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与传统扩散加权MR不同,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采集6个或更多方向上的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因此能更准确地显示脑白质水分子的各向异性扩散。它是目前惟一能够无创地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的方法,为评价白质纤维束间的联系及其病变开拓了新的前景。从DTI的技术原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介绍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磁共振技术探讨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的脑部结构的病理改变。方法:对15例成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5例成年男性健康对照者行DTI磁共振检查,比较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A)差异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额中回、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的各项分数异性(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未发现患者组白质FA值有明显增高的脑区。结论:额叶区域白质结构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的执行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5.
6.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远端轴突和髓鞘发生沃勒变性,如何评估轴索再生、残端修复和神经支配区功能重建是临床研究的难题。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但对评估神经完全损伤及近端病变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MR扩散张量成像(DTI)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估周围神经变性及再生过程,联合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DTT)可追踪神经纤维束的方向、排列、髓鞘脱失等信息。就DTI技术评估周围神经损伤变性及再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叶靖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5):298-300
分子扩散是一个三维空间的运动,在某些组织如脑白质中的运动是各向异性的。磁共振脑扩散张量可分辨出分子扩散运动方向上的差异,因而可显示组织扩散各向异性的细微异常。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成像可视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崭新的MRI技术,它对组织内水的扩散在三维空间进行考察,比常规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组织扩散的各向异性.叙述了DTI的成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衍生的量化信息、DTI对一些脑白质病变检查和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随机扩散运动,从微观领域来探测组织结构的功能成像,为全身疾病的定量研究提供依据。综述了DTI在脑疾病、心脏、骨骼肌肉系统、肾脏、脊髓的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赖灿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2):98-101,144
扩散张量成像是无创性显示和分析白质纤维束的一项新技术,在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中正广泛地使用,它提供的信息能补充MRI技术的不足,经常能更早地显示病理改变,特别是扩散张量成像能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用于检测大脑功能分区间神经联络的变化,还能追踪缺血性中风发展演变过程。评估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测中风结果。 相似文献
12.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在脑白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崭新的MRI技术,它对组织内水的扩散在三维空间进行考察。比常规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组织扩散的各向异性。叙述了DTI的成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衍生的量化信息、DTI对一些脑白质病变检查和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交、情感互动障碍,以及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为基本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够定量评价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可用于评价ASD病人全脑或特定白质纤维束结构的异常,也可用于分析ASD病人脑白质纤维束异常与临床症状、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等。就DTI成像原理及其在AS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扩散张量成像在视辐射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关顺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2):77-80
MR检查中扩散张量成像为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包括视辐射)的走行提供了可能,介绍各向异性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原理、白质纤维束成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合,探讨其在视辐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扩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映活体组织的细微结构和功能改变。癫痫是神经内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高发疾病,致病灶及其发作时脑内的异常神经元放电,均可导致脑组织的代谢和生理变化,进而引起水分子扩散改变。DT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已日趋成熟,可以显示癫痫所致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F.M.Zijta M.Froeling M.P.van der Paardt M.M.E.Lakeman S.Bipat A.D.Montauban van Swijndregt 宾锋利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4):404-405
目的前瞻性研究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DTI)三维(3D)观察正常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可行性。方法5名未生育过的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8±3)岁]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3.0TMR设备上行DTI检查。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位自旋平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灶进行观察,探讨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评价DTI对判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后处理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图像重组,观察脑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每例患者进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25例中DTI显示8例者皮质脊髓束从梗死灶边缘通过,表现为无受压、移位、中断等,临床上患者的运动功能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10例显示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部分受压、中断,临床上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7例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即使进行治疗,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仅轻微改善。结论: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探索强迫症患者脑部白质异常的部位.方法 对15例强迫症患者和15例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DTI扫描.选择双侧眶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扣带束、上纵束、内囊前肢、丘脑后辐射以及胼胝体嘴、胼胝体膝、胼胝体压部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以上部位的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强迫症症状严重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前扣带回、胼胝体嘴部的FA值降低(P<0.05),左侧前扣带回及右侧前额叶的FA值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存在多个脑白质区的结构异常,以上部位的异常可能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小血管病(CSVD)是引起痴呆、认知下降、步态障碍、卒中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根据其MRI表现诊断。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目前唯一能无创在体显示白质微观结构的MRI技术,可通过不同参数及后处理分析方法提供组织微结构信息,在CSVD的发生发展机制、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等方面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述DTI主要参数及常见后处理分析方法在CSVD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