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T扫描对Graves眼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Graves眼病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7例经临床证实的Graves眼病轴位及冠状位CT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结果  3 7例Graves眼病CT观察 ,Ⅰ度突眼 3 1例 (83 .78% ) ,Ⅱ度突眼 2例 (5 .41% ) ,无突眼 4例 (10 .81% )。双侧眼外肌受累 3 0例 (81.0 8% ) ,单侧眼外肌受累 3例 (8.11% ) ,无眼外肌受累 4例(10 .81% )。其中内直肌增粗 63条 ,下直肌增粗 5 3条 ,上直肌增粗 44条 ,外直肌增粗 3 4条。眶尖密度增高 7侧 ,泪腺增大 5侧 ,视神经增粗 5侧 ,眼睑肿胀 6侧。CT增强检查 2 6例 ,均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可作为Graves眼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并能判断突眼程度及眼外肌受累程度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眼外肌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将低温冷冻的固定健康成人眼眶沿标志线以 0 .5cm层厚 ,利用国产 MJ- 346B型电动带锯做连续断层。结果 :观察和测量了正常人眼外肌在眶尖平面至眼球后极 5个连续断面上的宽、厚、横断面积及其与视神经、眶壁的位置关系。结论 :眼外肌的正常位置及此 5个断面上的一些测量值在斜视和眼型 Graves′病的严重并发症 -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分泌突眼诊断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0例内分泌突眼及 Graves 病患者进行了眶区 CT 扫描。全部病人按 CT 突眼度(CT-A)分为三组;组Ⅰ再分为组 IA 和组 IB 两个亚组。组 IA 属严重浸润性突眼,CT-A>22mm,共13例,男4例,女9例,有不同程度眼外肌肥大,尤以内直肌(MR)为多见;MR 最大横径均值达5.55±1.4mm,与对照组3.0±0.5mm 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组 IB 属 Graves 病伴浸润性突眼,共14例,CT-A<22mm,男1例,女13例。组Ⅱ属 Graves 病伴良性突眼,CT-A 为17mm,共13例,男2例,女11例。组Ⅲ属 Graves 病不伴突眼,CT-A 为14mm,共20例,男4例,女16例。通过观察,作者认为 CT 扫描可了解内分泌突眼的程度,以及有无眼外肌肥大和眶后间隙增宽等,有助于鉴别是否合并视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4.
眼外肌的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眼外肌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将低温冷冻的固定健康成人眼眶沿标志线以0.5cm层厚,利用国产MJ-346B型电动带锯铸连续断层.结果:观察和测量了正常人眼外肌在眶尖平面至眼球后极5个连续断面上的宽、厚、横断面积及其与视神经、眶壁的位置关系。结论:眼外肌正常位置及此5个断面上的一些测量值在斜视和眼型Graves’病的严重并发症-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眶MRI在不同分期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眼病患者检测中的影像学特征及意义。方法:选取32例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眼病(Grave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无任何眼科疾病的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眼眶MRI检查,比较两组Graves眼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泪腺横断位短径、横断位长径、横断位截面积、冠状位短径、冠状位长径、冠状位截面积、泪腺与同侧颞肌的信号强度比(SIR)、体积等各定量参数,并分析泪腺/颞肌SIR与临床活动性评分(CAS)相关性分析、Graves眼病眼眶MRI影像学特征,统计MRI诊断Graves眼病不同分期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泪腺横断位短径、横断位长径、横断位截面积、冠状位短径、冠状位长径、冠状位截面积、体积、泪腺/颞肌SIR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眼病活动期泪腺横断位短径、横断位长径、横断位截面积、冠状位短径、冠状位长径、冠状位截面积值与非活动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动期泪腺/颞肌SIR值较非活动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检验可知,泪腺/颞肌SIR与CA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眼病患者多数表现为双侧眼球突出,肌锥内外脂肪组织增多,纺锤样增粗,其中以肌腹增粗为主;眶尖部视神经受到压迫;MRI诊断Graves眼病不同分期符合率为84.38%。结论: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眼病患者眼眶MRI检测的泪腺定量参数不等,使用脂肪抑制T2加权序列可提高活动期患者眼外肌内水肿和炎性成分辨别敏感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眼眶骨性径线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正常人眼眶骨性径线 CT测量的方法 ,为眼眶重建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选择正常成年男女各 30例 (12 0只眼眶 ) ,CT横断位 冠状位扫描 ,在过眶外缘点的冠状面图像上测量眶左右径 (X1 )及上下径(X2 ) ;在神经 -眼平面图像上测量眶前后径 (X3)、眶外壁长 (X4 )、眶外缘长 (X5)、眶内缘长 (X6 )以及眶上裂宽度(X7)。结果 :2 m m层厚骨算法 CT扫描图像可用于活体眼眶骨性径线的测量 ,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但 CT测量定位点与解剖学测点不完全一致。