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总结对急性胆痛病机认识和辨治经验为:①郁为胆痛之本,火为急救之标;②胆为湿热之源;③无黄治气,有黄治血;④湿热胆痛,调复脾胃;⑤少阳不已,求治阳明;⑥闭陷昏厥,衷中参西。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2.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50例胆胀病进行了临床研究,辨证分为10个证型,结果临床治愈82例,占54.7%;显效29例,占19.3%;有效33例,占22.0%;无效6例,占4.0%,总有效率为96.0%。  相似文献   

4.
胆囊炎泛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在《内经》中就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精辟论述。胆囊炎是以口苦、右胁下疼痛,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甚或痛引肩背为其临床主证的内科常见病。其主要病机是脾气虚泛,湿热内生,又因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至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最终导致本病。  相似文献   

5.
谢焕荣 《陕西中医》1994,15(7):313-314
<正> 谢立业老中医业医数十年,辨治肝胆病善用经方,注重枢机,兼顾整体,屡起沉疴,经多年临床总结,以理气、祛邪、扶正三法错综运用,相辅相成,临床颇能得心应手,兹整理治验如次。 1 湿热胆胀阴竭,益气滋阴收功 湿热阴竭之胆胀往往见于年高之人,由于体虚正衰,复加湿热壅盛,所罹胆胀,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攻之则正气不支,补之则湿热愈炽。谢老认为存得一分气阴,便有一分生机,非滋阴不足以救欲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74例临床资料入手,对《内经》的胆瘅病进行了论证和研究。根据中医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和现代科研手段,论述了胆瘅应确立的概念范围,初步提出胆瘅病的定义:是由胆邪逆胃,胆胃失降所致的,临床以口苦、呕苦、嘈杂、脘胁胀痛等为特征,或与其它胃病症状并见的一种疾病。其病机特点为“邪在胆,逆在胃”,胆热,胆汁随胃气上逆所致。基本治则为和胃降逆,通降胆胃。代表方剂为黄连温胆汤。7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中符合胆瘅诊断的68例。治疗显效以上占67.6%,总有效率为93.2%。随访表明疗效巩固。疗效优于西医药。  相似文献   

7.
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广 《光明中医》2006,21(1):50-50
急性胆囊炎为现代医学诊断病名,属中医"腹痛"、"胆胀"范畴,《灵枢·胀论》说:"胆胀者,肋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对胆胀的病位,证候特征作了扼要的说明.凡胆火内炽,痰浊结石,阻滞胆道,或肝气郁积,气滞不舒,通降下行失职,引起右肋下胀痛,或刺痛,呕吐恶心,口苦.腹胀喘满,腹皮紧急,兼有恶寒发热等称为胆胀.中医药治疗胆胀湿热型的方法很多.根据胆胀辨证施治法则,经临床自拟清热利胆汤治疗湿热型急性胆囊炎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脑病痰瘀交结证的临床辨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军  白海侠 《陕西中医》2007,28(2):184-186
目的:探讨脑病痰瘀交结证的临床辨治。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的病机,临床治疗痰瘀同治,根据证情的寒热虚实变化,适宜配合温清消补诸法予以遣方用药,归纳总结了清热化痰、活血熄风等八种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疏肝解郁化瘀汤辅加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秋霞 《中医研究》2005,18(8):27-28
中风后抑郁症(PSD)是脑血管意外后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在25%~60%[1],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西医多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及特异性、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忧解等),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差,从而不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药胃痛灵(元胡、白及、木香、砂仁、莪术、乌贼骨)散剂治疗胃脘痛147例,总有效率86%。临床观察对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瘀血阻滞型效果较好,有止痛消胀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付  高芳 《光明中医》2000,15(1):11-13
慢性胃炎及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胃脘痛胀则是其在病变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同样是胃脘疼痛,用同一的治疗方法则收效甚微,这就要求对胃脘痛胀这一具体病证,必须仔细辨证,详察病机,方可使方药与病机切切相应,结合临床诊治胃脘痛胀体会,试将浅识略述于次,以飨读者。1...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学特点,认为以伤寒六经中少阳和温病湿温证中三焦为主要病位;其临床表现与病程演变规律也与少阳三焦证吻合;而伤塞少阳证与温病三焦证在本病中实为不同个体对同一病因的不同反应,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据此,仿温病三仁汤意,自制用于伤寒少阳证的宣畅三焦方,并以临床实例证明这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胆胃同治法治疗萎缩性胃炎7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林 《陕西中医》1992,13(8):343-344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萎缩性胃炎与胆囊炎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采用胆胃同治法,自拟黄白金仙汤(黄芪、白花蛇舌草、金钱草、仙灵脾、白术、郁金等)治疗75例,临床有效率96%,胃镜、B 超、病检有效率93.3%。  相似文献   

14.
岳红 《陕西中医》1992,13(6):258-259
本文通过对湿热毒邪的致病特性、湿热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湿热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分析,认为“湿与气”是湿热病的主要矛盾;指出祛化湿邪、通阳开气是湿热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谢晶日教授临证治疗胆胀病之经验。通过谢师在临证中对胆胀病的体会,介绍谢师的特色用药经验及经典药对。谢师治疗胆胀病,注重调理肝脾,治法以疏肝利胆、通腑利胆、化瘀利胆为主,临床疗效甚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中药消胀排气汤治疗术后腹胀47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辉 《陕西中医》2001,22(1):26-26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拟消胀排气汤(枳实、厚朴、 莱菔子、木香、槟榔等)加减治疗手术后腹胀患者47例的疗效观察;结果:显效 35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达100%;提示消胀排气汤对促进手术后患者胃肠 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胁痛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临床若对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中医手法整复及加强石膏外固定,同时根据中医理论配合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12例。结果:经手法整复后全部病例均达到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临床愈合时间为4-5周,经6个月-1年的随访,完全恢复106例,有6例出现后期肘内翻畸形。经行肱骨髁上截骨术后恢复正常。提示: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中医手法整复及加强石膏外固定治疗,同时根据中医理论配合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对这种骨折的治疗以中医为主,西医为附,有效的预防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疗效,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9.
王名扬 《河北中医》2007,29(5):453-454
胆腑理论是以研究胆腑的生理特点、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研究胆腑与其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和胆腑病证的诊治的理论。胆腑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诊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内经》、《难经》所论不多,且经典原文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风急性期主要原因是风、火、痰。所以采用了平肝清热、化痰通腑法,自拟了相应的钩芍沥黄汤为主方进行治疗。通过132例住院患者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2.43%。对恢复期病人应用了益阴舒络法,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