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付焕香  蔡少峰 《陕西中医》2010,31(6):746-74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蛔撅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在临床中发现,乌梅丸并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现将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瑀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7):315-315,487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在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为治"蛔厥""久痢"证之良方.由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细辛、川椒、桂枝、干姜、附子、苦酒组成.临床几十年来,常以本方化裁改作汤剂,用于治疗多种儿科疾病,屡屡收功.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主要以之治疗蛔厥。笔者通过分析厥阴病条文及此方药物组成,改乌梅丸为汤剂,临证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6.
类承法 《光明中医》2009,24(9):1641-1642
乌梅丸为蛔厥专剂,久利良药,厥阴主方,只要善抓主症,审因析机,病证结合,灵活加减,做到证治相应,方证一体,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就能举一反三,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吕东升 《国医论坛》2012,27(2):31-32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故吐蛔,吐蛔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88条)这是伤寒论中提出的乌梅丸适应症.本条应与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326条)相结合,张仲景在此用的是省略方法,提纲中提出\"下之则利不止\",而在乌梅丸后又提出\"又主久利\",所以两条相合才是乌梅丸适应症的全部.乌梅丸方由10味药组成:乌梅、干姜、桂枝、附子、蜀椒、黄连、黄柏、人参、当归、细辛.乌梅丸在临床上通过加减应用十分广泛,下面就其临床应用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具有温脏安蛔之功,亦主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利.临床诸多医家谨守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化裁,将其广泛应用于内、妇、皮肤、儿科等疾病,常收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乌梅丸为清上温下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通过治疗胁痛、胸痹、腹痛、便秘4种疾病并各以病例。结论乌梅丸在临床上只要方证对应治疗疾病,可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作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代表方,主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病证.原为治蛔厥、久利之用,现代诸医家将乌梅丸运用于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被奉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并不拘泥于治蛔.文章列举了几例临床运用乌梅丸的验案,表明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将本方作为基础方化裁运用,辨证选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蜕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认识多有争议,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专为鱿厥而设,另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有感于斯,笔者也想结合原文就乌梅丸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刘菊荣 《新中医》1990,22(8):22-23
本文抓住乌梅丸的功效,根据异病同治之理,随证灵活加减,用治肠蛔虫、蛔虫肠梗阻、胆道蛔虫、慢性肠炎、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证,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4.
15.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药味虽"繁",但其组方精妙,辛开苦降,寒温并调,具有泄肝和脾,调理阴阳之效,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以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临床应用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一方出自《伤寒论》 ,原为治疗蛔厥及久利之主方。药物组成为 :乌梅、蜀椒、黄连、黄柏、细辛、干姜、制附子、桂枝、人参 (可改用党参 )、当归。从其药物组成可以看出 ,本方寒热之药并用、补伐之品兼施。笔者在临床上权衡药量 ,加减得宜 ,用于治疗寒热虚实挟杂之证 ,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1 面神经瘫痪王某 ,男 ,38岁 ,电灌站职工 ,1998年 3月 10日初诊。自诉口眼歪斜 ,语言蹇涩 ,伴耳垂后彻痛 10多天。经前医针灸及中西药治疗乏效而求治。现恶寒发热 ,肢倦懒言 ,食欲不振 ,时呕恶 ,平素大便不实 ,小便正常 ,口微渴不欲饮。查舌红…  相似文献   

17.
运用乌梅丸既是主治蛔厥证的基础方,更是主治寒热错杂证的重要方。临床运用乌梅丸辨治慢性盆腔炎、慢性腹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POEMS综合征、糖尿病胃轻瘫等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由乌梅、细辛、干姜、花椒、桂枝、附子、黄连、黄柏、人参、当归组成 ,有清热祛寒 ,益气补血 ,安蛔止痛之功。临证用之 ,若能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随证化裁 ,可广泛用于内、妇、皮肤、儿科等疾病 ,常可收到意外奇效。现将乌梅丸的临床新用综述如下。1 消化系统  曹氏[1 ] 报道 ,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30例胆道蛔虫 ,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最快 1剂止痛 ,2剂而愈 ,最慢 5剂即愈。毕氏[2 ] 治疗 1例腹痛腹胀呕吐 2天 ,经X线、B超诊断为胆道蛔虫伴不完全梗阻。经补液、纠酸、抗感染、空气灌肠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新用     
本文归纳了乌梅丸在临床各科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辩证施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