男性眼眶 X1 、X2 、X3分别为 (39.6 2± 1.81)、(36 .2 9± 2 .2 1)、(4 1.5 8± 1.77)mm,女性分别为 (37.6 6± 1.4 5 )、(35 .0 1± 2 .0 8)、(39.2 3± 1.2 2 ) mm,所有径线左、右侧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而男女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1)。结论 :眼眶骨性径线 CT测量的关键是确定扫描基线和测量平面 ,对诊断眼眶畸形、指导眶内手术、眼眶重建及颅底微创外科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承志 《广西医学》2012,34(5):647-648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Graves眼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证实的Graves眼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Ⅰ度眼球突出41眼,Ⅱ度眼突6眼,正常7眼.双眼外肌受累20例,单眼外肌受累7例;眼内直肌受累38条,下直肌31条,上直肌21条,外直肌12条,视神经增粗8条.泪腺肿大4例,眶内脂肪密度增高7例,眼上静脉增粗6例.结论 眼眶CT扫描能定量反映眼球突出情况,明确眼外肌肥大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Graves眼病提供可靠依据,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MRI测定人体正常眼眶 ,建立眼外肌、眼上静脉、视神经鞘直径、眼球在眼眶中位置的正常值以及研究性别与结构差异的关系。方法 对 2 4 0例眼眶进行轴状位和冠状位扫描 ,在T1加权图像上测定眼外肌、眼上静脉、视神经鞘的直径、颧骨连线的长度 ,以及眼球后极与颧骨连线的距离 ;并对性别和年龄与结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正常值按 x± 2s取定。内直肌 :(2 9~ 4 6 )mm ,外直肌 :(2 4~ 4 6 )mm ,下直肌 :(2 6~ 5 8)mm ,上直肌 :(2 9~ 5 3)mm ,上斜肌 :(2 1~ 3 8)mm ,眼上静脉 :(1 0~ 2 5 )mm ,颧骨连线长 :(95~ 10 8)mm ,眼球后极距颧骨连线 :(8 8~ 12 4 )mm ;男女眼外肌直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各年龄段眼外肌直径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 (均Ρ >0 0 5 )。结论 上述各项正常值对临床诊断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Weetman在1991年提出,TAO是眼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被称为浸润性突眼、Graves病等。根据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分为:Graves眶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且伴有眼部症状者)和眼型Graves病(仅有眼部症状而甲状腺功能正常者)。本研究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 CT、MRI在 Graves眼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6例经临床和 (或 )实验室检查诊断 Graves眼病的 CT扫描、MRI等临床资料。结果 :眼球突出 2 9例 ,眼外肌肿胀 36例、眶尖眼外肌增厚 14例 ,视神经增粗 6例、眼上静脉扩张 2例、泪腺肿大 1例。结论 :CT、MRI检查可做为Graves眼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量化评价静脉滴注硝酸异山梨酯(ISDN)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3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滴注ISDN 30(Ⅰ组)、60(Ⅱ组)和90 min( Ⅲ组)的3个时间点,利用Tc-MIBI心肌灌注SPECT断层显像形成展开图,测定患者给药前后缺血心肌面积占整个左心室面积百分比的变化及心电图的改变。 结果:Ⅰ组,65%阈值基线值(33.01±5.35)%,ISDN静脉滴注后(28.93±5.20)% (P<0.05);55%阈值基线值(22.06±5.58)% ,ISDN静脉滴注后(19.60±4.07)% (P<0.05);缺血ST段片段总数,基线为60段,ISDN静脉滴注后51段。Ⅱ组,65% 阈值基线值(29.29±5.08)%,ISDN静脉滴注后(20.81±4.16%)(P<0.001);55%阈值基线值(21.29±5.49)%,ISDN静脉滴注后(17.52±5.59)%(P<0.001);缺血ST段片段总数,基线为58段,ISDN静脉滴注后47段。Ⅲ组,65%阈值基线值(3 2.87±6.46)%,ISDN静脉滴注后(20.81±4.16)%(P<0.001);55%阈值基线值(18.42±5.17)%,ISDN静脉滴注后(14.18±3.61)%(P<0.001);缺血ST段片段总数,基线为64段,ISDN静脉滴注后41段。 结论:Tc-MIBI心肌灌注SPECT断层显像形成展开图可以作为量化评价硝酸异山梨酯抗心肌作用的方法,硝酸异山梨酯可以提高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2.
张丽琴 《黑龙江医学》2005,29(12):897-898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对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蛋白尿、血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诊断系膜增生性肾炎共40例,其中,选自2001~2003年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0~44岁。未使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为对照组。选自2004-06~2005-01 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3~48岁。使用依那普利2.5~10 mg,2次/d+厄贝沙坦150 mg/d。