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界线类(Borderline)的概念,简言之,就是瘤型(L)与结核样型(T)麻风混合存在于同一个体或同一病灶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或者说是位于L和T两极型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状态的麻风。近年来,麻风新发病例有了明显的减少,但诊断为界线类的病例却有所增加。下表是日本的一份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9岁,农民.面部反复出现红斑,颈部、躯干多处斑块2年,伴四肢远端麻木疼痛2月余. 患者2年前发现背部有两块约1 cm×1.5 cm、1.5 cm×2 cm白斑,不痛不痒,后逐渐增多,曾多次到医院检查,均认为是过敏引起,外用药膏(药名不详)无效.4个月前患者面、颈、背部突然多处出现红色、白色斑块,无自觉症状,私立医院拟"过敏性皮炎"治疗未见好转,3个月前自觉手足远端麻木、疼痛,到县综合医院就诊,拟诊"红斑狼疮伴痛风"收入院,并行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抗"O"均阴性.治疗(具体不详)1周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5岁,农民。1987年11月胸部发生红斑,麻木。1989年3月疑为麻风转来我所。患者有肺结核病史。体格检查面部呈浸润性斑块,眉毛外1/3脱落,颈部及前胸有不规则红斑,感觉障碍;浅神经粗大不对称,涂片查菌BI 2.0,诊断为界线类麻风。住院给予联合化疗,到第10个月时发生Ⅱ型反应,即给反应停400mg/日,用氨苄青  相似文献   

4.
对22例界线类病人于Ⅰ型反应时取活检,做HE及抗酸染色检查。其中5例BL型有4例未经抗麻风治疗,1例仅治疗两周;17例BT型中有7例反应前未经治疗;表皮细胞间水肿和基底细胞出现气泡13例,表皮变平变薄10例,角化不全10例,表皮内有外来的细胞10例,表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界线类麻风早期所取得的满意疗效是否持久以及是否有复发出现,作者对界线类麻风这种不稳定类型的麻风进行了动态观察以探讨其预后问题。方法:作者选择了170例界线类麻风病人,采取了详细的病历并对其临床、细菌学、免疫学等观察均予以记载并定期作出判断。由于界线类麻风呈现不同的“光谱”表现而分为非典型结核样界线类(AT)、中间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9岁.四肢红斑结节,麻木,伴高热、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患者2009年3月初不明原因四肢出现红斑、结节,伴疼痛、高热,在广东某医院就诊,诊为皮肤过敏,经治疗后皮疹消退,病情好转;后于2009年8月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仍在广东某医院诊治,效果不佳,遂到我院诊治,当时疑为麻风,并做抗酸杆菌检查,结果为阴性,诊为结节性红斑,经抗炎等药物治疗,皮疹迅速消退,体温降至正常,仅留色素沉着.此后半年多无皮疹出现.近半月来,上述部位再次出现红斑、结节,伴有疼痛高热等症状,在广东某医院诊治,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初诊疑为Sweet病,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2天后皮疹消退,体温降至正常;但患者诉皮疹部位有麻木感,进一步检查发现右尺神经肿大,疑为麻风,遂对病人再次进行抗酸杆菌检查,结果发现抗酸杆菌阳性;详问病史,知其伯父曾于20余年前患过麻风,已治愈,目前仍健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7岁。全身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伴痛,高热1周。组织液抗酸染色查菌BI 3.40。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变薄,表真皮间无浸润带,真皮内成团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等浸润,累及脂肪层和附属器。2年前患者曾诊断为BL麻风,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1年。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农民.因"左下肢红斑4个月余,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于2019年8月中旬无诱因左下肢出现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曾在务工地点自行购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 ,无效.2019年12月中旬,面颈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于2020年1月6日到广南县皮防站门诊就诊,怀疑麻风...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33岁。下肢麻木2年,全身发疹伴眉毛脱落1年。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小腿开始出现麻木,皮肤未见异常。于当地诊所多次诊治未见好转。2年前双手出现麻木,伴四肢皮肤发疹,渐增多,无明显不适,双侧眉毛脱落,头发无脱落。曾于某医院拟神经衰弱对症治疗,无好转。1年前患者自行到我市麻风病定点医院诊治,当时组织液涂片查麻风杆菌:BI:3.8。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可见狭窄的无浸润带,组织细胞胞浆呈泡沫状,胶原束间散在淋巴细胞(图1、2)。抗酸染色:AFB,4.85(图3)。确诊为BL型麻风。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人,汉族,已婚,农民,小学文化。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散在结节6个月,加重1周就诊。患者自诉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其后红斑上出现散在性结节,无自觉症状,无水疱、破溃及坏死,未就诊。1周前,全身结节增多,外院给予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6岁。双小腿红斑1年,加重伴结节3月。当地医院以"硬红斑"予"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红斑、结节增多,伴发热、肌痛。专科情况:右侧肢体痛觉、温度觉、触觉减退。躯干散在淡红斑片,四肢散在暗红斑,于双下肢融合成片,并触及数个绿豆至蚕豆大小结节,伴压痛。皮损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肉芽肿形成,皮下组织内隔性脂膜炎改变;抗酸染色查见大量阳性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2.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全身反复泛发性结节、斑块1年,加重1周就诊。近1年患者躯干、四肢及面颈部再次出现类似泛发性斑块,初始为肤色,形状不规则,无痛痒等不适,未予处理;1周前原有皮疹无诱因加重,较前明显变红隆起,并伴轻微刺痛感;3 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无咳嗽、咳痰及咽痛,无肌痛、关节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缅甸华侨.四肢皮肤反复红斑、结节伴疼痛、发热5个月,加重1周.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红斑,约指甲至硬币大小,红斑下可扪及黄豆至花生米大结节,触之疼痛,并伴反复发热,体温曾达40℃,下午较高,夜间开始下降,在当地医院多次给予地塞米松针治疗,体温可下降至正常,停药后又发热及出现类似皮疹.1周前皮疹数目增多,疼痛较前明显,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男,58岁,2018年2月2日因躯干、四肢红色斑块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胸出现乒乓球大小红色斑块,边界清楚。近1个月皮疹逐渐扩大增多,臀部、左大腿屈侧亦出现皮疹,伴局部感觉迟钝,无明显痛痒。曾外用铍药师软膏,皮疹未好转。诉左肩周围疼痛,无发热、腹泻,否认毛发脱落。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体重稍有下降,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个人及家族史:久居于福建,4年前搬至北京。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麻风患者接触史……  相似文献   

