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讨核干因子(N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25例甲状腺腺瘤、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及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S的表达。58例PTC组织中,34例NS蛋白表达为阳性,阳性率58.6%;伴淋巴结转移的30例中,23例表达为阳性,阳性率76.7%;无淋巴结转移的28例表达阳性率46.4%;25例良性甲状腺瘤组织中NS表达阳性率16.0%。NS基因蛋白在PTC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腺瘤组织无显著差异性。NS阳性表达率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浸润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S参与了PTC的发生发展过程,高表达的NS基因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并可能是其进展环节中的一个标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
探讨VEGF和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3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VEGF和Gal-3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癌组织VEGF和Gal-3总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8%和92.1%,显著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P0.05)。有浸润和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和Gal-3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VEGF与Gal-3表达呈正相关(r=0.30)。结果表明,VEGF和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多数呈强阳性表达,两者与癌组织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9例PTC及其癌旁2 cm甲状腺正常组织以及33例良性甲状腺疾病组织中CXCR7的表达。结果在PTC癌组织中,CXCR7表达阳性率为65.8%(52/79),在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中CXCR7表达阳性率为0(0/79),在良性甲状腺疾病中CXCR7表达阳性率为30.3%(10/33)。PTC癌组织中CXCR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疾病组织(P<0.05)及其癌旁甲状腺正常组织(P<0.05)。CXCR7阳性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CXCR7可能参与了PTC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 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T1-MM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MT1-MMP和MMP-2的表达,分析二者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中,MT1-MMP表达阳性率为11.0%(18/164),MMP-2表达阳性率为14.0%(23/16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T1-MMP及MMP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6%(101/164)和67.7%(111/164);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P0.05)。癌组织中MT1-MMP和MMP-2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2的表达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包膜侵犯相关(P0.05);MT1-MMP和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6,P0.05)。结论 MT1-MMP和MMP-2可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且MT1-MMP和M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指导临床筛选隐性颈淋巴结转移者,更加合理地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回顾分析65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同期1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随访其中3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颈淋巴结情况,随访时间2~4年。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首诊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9.23%(32/65);临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随访后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11/33)。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6.15%(43/65)。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2%和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肿瘤浸润范围局限在包膜内组和侵及包膜和包膜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和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浸润转移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地对c N0病例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8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IRT1的表达,分析SIR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IRT1阳性染色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呈黄色或者棕色颗粒。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8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IRT1阳性率为48.9%。χ~2检验结果显示,SIRT1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SIRT1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癌灶多少、甲状腺包膜浸润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T1阳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IRT1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并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乳头状癌标本中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30例乳头状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7%(17/30),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2.3%(12/13),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9.4%(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药物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相关基因1(TC-1) 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其癌旁组织(NCE)中TC-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Q-PCR结果显示,在PTC中TC-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且与PTC的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C-1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中,并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PTC的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C-1蛋白在PTC的相对表达量为(2 546±195)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992±75,P<0.05).TC-1蛋白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TC-1基因mRNA的表达与蛋白的表达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C-1基因的表达在PT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KiS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2例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病理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SS-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KiSS-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32例患者癌旁组织中KiSS-1蛋白表达均为阳性(100%),在癌组织中表达减少或缺失,11例(34.4%)表达阳性,21例(65.6%)表达阴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6,P0.001)。KiSS-1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A值为119.5952,在癌旁组织中为174.8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29,P0.001)。癌组织中KiSS-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P=0.618)及年龄(P=0.061)均无关,而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34)。KiSS-1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4/4)和25.0%(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KiS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MMP-7、VEGF的表达.结果 MMP-7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14.8%和84.4%、25.9%:MMP-7、VEGF在癌组织及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7、VEGF与乳头状癌大小(直径>2 cm)、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MMP-7、VEGF的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恶性甲状腺结节包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组织蛋白酶B(CB)、趋化因子受体4(CXCR4)mRNA和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40例PTC,10例正常甲状腺中CB、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CB、CXC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甲状腺中均为阴性表达;CB、CXCR4 mRNA在PTC中阳性表达率82.5%(33/40)、80%(32/40);CB、CXCR4蛋白在PTC中阳性表达率65%(26/40)、60%(24/40);CB,CXCR4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52,P<0.05;r=0.357,P<0.05),且均与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B,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71,P<0.05).