治疗过程中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血肌酐、血钾2、4 h尿量,并记录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用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组24 h尿蛋白治疗0、4、6、8周分别为(2.14±0.78)g/d、(0.76±0.43)g/d,(0.49±0.30)g/d,(0.51±0.31)g/d;对照组分别为(2.01±0.67)g/d,(1.43±0.76)g/d,(0.78±0.58)g/d,(0.72±0.56)g/d,用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0、4、6、8周分别为(454±189)万/mL,(85±57)万/mL,(26±14)万/mL,(23±11)万/mL,对照组分别为(370±175)万/mL,(136±53)万/mL,(49±22)万/mL,(35±23)万/mL。2例服用依那普利出现干咳,无低血压、高血钾、尿量减少、肾功能恶化发生。结论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减少尿蛋白、血尿快于对照组,疗效好,对血压影响不大,副作用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是目前临床普遍开展的第2代PTH水平的检测方法,同时识别全长(1~84)PTH及(7~84)PTH片段,而第3代PTH(wPTH)检测法可特异性识别(1~84)PTH片段,因而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旨在以慢性肾脏病伴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TX)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术中不同PTH片段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记录58例在本院行PTX的患者术中血浆不同PTH片段的值?分别通过2代和3代PTH检测法测量患者血浆iPTH和(1~84)PTH的水平,(7~84)PTH水平为血iPTH和(1~84)PTH水平的差值?结果:不同PTH片段在术前基线,腺体切除后10?20 min时均两两显著正相关(P < 0.001)?甲状旁腺切除后10 min,血iPTH?(1~84)PTH?(7~84)PTH水平分别降至术前的(19.3 ± 9.5)%?(12.7 ± 8.1)%?(26.7 ± 12.1)%,术后20 min进一步降至(14.1 ± 5.9)%?(7.9 ± 4.4)%?(20.9 ± 8.5)%?结论:2代和3代PTH检测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TX可显著降低严重SHPT患者血浆不同PTH片段的水平,以血(1~84)PTH下降最为快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探讨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走行全貌及各段管径大小的显示能力。方法:随机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行内耳检查并无颞骨病变的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颞骨岩部高分辨率容积扫描,随后将采集数据进行超薄层原始放大后传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完成双侧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并分别测量管腔宽径大小及各段长度值。结果:45例患者(90耳)中40例(88.9%)能完整显示双侧面神经管走行,并能准确测量各段管径大小及长度,3例(6.7%)仅显示一侧的面神经管,2例(4.4%)双侧均无法显示。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长分别为(3.66±0.31)mm、(11.55±1.15)mm、(13.51±1.08)mm、(26.32±2.61)mm和(3.53±0.23)mm、(11.24±1.21)mm、(13.12±1.24)mm、(26.73±2.31)mm。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管径分别为:(0.82±0.11)mm、(1.15±0.12)mm、(1.18±0.14)mm、(3.09±0.11)mm和(0.79±0.13)mm、(1.19±0.21)mm、(1.21±0.15)mm、(3.15±0.22)mm。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显示面神经管的影像解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α(赛若金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ELISA)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前后乙肝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及 CD4+ /CD8+ 、IL - 1 0、IL- 1 2、TNF-α含量。结果 :干扰素 α治疗前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 /CD8+比值及 IL- 1 0、IL- 1 2和 TNF- α含量分别为 ( 39.91± 4.5 2 ) %、( 34.1 3± 4.2 4 ) %、( 1 .1 3± 0 .1 2 ) %及 ( 30 .61± 1 1 .2 1 ) pg· L-1 、( 5 8.1 2± 1 3.5 2 ) pg· L-1 和 ( 2 65 .83± 60 .63) pg· L-1 ,治疗 6个月后治疗有效组分别为 ( 4 3.1 2±4.31 ) %、( 30 .81± 5 .1 3) %、( 1 .41± 0 .1 1 ) %及 ( 1 6.5 1± 8.63) pg·L-1 、( 92 .93± 2 1 .5 2 ) pg·L-1 、( 1 2 6.92± 5 3.83) pg·L-1。结论 :大剂量干扰素 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免疫状态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Graves病眼眶的CT特征,评估CT诊断Graves眼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0例(200个眼眶)Graves病的眼眶CT,在CT图像上测定了眼外肌的密度和大小,眼球位置,并与正常值比较,与临床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61例(61%)患者至少有一条增粗的眼外肌:l7例(17%)患者有眼外肌密度减低,显示有脂肪浸润;56例(56%)患者有突眼。