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隐翅虫皮炎(Paedrus Dermatis,PD),又名线状皮炎或季节性大疱皮炎,是由鞘翅目昆虫——毒隐翅虫的有毒体液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急性红斑疱疹性皮肤炎性病变。隐翅虫皮炎属昆虫性、接触性皮炎,在临床上属少见病,总体发病率并不高,但往往造成局部暴发流行,给临床诊断、治疗造成一定困难。医务工作者有必要了解隐翅虫皮炎的诊断、治疗知识,以免出现误诊、误治,耽误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3.
程思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0):62-62
隐翅虫皮炎的爆发流行在国内外均有报道。隐翅虫是一种黄褐色的小甲虫 ,属节肢动物门翅目 (Coleoptera)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在温度低于 18℃时隐翅虫不活动 ,但当气温高于 2 0℃时则开始活动觅食 ,其数量在大雨过后以及高温情况下明显增加。隐翅虫皮炎全年均可发生 ,主要见于 7~ 9月份 ,因为这期间为隐翅虫活动和繁殖季节 ,隐翅虫具有趋光性而且喜欢在夜间活动 ,在血淋巴中含有称之为隐翅虫素的毒素 ,是一种具有强刺激性的生物碱 ,能导致水泡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特征 :皮损主要见于暴露的部位。如面、颈… 相似文献
4.
5.
[病例] 男,64岁.因右胸部红斑、水疱1周,伴局部疼痛就诊.患者1周前早晨醒来自觉胸部疼痛,局部发现红斑、水疱.3天前在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治疗无效来我院.无慢性病史.皮肤科检查:右胸部见大片条状红斑,伴水疱、脓疱,疱液浑浊,皮损超过前正中线,后背皮肤未见皮损. 相似文献
6.
隐翅虫皮炎是南方夏秋季一种特有的皮肤病,是由于隐翅虫分泌的体液有毒,与人的皮肤接触后引起的皮肤损害。它是一种小甲虫,黑色的头,胸部呈橘黄色,全身覆有短毛,习惯于昼伏夜出,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高性,最易伤害居住楼房(特别是高层)灯光下的人群。即使是遇上关着的纱窗时,它也能把翅膀收起来,缩起身体,沿着纱窗的空格爬人,当爬过人体时,皮肤沾染了它分泌的具有强酸腐蚀性的体液,就被灼伤感染了。当人们不自主地用手拍打或揉捏它时,加速了虫体毒液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我部地处沿海亚热带,天气炎热、潮湿,各类亚热带昆虫常见,官兵及家属小孩户外作业较多,隐翅虫皮炎患者多见。2000~2003年,我们通过120例隐翅虫皮炎患者的治疗,总结了亚热带隐翅虫皮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粤西高校隐翅虫皮炎的危险因素与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 对200例大学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好发于夏秋季节;好发部位位于面、颈、四肢、躯干等暴露部位;有典型皮损,为条索状,斑片状或点蔟状水肿性红斑.结论 加强对隐翅虫皮炎的预防,治疗和护理于预,促进本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某部官兵驻训新疆昌吉发生隐翅虫皮炎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病原因,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后,发病率显著降低,提出防治隐翅虫皮炎要加强流行病学侦测,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贵州省镇远县某小学2009年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高危因素,探索校内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及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共发病117例,罹患率为15.4%。第二代病例以女生寝室发病为主,"同寝室"及"走读生串寝室"、"3月6日下午食用校内购买袋装食品"为高危因素;第三代病例为班级内传播,"同桌邻桌"及"共用学习用具"为高危因素。结论本次水痘暴发疫情是一起由间接接触及密切接触传播引起校内的暴发疫情,因控制措施不及时而引起再次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对浙江省永嘉县2004-2009年性传播疾病疫情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性病防治工作策略.方法 利用传染病监测系统导出永嘉县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性病资料,用Excel软件整理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6年来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梅毒、尖锐湿疣、淋病等为主;婚外传染为主要传播途径;职业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大型企业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流感实验室监测的结果,为流感暴发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流感样病例(ILI)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进行胶体金法初筛试验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流感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采用鸡胚法和犬肾传代细胞(MDCK)法,病毒鉴定采用常量半加敏抑制试验(HI),抗体测定采用微量半加敏抑制试验。结果 ILI总罹患率为1.05%,以二分厂罹患率较高,女性罹患率远高于男性,发病年龄以15~岁组居多。从15份咽拭子样品中经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出15份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H3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培养分离鉴定出2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H3亚型流感抗体,9份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均来自同一患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结论 该起暴发疫情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加强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监测对控制疫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深圳市某大型企业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流感实验室监测的结果,为流感暴发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流感样病例(ILI)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进行进行胶体金法初筛试验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流感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毒分离采用鸡胚法和犬肾传代细胞(MDcK)法,病毒鉴定采用常量半加敏抑制试验(HI),抗体测定采用微量半加敏抑制试验。结果 ILI总罹患率为1.05%,以二分厂罹患率较高,女性罹患率远高于男性,发病年龄以15~岁组居多。从15份咽拭子样品中经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出15份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H3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培养分离鉴定出2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H3亚型流感抗体,9份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均来自同一患者)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结论 该起暴发疫隋由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加强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监测对控制痰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了解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 - 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2005 - 2009年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8.42/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病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生、幼托机构。
结论 2005 - 2009年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报告数和发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应推广普及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加强幼托机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监测和调查处置,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20.
2004-2008年浙江省永嘉县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永嘉县2004-2008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探讨导致该县5年来梅毒报告发病率大幅增长的因素。 方法利用传染病监测系统导出永嘉县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梅毒数据资料,使用Excel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来永嘉县梅毒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早期梅毒和隐性梅毒为主,占95.61%,其中Ⅰ期梅毒发病最高,占51.16%,且逐年上升。职业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已婚者占77.35%;传染途径主要是非婚性接触。结论永嘉县梅毒发病趋势不容乐观,应加强宣传培训和监测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