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因子与血-视网膜屏障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 -视网膜屏障 (BRB)存在于血液和视网膜之间具有限制性通透性的结构 ,拥有精细的解剖基础和特殊的通透性特点。视网膜正常功能的保持有赖于此屏障的存在。BRB功能障碍几乎和所有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关系密切 ,尤其是血管性视网膜病变和色素上皮病变。对于BRB功能障碍发生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BRB功能障碍与细胞因子有很大关系 ,许多学者在此方面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一、血 -视网膜屏障的结构基础BRB由两部分组成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连接…  相似文献   

2.
血-视网膜屏障 (BRB)是一种重要的血 眼屏障 ,在视网膜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的损伤 (尤其内屏障 )导致的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功能 ,但诱发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对BRB损伤的影响因素、调节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视网膜外屏障(BRB)由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间的连续网状紧密连接构成,是维持视网膜及视觉生理状态的重要基础.BRB由视神经管的膨出部分视泡发育而来,随着胚胎发育逐渐形成.发育过程中紧密连接复合体的结构及分子组成均发生了改变,且受周围组织的调控.BRB的发育具有种属差异.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有可能成为研究RPE屏障功能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鼠视网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改变及其与血-视网膜屏障(BRB)的关系。方法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1、3、6个月后行伊凡思蓝(EB)注射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形态学改变。并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Occludin及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1个月时大鼠视网膜中神经纤维层及节细胞层中GFAP表达明显增高,Occludin网线状荧光排列紊乱,但未见荧光强度减弱及中断。3—6个月GFAP阳性的Mtiller细胞逐渐增多,Occludin表达减弱且连续性中断的范围不断扩大。EB注射显示血-视网膜屏障损害呈现同步的发展趋势。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维持BRB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病情发展Mtiller细胞活化使BRB的完整性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5.
血—视网膜屏障损伤中的细胞因子及信息分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视网膜屏障(BRB)是一种重要的血-眼屏障,在视网膜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的损伤(尤其内屏障)导致的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功能,但诱发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就近年来对BRB损伤的影响因素、调节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鼠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中的作用及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TA)对BRB破坏的治疗作用。〓 方法 60只Wistar鼠建立DM模型,分为对照组、DM 4个月组和DM 6个月组。每组各分为免疫组织化学组和BRB测定组,BRB测定组再分为未行TA治疗组、TA治疗1周组和2周组。大鼠玻璃体内注射TA 5μl。视网膜铺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ICAM-1的表达及形态学变化,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内皮细胞平均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定量ICAM-1表达。测定视网膜伊凡思蓝(EB)含量,评价BRB的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组:对照组视网膜血管无明显ICAM-1阳性表达,同对照组相比,DM 4个月组阳性表达显著增强(P<0.001),已出现毛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等形态学改变;DM 6个月组阳性表达进一步增强(P<0.001),形态学改变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无细胞性毛细血管。BRB测定组:各对照组间EB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行TA治疗组中,两DM组E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DM 6个月组高于4个月组(P<0.01)。TA治疗组中,各DM组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DM 4个月治疗2周组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余治疗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 A 值与视网膜EB含量呈直线相关(r=-0.959)。 结论 糖尿病鼠视网膜ICAM-1的表达与BRB破坏呈正相关。玻璃体内注射TA可有效减轻BRB破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4-27)  相似文献   

7.
曲安奈德对糖尿病鼠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学民  王树林 《眼科研究》2005,23(5):481-48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A)玻璃体注射在糖尿病Wistar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Wistar鼠,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糖尿病。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4个月(DM4)组和6个月(DM6)组,每组各分为形态学观察组和BRB测定组,BRB测定组再分为未行TA治疗(NT)组、TA治疗1周组和2周组。行消化铺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利用视网膜标准化Evansblue(EB)含量测定大鼠BRB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各组间E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正常对照组相比,DM4组大鼠出现毛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血管闭锁,内皮细胞增生,周细胞丢失等形态学改变;DM6组上述病变进一步加重,出现无细胞性毛细血管,糖尿病NT组EB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6个月组高于4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糖尿病NT组相比,各糖尿病治疗组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但除4个月治疗2周组EB含量基本恢复正常(P>0.05)外,余治疗组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糖尿病治疗组间E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与BRB的破坏有关,TA对糖尿病大鼠BRB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也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糖尿病可造成血一视网膜屏障的损害引起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组织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内层血-视网膜屏障主要是由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此屏障阻碍血液的渗透及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在视网膜中的自由扩散,使视网膜保持恒定的环境,有效的供应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由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炎症、高血糖症和周细胞丢失的增加,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本文就糖尿病所引起的血-视网膜屏障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组织解剖上存在血管与神经密切伴行的现象,与二者均有密切联系的是组织中的胶质成分.在视网膜组织中,血管、神经元、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三个重要的结构元件和功能单位.胶质细胞的分布介于血管与神经元之间,形成胶质膜覆盖,参与血-视网膜屏障(BRB)及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星形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大胶质细胞的一种,与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密切相关,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星形胶质细胞有助于探讨视网膜血管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细胞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已成为世界性致盲原因之一,除了高血糖这一始动因素外,多种细胞因子构成复杂网络系统导致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的破坏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是维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我们主要就众多细胞因子中的趋化因子与DR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血压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其屏障功能受损情况,探讨其与神经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胶体镧示踪结合透射电镜观察5、6、7个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RPE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脉络膜视网膜屏障渗透性的改变,并与同月龄正常京都种大鼠作对照。