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方法:选取单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57例。液相蛋白芯片系统(Liquichip)方法检测术前,术后1、4、24及72h的血浆中IL-6、IL-8、IL-10及TNF-α的表达水平,记录患者术后临床资料。结果:CABG组和OPCAB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IL-6、IL-8、IL-10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术后1h达高峰(P<0.05),术后72h水平仍高于术前(P<0.05)。TNF-α水平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的升高;CABG和OPCAB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炎性细胞因子和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35例CABG患,分成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CABG组,15例)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0PCAB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和术后0、2、6、12、24小时抽取桡动脉血样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心脏肌钙蛋白I(cTnI),并记录术后早期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IL-8、TNF-a、cTnI在CABG组较OPCAB组明显升高,sICAM-1、IL-6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和常规CABG相比,非体外循环(CPB)下的CABG可以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和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治疗重症冠心病(CHD)的效果。方法 84例行冠脉搭桥术治疗的重症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体外循环停跳技术,观察组患者使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技术。比较两组各项手术及恢复指标,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01.52±30.14)min、体外循环时间(86.11±27.85)min、术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停留时间(53.42±21.57)h、呼吸机使用时间(19.10±7.25)h、住院时间(7.41±1.28)d短于对照组的(148.27±43.52)min、(119.94±35.18)min、(89.83±34.61)h、(31.06±11.83)h、(12.35±2.26)d,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540.65±210.96)ml少于对照组的(674.52±262.37)ml,差异...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即在患者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与传统的CABG相比,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特别适合高龄、危重、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冠心病患者。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为96例冠心病的患者实施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河北医药》2012,34(1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OPCABG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15例.U组麻醉诱导后恒速输注乌司他丁6 000 U/kg(30 min内)后,再以1 000 U·kg-1·h-1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采用同样的方法输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即刻(T1)、旁路血管开放时(T2)、术毕(T3)、术后8 h(T4)监测MPAP、PCWP、SVO2、PVR等指标并计算出P(A-a)DO2、RI、QS/QT、VD/VT、Raw、PVR及CL等指标.并于相同时间点及术后24 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 (IL-6、IL-10 及TNF-α浓度及CD11b/CD18表达水平.结果 与T1比较,2组在T3,T4时P(A-a)DO2、RI、Raw升高,T2~4时PVR升高、CL降低,在T2,T3时IL-6、CD11b/CD18表达升高,T2~5时TNF-α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U组在T3~4时P(A-a)DO2、RI、PVR降低,在T2~4时VD/VT、OI降低;在T2时CL升高(P<0.05或<0.01),U组在T3时IL-6、IL-10浓度降低,T2~5时TNF-α浓度和CD11b/CD18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抑制OPCABG患者围手术期的IL-6、IL-10及TNF-α浓度及CD11b/CD18表达水平的升高,减轻肺损伤,达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治  戚翔  付征  韩建民 《河北医药》2012,34(11):1616-16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OPCABG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15例。U组麻醉诱导后恒速输注乌司他丁6000U/kg(30min内)后,再以1000U.kg-1.h-1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采用同样的方法输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即刻(T1)、旁路血管开放时(T2)、术毕(T3)、术后8h(T4)监测MPAP、PCWP、SVO2、PVR等指标并计算出P(A-a)DO2、RI、QS/QT、VD/VT、Raw、PVR及CL等指标。并于相同时间点及术后24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及CD11b/CD18表达水平。结果与T1比较,2组在T3,T4时P(A-a)DO2、RI、Raw升高,T2~4时PVR升高、CL降低,在T2,T3时IL-6、CD11b/CD18表达升高,T2~5时TNF-α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U组在T3~4时P(A-a)DO2、RI、PVR降低,在T2~4时VD/VT、OI降低;在T2时CL升高(P<0.05或<0.01),U组在T3时IL-6、IL-10浓度降低,T2~5时TNF-α浓度和CD11b/CD18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OPCABG患者围手术期的IL-6、IL-10及TNF-α浓度及CD11b/CD18表达水平的升高,减轻肺损伤,达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常规体外循环(CCABG)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对45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依术式的不同分为CCABG(A)组、ECMO辅助不停跳(B)组和OPCABG(C)组,每组15例,分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每例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T1)、转流或开胸后10 min(T2)、停机后/术后即刻(T3)、术后4 h(T4)、术后24 h(T5)分别取血,分离出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 -6和IL -8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术后TNF-α,IL-6,IL-8时间效应、不同手术方式及两因素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的3个指标水平均于T1~T4时刻呈增加趋势,T4时达到高峰.B、C组T3时TN F-α、IL-6及IL-8浓度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各时间点不同炎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CMO辅助不停跳术式可为严重左心功能衰竭患者达到完全再血管化,有良好近期疗效,尤其为高龄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救治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和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反应的的影响。方法 选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于手术前一天行T4-5硬膜外穿刺置管,用0.8%利多卡因,确认硬膜外阻滞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插管。对照组不做硬膜外阻滞。分别于手术开始前、结束后1h、结束后24h及结束后48h各抽取动脉血5ml,分离出血浆冷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标本中内皮素(ET)、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值。结果 两组血浆中ET,TNF-α,IL-6,IL-8和IL-10水平在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ET,TNF-α,IL-6,IL-8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与麻醉诱导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4h时后开始下降。观察组术后TNF-α,IL-6,IL-8,IL-10水平也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相对于单纯全麻能明显降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牛新荣  张永萍 《江苏医药》2012,38(2):170-172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对心肌和肾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6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体外循环(A)组和非体外循环(B)组,比较两组术后24h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磷酸激酶MB(CK-MB)水平和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 C)水平、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内生肌酐清除率。结果术后24h内,A组cTnⅠ、CK-MB水平及BUN、血清Cr水平、尿NAG活性均比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早期心肌及肾脏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者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异氟醚对非体外循环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搭桥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异丙酚组微量泵输入剂量为4~6mg·kg-·1h-1,异氟醚组吸入浓度为1%~1.5%。检测诱导前、打开心包、旁路血管开放30min,术后2h、24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2组患者旁路血管开放后IL-6浓度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2h达高峰;术后2h异氟醚组高于异丙酚组(P<0.05)。IL-10浓度变化趋势与IL-6相似,旁路血管开放后、术后2h和24h异丙酚组高于异氟醚组(P<0.05)。2组患者TNF-α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异丙酚麻醉促进IL-10的产生,抑制IL-6的产生,控制术中应激反应异丙酚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心肌损伤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术后24h肌钙蛋白(ITnI)水平分为2组,TnI<0.16μg/L者为A组,TnI≥0.16μg/L者为B组。集中通过液相芯片技术同期检测术前及术后1、4、24、72h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2组患者术后1hIL-6、IL-8、IL-10水平达高峰,(IL-6 IL-8)/IL-10于术后24h达到高峰。2组组内(IL-6 IL-8)/IL-10水平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与处理分组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伴有炎症反应过程,可导致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IL-6 IL-8)/IL-10水平与术后24h时心肌损伤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12.
