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工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辅以12周的工娱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后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表(WHO·QOL—100)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NOSIE总分及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而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生活质量表评定除心理领域、精神支柱外,其它各领域评分均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工娱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意象对话疗法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所起作用.方法 选择开放式管理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给予工娱疗法和集体活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每周一次共8周的意象对话疗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康复状态量表(MRSS)以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各评定一次.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6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MRSS总分与各分量表分以及SD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意象对话疗法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运动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与运动治疗。干预前后采用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与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研究组MRSS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与运动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状态,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状况,探讨森田疗法结合精神康复治疗对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工娱治疗,护理常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森田疗法结合精神康复治疗。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第4、8、12周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2组PANSS总分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组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组SSPI总分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组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5.423,175.167,142.368;221.574,132.671,115.132;P0.01)。结论:①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障碍;②森田疗法结合精神康复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精神康复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敏  李俊亚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28-3229
目的 探讨程式化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8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家属参与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训练组进行8周的程式化训练,然后全部随访44周.选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进行评估.结果 训练组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在第20、32、44周末均较对照组显著为低(t =2.42~11.19,均P<0.01),而阳性症状分在44周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1);训练组的ITAQ评分在第20、32、44周末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13 ~8.32,均P<0.01);训练组MRSS评定中依赖性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及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平均分在20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67~4.31;2.374>t >1.664,P<0.05;t>2.374,P<0.01).随访1年,训练组复发2例(5.13%)少于对照组5例(14,71%)(x2 =0.87,P<0.05).结论 程式化训练可明显提高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明显降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研究组进行药物自我管理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共16周,对照组开展常规的精神卫生康复服务(物理治疗及工娱治疗)16周,然后随访观察12个月。采用社会功能量表PSP、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PANSS(45.92±15.03)、PSP(70.31±8.65)明显优于对照组PANSS(53.32±16.21)、PSP(61.9±10.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14.6%低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再就业率12.5%高于对照组再就业率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独立技能训练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再就业面临无职业康复机构。  相似文献   

7.
工娱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慧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43-2244
目的:探讨工娱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药物治疗合并工娱治疗组(研究组),两组各50例。60次为1疗程。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住院患者护士的观察量表(NOSIE-3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在精神疾病的康复、自知力恢复、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工娱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工作业治疗对促进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优抚病区内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根据康复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组)与观察组(手工作业治疗组)各56例,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N)、康复状态量表(MRS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社会功能康复状况的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MRSS评分降低,NOSIN总积极因素分增高,总消极因素分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工作业治疗对促进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有效,并且能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齐拉西酮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治疗效果,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基线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精神病理学评定量表(PRS)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PRS均明显降低,与同组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7%(21/46),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14/46),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与利培酮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激励式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在原有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对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加用激励式护理(激励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1)于实施激励式护理前后及中断激励式护理半年后分别进行评估,并与同期住院条件基本相同的3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激励式护理后,激励组PANSS、SDSS-1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中断激励式护理后半年激励组和对照组PANSS、SDSS-1评分与护理半年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半年后激励组PANSS及SDSS-1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激励式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人住中途宿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社会功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刚刚出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患者入住中途宿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自然回归社会。对比研究1年,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两组病人的康复效果。结果经过为期1年的中途宿舍系统的康复训练,研究组PANSS量表评分、SDSS量表评分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人住中途宿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其社会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9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总分及阴性症状分明显降低(P〈0.05),FIM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NSS评分总分【(44.18±1.96)分]和阴性症状评分【(14.74±1.83)分】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FIM评分[(113.26±9.12)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给予以社会功能训练为主的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康复状态量表( MRS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MRSS评分、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可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祥  朱春凤  黄腊根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72-173,176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 将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音乐治疗.观察6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PANSS总分、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和PANSS中社会退缩、情感交流障碍、敌对性、注意障碍、意志障碍和情感不稳等因子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PANSS总分、SDS标准分和SAS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治疗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情绪.  相似文献   

15.
蓝艳 《北方药学》2012,(12):12-13
目的:观察奥氮平(欧兰宁)合用碳酸锂缓释片与单用奥氮平(欧兰宁)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60例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合用碳酸锂缓释片组(研究组)30例和单用奥氮平组(对照组)30例,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PANSS评分(包括兴奋症状分及攻击因子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奥氮平合用碳酸锂缓释片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肯定,安全性与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足量、足疗程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住院治疗3个月;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3周后增加认知行为治疗,持续12周,出院后持续随访1年,每月集中一次认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精神病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存在阴性症状,社会及家庭功能差,病程5 a以上,年龄16~65岁的患者120名,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在研究前及家庭康复训练6个月后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WHO编制的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进行总分及因子分评估分析。结果 (SANS)、WHO编制的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进行评估总分P〈0.01。结论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症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士综合能力对精神康复护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经综合能力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而对照组42例为经常规能力培训的护理人员。观察两组患者在康复护理后临床疗效PANSS评分的差异。同时评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PASS评分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也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3.2%显著高于对照组7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对精神康复护理疗效显著。其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症状的发生。同时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也较高。进而减少患者发作时的痛苦折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对男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进行为期12周的对照研究。治疗组口服推荐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6 mg/d;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1 mg/d起始,1周内增至4~6 mg/d,两组在治疗前、治疗至4、8、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社会功能,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同时实验室监测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研究终点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两组PANS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SP总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12周末,两组患者血清催乳素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尤为显著(P〈0.05)。而治疗组催乳素水平在治疗8、12周末较治疗至4周末持续下降,且无相关高崔乳素血症症状。第12周末,TESS评分对照组显著较高(t=-1.67,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更轻微(χ2=3.871,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男性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且症状控制快、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