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0例,对照组(没有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2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2组患者在WBC、PLT、ALT、AST、PT、FIB、脾脏厚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TBIL、ALB、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肝功能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感染、肝性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更低的Hb、肝功能Child C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银礼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2):1151-115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其中消化性溃疡约占一半以上。近年来,笔者应用口服凝血酶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设对照组。以观察凝血酶局部止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54-5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2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出血,n=152)和对照组(没有并发出血,n=6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再依据其预后,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28),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出血病史、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胃左静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2次、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肝功能Child C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内径增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功能Child C级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血性休克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期监测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肝功能分级情况,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与正常人血清微量元素之间的比较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微量元素室赵志恒王学敏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多发病,主要由上消化道溃疡而引起,其它如胃炎、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等多种疾患也可发生该病[1]。为了探讨上消化道出血与微量元素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及胰管和胆管出血.其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及循环衰竭,究其原因有: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和以消化性溃疡为主要病因所致的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和胃底静咏曲张破裂出血病死率较高:控制急性出血是降低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岳绍林 《疑难病杂志》2007,6(2):101-102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第二位,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为此,我们将丽枝雪与施他宁进行对照,了解丽枝雪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急性大量失血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其中而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大部分系由静脉曲张破裂所引起的。肝硬化首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为30%~50%,幸存者中再出血的发生率高达70%。近来也有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已经被广大医务人员所熟悉.近年来急诊胃镜的开展及广泛应用,发现许多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胃粘膜糜烂所致(以下称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我院于1991年11月至2002年3月收治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食管、胃黏膜病变主要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肝源性消化性溃疡.这些病变都是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急诊胃镜检查发现,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2.4%,非静脉曲张出血占47.6%[1].现将我院收治的29例中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凤琳 《当代医学》2011,17(2):51-5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5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占49.3%,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分别占21.5%和14.6%。经对症治疗,消化道停止出血50例,出血减少或虽经治疗出血量没有减少而自动出院者为6例,3例因失血性休克,肝昏迷死亡。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门脉高压性胃病和消化性溃疡也是不可忽视的出血原因。因此,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及时行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以便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已为临床医护人员所熟悉 ,随着急诊胃镜检查的开展 ,发现临床所见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并非均因食管或胃底静脉破裂所致 ,约半数患者的出血系由于门脉高压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等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引起[1 ] 。我院传染科自2 0 0 0年 3月~ 2 0 0 0年 5月 ,共收治肝炎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4 5例 ,其中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 2 2例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 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病毒性肝炎病史 (乙肝 4 1例 ,丙肝 4例 )和不同程度的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干预和治疗,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0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6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C级、中/重度腹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凝血酶原时间(PT)>16 s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胃左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因、血小板水平、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中/重度腹水、胃左静脉内径增大、PT>16 s和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均是诱发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必须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尽早给予干预和治疗,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赵蕊 《中外医疗》2013,(23):29+37-29,3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年间11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肝硬化患者病因中乙型病毒性肝炎90例(77.6%),丙型病毒性肝炎10例(8.6%),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51.7%,其中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为主(91.7%)。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和消化性溃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治疗。方法 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随机分组使用不同的止血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 善得定+凝血酶组疗效最佳。结论 对经济条件好的病人,选用善得定+凝血酶治疗较好,对条件差者,仍可用垂体后叶素+消心痛。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近年来随着急诊胃镜的广泛开展,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非食管胃底静脉破裂的因素逐渐增多。为了探讨伴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我们分析了2000年5月~2005年10月住院治疗的56例确诊的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尚未引起临床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随着急诊内镜检查的普遍开展,以及临床实验研究的深入,发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出血来自静脉曲张硬破裂者仅占10~41%,而胃粘膜病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芬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31-131,134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3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居首位,占51.3%,其次是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和消化性溃疡出血分别占20.5%和12.8%.经对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停止33例(84.6%),出血减少或虽经治疗出血量没有减少自动出院者5例(12.8%),因失血性休克,肝昏迷而死亡1例(2.6%).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原因外,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也是其重要的原因.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治疗上主要是针对门脉高压和胃黏膜的治疗,同时还要兼顾肝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茂东  尹娜  王金峰 《吉林医学》2011,(11):2196-2198
目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情况、胃黏膜病变情况,探讨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病因,并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0例(81.8%);PHG出血49例(44.5%);非食管静脉曲张和非PHG 20例(18.2%),其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9例(8.18%),消化性溃疡出血6例(5.45%),其他不明原因出血5例(4.5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逐渐增多和加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可同时并存;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等也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内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据国内报道本病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占19~25%,仅次于消化性溃疡,居第二位。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约有50~60%的患者是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所引起,而40~50%的患者是由其他原因,如急性胃粘膜病变或消化性溃疡出血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属大量出血,出血迅猛,常导致出血性休克及肝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死于第一次出血者可高达57%。因此,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内外科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胃镜治疗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情况.结果 46例效果良好,治愈出院;5例转外科;1例死亡.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配合、术后并发症和饮食护理,对治愈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