结果 ①高血压大鼠RPE细胞中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部皱褶减少,微绒毛变稀疏。这些退行性改变随鼠龄增大与血压的增高而加重。②6、7个月龄大鼠脉络膜视网膜屏障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中的胶体镧进入到RPE细胞内褶及细胞间隙,且能通过紧密连接到达细胞顶部进入视网膜下间隙,而5个月龄高血压大鼠及各种正常大鼠、胶体镧不能通过此屏障,仅到达RPE细胞之间。结论 高血压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早期RPE细胞已有缺血、缺氧所致的退行性改变,且伴有脉络膜视网膜屏障的渗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24,他引: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的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BRB破坏,它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最终如何导致DR发病的机制十分复杂。长期的高血糖症导致氧化酶损伤,微血栓形成,细胞粘附分子活化,白细胞郁积和细胞因子活化,继之,缺氧调节的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这个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为VEGF、IGF-1、TNF-α、IL-1β、FGF等。多种因子相互作用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在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在造模后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 barrier,BRB)变化情况,并以阳性药为对照研究中药芪灯明目胶囊对STZ诱发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血管渗漏影响。方法:采用STZ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在造模后6mo内各时点(2wk;1,2,3,4,5,6mo)采用伊文思蓝灌注示踪显示血-视网膜的渗漏情况,在造模后3mo开始用中药芪灯明目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25,250,500mg/kg体质量剂量的胶囊内容物灌胃),对照组用安多明胶囊(200mg/kg体质量剂量,相当于10倍成人剂量),灌胃3mo,观察药物对BRB的影响。结果:STZ糖尿病大鼠在2wk即可出现BRB的损害,并随着高血糖状态的持续而不断加重。对造模3moSTZ糖尿病模型大鼠连续灌胃中药芪灯治疗3mo,结果提示:中药芪灯对STZ糖尿病BRB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少视网膜血管的渗漏。结论:STZ糖尿病模型大鼠在早期即可出现BRB损害,并随着高血糖的持续而加重,中药芪灯明目胶囊可减少高血糖导致的BRB损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观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炎症病变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在DR患者中表达异常,并与DR发病中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和新生血管生成关系密切。我们就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在DR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DR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检测实验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程度,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40只鼠龄3周的健康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注射48、72 h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及尿糖,血糖浓度在16.65 mmol/L、尿糖(+++)以上者视为建模成功,并按病程再分为糖尿病2、4、6、8个月,组每组各5只大鼠。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缓冲液,并根据与实验组大鼠年龄匹配原则再平均分为4组,每组大鼠5只。分别在注射后2、4、6、8个月时利用DCE MRI扫描眼球,计算BRB渗漏速度;戊巴比妥过量麻醉后摘除眼球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采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大鼠成模率100%,正常对照组、糖尿病2、4个月组大鼠BRB未见明显渗漏,糖尿病6、8个月组大鼠BRB渗漏速度分别为(0.1399±0.0065)、(0.1816±0.2756) mm3/min,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1,P<0.05)。实验组大鼠病程4个月时出现明显视网膜组织水肿,细胞排列紊乱,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出现血管扩张,出血。结论 DCE MRI能够较精确地检测实验性DR的BRB渗漏速度,定量化评价BRB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6.
全身或局部的病变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液微循环障碍和血管通透性改变,进一步引起视网膜缺氧,乃至水肿,随之视网膜组织对缺氧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反应,在各种细胞因子、细胞内外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新生血管,目的是补偿缺血缺氧的视网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本文对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任何病理改变在本质上均是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新生血管的形成亦然,血管刺激因素增强和(或)抑制因素减少使两者平衡失调即所谓的"血管生成开关"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体内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近年来在DR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中广受关注。我们旨在阐述VEGF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VEGF与PEDF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blood retinal barrier,BRB)破坏,新生血管形成.后期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DR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任何病理改变在本质上均是体内动态平衡的失调,新生血管的形成亦然,血管刺激因素增强和(或)抑制因素减少使两者平衡失调即所谓的"血管生成开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 作为血管牛成因子与血管抑制因子的一对典型代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本文就二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为DR的相关药物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视神经切断激活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后血-视网膜屏障(BRB)的功能状态。方法自眶内切断18只成年大鼠左侧视神经,12只近侧断端留置浸有50g/L荧光金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7d或14d(每时间点各6只)处死动物,取左眼视网膜后固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另外6只存活7d或14d(每时间点各3只)后,股静脉注射30g/L伊文思蓝。2h后,以温生理盐水灌注动物,立即摘除双侧眼球,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右眼球为内对照。结果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层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随时间逐渐增多,部分小胶质细胞位于视神经层。术后7d和14d均未发现伊文思蓝渗漏至手术侧视网膜。结论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内增多的活化小胶质细胞尚不足以破坏BRB,BRB的功能性完整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探讨玻璃体腔注射环孢菌素A(CsA)对糖尿病(DM)大鼠血视网膜屏障(BR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8~10周龄健康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CsA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每组12只.对DM、CsA及DMSO组大鼠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建模,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注射后72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内外渗的内源性白蛋白评价BRB的渗透性;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视网膜外渗的白蛋白增多,视网膜内ICAM-1、VE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50,29.240,9.658;P<0.01).与DM组相比,CsA组大鼠视网膜外渗的白蛋白减少,视网膜内ICAM-1、VEGF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4,5.000,3.352;P<0.05);DMSO组大鼠视网膜外渗的白蛋白、视网膜内ICAM-1及VEGF表达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0,0.561,0.312 ;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CsA对DM大鼠BRB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sA降低ICAM-1及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