滴技术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种新的肥达氏反应的测定方法,1979年初步制定试验方法,79~80年共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