结论 CB、CXCR4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APK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膀胱癌组织标本24例和癌旁组织标本22例进行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APK基因和DNMT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不同组织标本中DAP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合上述结果分析DAPK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状态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 DAPK基因表达于细胞质及胞膜,在正常膀胱黏膜中强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有14例(14/24,58.3%)检测到DAPK基因的甲基化改变,而正常组织中未检测到其甲基化.甲基化改变与肿瘤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但是与肿瘤肌层浸润(P<0.05)及复发(P<.05)明显相关.结论 DAPK基因的甲基化改变可能是肿瘤复发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肿瘤组织中DNMTl的高表达提示其在调节肿瘤组织抑癌基因甲基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判断PTC淋巴结转移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检测55例PTC及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P-4、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PTC临床病理因素对两种蛋白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意义。结果AP-4和VEGF—C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完整性、肿瘤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直径无明显关系。AP-4和VEGF—C蛋白同时高表达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4.2%。结论VEGF—C、AP-4均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有关;且AP-4、VEGF—C高表达可能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强度,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淋巴结转移上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手术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74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20.3%(15/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000)。CLOCK蛋白表达情况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及TNM分期有关(P <0.05)。 结论CLOCK蛋白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关系密切,可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对mRNA表达的影响,探究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7例初发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的PTC组织(观察组)和癌旁组织(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al PCR,MSR)检测组织中SF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FRP1基因mRNA表达量,使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cytidine处理PTC细胞株,且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和临床特征的收集。结果PTC组织的SF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70.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甲基化阳性率(33.0%)(χ2=26.747,P<0.001);PTC组织的SFRP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mRNA表达量(t=2.886,P=0.007),甲基化阳性PTC组织的mRNA表达量也显著低于甲基化阴性PTC组织mRNA的表达量(t=2.065,P=0.038)。随着5-Azacytidine浓度的增加,CGTHW-3细胞SFRP1基因mRNA表达量也逐渐上升。此外,PTC组织中甲基化阳性率与TNM分期(χ2=5.487,P=0.019)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χ2=4.659,P=0.031)有关,且甲基化组的血清TSH和TGAb水平均高于非甲基化组(TSH:t=2.234,P=0.023;TGAb:t=2.312,P=0.021)。结论SFRP1基因启动子区高DNA甲基化可通过下调该基因mRNA表达,参与到PTC的发生、发展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mRNA和蛋白两个水平检测ESCC中Cdc4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22对新鲜ESCC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dc42 mRNA在ESCC中的表达量(0.21±0.14)显著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0.16±0.12)的表达(P<0.05);Cdc42蛋白在ESCC中的表达量(0.83±0.35)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组织中(0.75±0.24)的表达;在175对ESCC中,Cdc4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3.7%(129/175),高于其在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62.9%(110/175,P<0.05).此外,Cdc42的表达与ESCC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 Cdc42可能参与ESCC发生及转移的过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cell division cycle 42 (Cdc42) in huma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and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dc42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Method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dc42 mRNA and protein in ESCC and corresponding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qRT-PCR),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dc42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Cdc42 mR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SCC tissues (0. 21 ± 0. 14 ) than that in corresponding controls (0. 16 ±0. 12) (t test,P <0. 05).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Cdc4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SCC tissues (0. 83 ± 0. 35 ) than that in corresponding controls ( 0. 75 ± 0. 24).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that 73.7% (129/175) of the ESCC samples had higher expression of Cdc42 protein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s[62. 9% (110/175) (χ2 test, P < 0. 05 )]. Cdc42 expression level was correlated with age,lymphoid node metastasis and differentiation ( P all < 0. 05 ), but not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such as gender, ethnicity and macroscopical types (P > 0. 05 ). Conclusion The higher expression of Cdc42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carcin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ESC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P21激活激酶1(PAK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PTC和25例非恶性甲状腺组织中PAK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43.6% (24/55)的PTC组织中PAK1蛋白高表达或过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组织的8.0%(2/25)(χ2=9.950,P=0.002)。在有腺体外浸润、临床分期较高、有淋巴结转移的PTC中PAK1蛋白的表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32,P=0.016;χ2=4.448,P=0.035;χ2=4.990,P=0.02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多发、是否为双侧等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AK1在PTC中呈高表达,可能参与肿瘤增殖、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分子Shh和Gil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病理蜡块标本中Shh和Gli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hh主要表达于...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H(CTSH)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PTC及其癌旁组织和5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CTSH的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以及CTSH蛋白阳性表达率,并分析CTSH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TC组织中CTSH 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以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而在癌旁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以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TC患者中,有被膜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CTSH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被膜浸润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结论:PTC组织中CTSH表达升高,且CTSH的高表达可能与PTC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