乌司他丁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中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炎性反应和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进行OPCAB的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三组,每组10例.对照组(C组)未用药,乌司他丁10万U组(U组)和乌司他丁20万U组(T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缓慢静推.麻醉诱导用依托咪酯0.3mg·kg -1 、咪达唑仑0.05~0.1mg·kg -1 、派库溴铵0.1mg·kg -1 和芬太尼15~20μg·kg -1 静注,维持采用吸入0.2%~1%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派库溴铵.于诱导前、术毕和术后24h抽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用放免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2(IL-2).结果:三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差异(P>0.05).AST术后T组24h比C组明显降低(P<0.05).BUN和Cr三组术后均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NF-α在术后24hU组和T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IL-2在术后24hU组和T组较C组明显下降(P<0.05),而且T组比U组更低(P<0.01).结论:OPCAB对机体的侵袭作用较弱,诱导前应用乌司他丁可以促进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某院收治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实施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血清炎性介质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15例,两组麻醉方法相同。L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mg.kg-1,继以2mg.kg-1.h-1持续泵入至术毕;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前(T1)、乳内动脉游离结束肝素化后即刻(T2)、手术结束(T3)、术后24h(T4)采集中心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分光光度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早期临床资料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①TNF-α、IL-8:与术前比较,两组TNF-α、IL-8术中及术后均明显升高(P<0.01),但L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C组(P<0.01或0.05);②SOD、MDA:SOD两组组内各时点间和组间变化都不明显(P>0.05);MDA在L组各时点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C组MDA术后24h显著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L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马东晖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7):85-85,87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但此类手术的特殊性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两年我院对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全部采用了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4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复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2例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17.
章征兵  明腾 《江西医药》2015,(3):201-20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室间隔修补患儿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需要手术纠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D组于气管插管后给予右美托咪定,先静脉给予负荷量0.5μg/kg,10min内泵注完毕,继以0.5μg/(kg·h)的速率泵注维持直至体外循环开始;C组则给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结束后即刻(T1),体外循环后4h(T2),手术后12h(T3)经中心静脉抽血测定TNF-α、IL-6、IL-8、丙二醛(MDA)浓度和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CK-MB、cTnI值,并记录患儿术后临床指标。结果 T0时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在T1、T2、T3时D组和C组的TNF-α、IL-6、IL-8、MDA、CK-MB、cTnI较T0时增高,而SOD较T0时降低(P<0.05);组间比较,D组的TNF-α、IL-6、IL-8、MDA、CK-MB、cTnI在 T1、T2、T3时较C组低,SOD较C组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以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体外循环(CPB)致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体外循环组(C组)、盐酸戊乙奎醚低剂量组(PL组)、中剂量组(PM组)和高剂量组(PH组),每组8只。S组进行所有的麻醉和手术操作,但不连接转流管道进行CPB,其余4组进行CPB 60 min,并继续观察2 h。PL、PM、PH组分别在预冲液中加入盐酸戊乙奎醚0.2 mg/kg、0.6 mg/kg、2mg/kg,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CPB结束后即刻(T1)、结束后2 h(T2)采集血标本,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表明,与S组比较,C、PL、PM、PH组T1、T2时刻血浆TNF-α、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M、PH组T1、T2时刻血浆TNF-α、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组比较,PH组T1、T2时血浆TNF-α、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可减轻体外循环后的炎性反应,且高剂量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于洋  林多茂  马骏 《中国医药》2023,(5):672-675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ABG的105例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技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非体外循环组(47例)和体外循环组(58例)。比较2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及术后参数、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局指标。结果 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年龄大于体外循环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体外循环组,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评分和90 d内心肌梗死比例高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体外循环组患者移植物数量、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比例、机械通气时间、输注浓缩红细胞比例少于/低于/短于体外循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术后30 d内心房颤动、出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心肌梗死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4/58)比4.3%(2/47)、3.4%(2/58)比2.1%(1/47)](均P&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的变化,探讨两种术式心肌损伤的差异。方法选择3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1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18例,分析两组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血浆浓度变化。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术后观察期内血浆肌钙蛋白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心肌损伤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