16.
现代的麻风正式分类,是马德里分类(1953)。这个分类已被世界上多数麻风研究和临床工作者所接受。而在瘤型和结核样型两极型之间存在的界线类麻风,尚需进一步探讨后,方能应用于临床。特别足经过 Ridley 等从临床、细菌、病理及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认为在麻风分类上存在一定规律,界线类麻风在光谱概念下的位置逐渐阐明。Ridley 和 Jopling(1962~1964)根据上述4个方面,将原 T 型和 L 型两型麻风包括在 TT—LL 分类中,提出了5级分类法;即 TT、BT、BB、BL、LL 5个类型。从机体的免疫稳定性和对化疗的疗效等方面考虑,认为麻风的类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一种移动状态。5级分类与马德里分类不同之  相似文献   

17.
氨苯砜是1908年由Fromin和Wittman研制成的。1943年Faget首先报告应用氨苯砜的衍化物——普洛明治疗麻风,疗效满意。1947年Cochrane等对氨苯砜进行研究,确定较低剂量对麻风病的治疗与其衍化物同样有效,且毒性亦低,再加上价格低廉,口服简便等优点,便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广使用。目前国际上公认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 1953年Wolcott报道一些麻风病人在使用充分砜类药治疗的情况下,病情无进步,产生耐砜类药麻风的初步印象。1959年 Cochrane和1960年Pettit也先后提出麻风病人对砜类药产生耐药性的问题。1964年Pettit等根据临床并使用鼠足垫技术的实验方法,证实三名瘤型病人对氨苯砜产生肯定的耐药性。以后又有证实100例耐砜类药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1岁,民工。2000年6月开始出现手指麻木,逐渐加重,未曾治疗。2007年2月因车祸多处骨折,其中右肘部粉碎性骨折、右手指粉碎性骨折、右髌骨粉碎性骨折在滁州市医院给予输血、手术等治疗。出院后逐渐出现手指弯曲、缩短等畸残,自以为手术后导致,多处诊治无效。2011年6月因面部肿胀、结节、疼痛,在上海多家医院就诊,拟诊为多发性脂囊瘤,治疗  相似文献   

19.
早在本世纪卅年代即有人发现频发反应的结核样型麻风,可出现瘤型症状,从而引起了学者们对此类麻风的注意和研究。此后有所谓“中间类”,“双形类”等报告。1953年第六次国际麻风会议分类中,正式列入了界线(双形)类麻风。但这时期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81岁。左侧面部红肿2周。体检:左面部、左眼睑、鼻梁、眉间、额部见浸润性水肿性红斑片,界限清楚,肤温高,无压痛,皮疹表面皮肤触觉和痛觉略减弱;左眼结膜充血;余处皮肤未见红斑、色素斑和脱屑等皮疹。眶上神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等浅表神经均未扪及粗大和压痛。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和脂肪层见大量结节状分布的结核样肉芽肿改变,神经周围见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阳性。诊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并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