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在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为治"蛔厥""久痢"证之良方.由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细辛、川椒、桂枝、干姜、附子、苦酒组成.临床几十年来,常以本方化裁改作汤剂,用于治疗多种儿科疾病,屡屡收功. 相似文献
4.
5.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为蛔厥专剂,久利良药,厥阴主方,只要善抓主症,审因析机,病证结合,灵活加减,做到证治相应,方证一体,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就能举一反三,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非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故吐蛔,吐蛔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88条)这是伤寒论中提出的乌梅丸适应症.本条应与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326条)相结合,张仲景在此用的是省略方法,提纲中提出\"下之则利不止\",而在乌梅丸后又提出\"又主久利\",所以两条相合才是乌梅丸适应症的全部.乌梅丸方由10味药组成:乌梅、干姜、桂枝、附子、蜀椒、黄连、黄柏、人参、当归、细辛.乌梅丸在临床上通过加减应用十分广泛,下面就其临床应用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9.
10.
刘长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3-4
目的评价乌梅丸为清上温下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通过治疗胁痛、胸痹、腹痛、便秘4种疾病并各以病例。结论乌梅丸在临床上只要方证对应治疗疾病,可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13.
15.
16.
乌梅丸临床应用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一方出自《伤寒论》 ,原为治疗蛔厥及久利之主方。药物组成为 :乌梅、蜀椒、黄连、黄柏、细辛、干姜、制附子、桂枝、人参 (可改用党参 )、当归。从其药物组成可以看出 ,本方寒热之药并用、补伐之品兼施。笔者在临床上权衡药量 ,加减得宜 ,用于治疗寒热虚实挟杂之证 ,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1 面神经瘫痪王某 ,男 ,38岁 ,电灌站职工 ,1998年 3月 10日初诊。自诉口眼歪斜 ,语言蹇涩 ,伴耳垂后彻痛 10多天。经前医针灸及中西药治疗乏效而求治。现恶寒发热 ,肢倦懒言 ,食欲不振 ,时呕恶 ,平素大便不实 ,小便正常 ,口微渴不欲饮。查舌红… 相似文献
17.
18.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由乌梅、细辛、干姜、花椒、桂枝、附子、黄连、黄柏、人参、当归组成 ,有清热祛寒 ,益气补血 ,安蛔止痛之功。临证用之 ,若能谨守病机 ,辨证施治 ,随证化裁 ,可广泛用于内、妇、皮肤、儿科等疾病 ,常可收到意外奇效。现将乌梅丸的临床新用综述如下。1 消化系统 曹氏[1 ] 报道 ,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30例胆道蛔虫 ,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最快 1剂止痛 ,2剂而愈 ,最慢 5剂即愈。毕氏[2 ] 治疗 1例腹痛腹胀呕吐 2天 ,经X线、B超诊断为胆道蛔虫伴不完全梗阻。经补液、纠酸、抗感染、空气灌肠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6):384-385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