75例(75%)患者有突眼或眼外肌异常。75例(75%)患者CT诊断为Graves眼病,临床检查诊断69例(69%),二者联合应用使Graves眼病诊断率提高至84%。结论 Graves眼病的CT特征为眼外肌增粗,密度减低,突眼,泪腺肿大前移,上眼静脉增粗。眼眶CT扫描特别是眼眶的定量CT,评价眼外肌的大小和密度,眼球的位置对诊断Graves眼病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孙健  张雪梅  赵颉 《安徽医学》2017,38(1):13-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AWE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西昌市人民医院46例经病理证实为剖宫产术后AWE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WE诊断准确率为97.83%,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无钙化灶,肿块形态及大小不规则,横纵比≤1,内部不均匀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CDFI可见内部及外周无或少量血流信号,动脉血流呈“高阻低速”型,肿块大小及回声可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肿块直径<3 cm的潜伏期较短、位置表浅、病灶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多无血流或少血流;直径≥3 cm病灶潜伏期较长、位置较深,病灶多为不规则形态,且血流信号较为丰富;直径<3 cm潜伏期(2.52±0.98)年、病灶直径(1.61±0.54)cm、病灶形态不规则(68.75%)、病灶深度(22例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层,10例腹横筋膜/全层腹壁)、CDFI血流(10例无,19例少量,3例丰富);直径≥3 cm分别为(3.90±1.43)年、(4.35±1.42) cm、89.47%形态不规则、病灶深度(4例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层,15例腹横筋膜/全层腹壁)、CDFI血流(3例无,8例少量,8例丰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对剖宫产术后AWE做出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是一种简便可靠的AWE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对肺通气功能减退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影响,为2型糖尿病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肺功能仪以及自制问卷现场检测和调查病例对照间肺功能与相关影响因素情况.结果 共招募216对2型糖尿病病例及配对对照,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速(FEF 25-75)及呼气峰值流速(PEF)在病例组分别为(2.62±0.97)L、(2.02±0.78)L、0.77±0.10、(1.99±1.03)L/s和(5.20±2.09)L/s,在对照组分别为(2.63±0.90)L、(2.01±0.77)L、0.76±0.12、(1.90±1.07)L/s和(5.20±2.25)L/s,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影响因素后,2型糖尿病并未增加阻塞性肺通气功能减退(OR=0.94,95%CI:0.54~1.66)和限制性肺通气功能减退(OR=1.09,95%CI:0.57~2.10)的发生风险;另外2型糖尿病也未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OR=1.37,95%CI:0.73~2.57).结论 中国南方人群中2型糖尿病并未导致肺通气功能减退及COPD的发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咬合干扰后不同时间大鼠咬肌能量代谢产物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磷酸肌酸、肌酸、乳酸及pH水平的变化,分析咬合干扰对咀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20~250 g)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于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 mm厚金属冠建立咬合干扰,并分别维持3、7、10、14 d(每个时间点各10只), 对照组不施加咬合干扰。各组大鼠全麻下取双侧咬肌组织,其中5只大鼠样本加入0.4 mol/L高氯酸(10 mL/g)充分匀浆,离心、过滤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TP、ADP、IMP、磷酸肌酸、肌酸及乳酸含量,另外5只大鼠样本加入含5 mmol/L碘醋酸钠的匀浆液(10 mL/g),充分匀浆后在37 ℃恒温水浴环境中利用pH计测试pH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双侧咬肌ATP含量在咬合干扰3 d [右侧:(5.36±0.13) μmol/g,左侧:(5.77±0.25) μmol/g] 升高(P<0.05),7、10和14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IMP[右侧:(0.21±0.03) μmol/g,左侧:(0.19±0.03) μmol/g]、肌酸[右侧:(24.76±2.94) μmol/g,左侧:(27.75±2.23) μmol/g]含量在咬合干扰7 d升高(P<0.05),3、10和14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磷酸肌酸含量在咬合干扰7、10和14 d降低[右侧分别为:(10.70±0.71) μmol/g、(11.57±0.52) μmol/g、(10.74±1.39) μmol/g,左侧分别为:(10.05±0.57) μmol/g、(10.75±1.12) μmol/g、(10.61±1.15) μmol/g, P<0.05],3 d没有显著改变;大鼠双侧咬肌ADP、乳酸含量及pH水平在咬合干扰后各时间点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咬合干扰导致大鼠咀嚼肌能量代谢产物含量改变,可能与咬合干扰诱发咀嚼肌疼痛、功能紊乱、肌纤维构筑改变等病理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