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目的报道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解剖观测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30cm×10cm~23cm×8cm,穿支血管蒂长1.6~3.0cm.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及修复范围,皮瓣血供可靠,手术简便,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踝尖后上4~7 cm和9~ 11 cm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外踝尖后上4.0~7.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4.5 cm×3.0 cm ~ 25.0 cm×10.0 cm,穿支血管蒂长:1.1 ~2.8 cm,血管外径:0.9~1.4 cm;外踝尖后上9.0~11.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7例,切取皮瓣面积:3.8 cm×3.0 cm~ 15.0 cm ×9.5 cm,穿支血管蒂长:1.3 ~3.2 cm,血管外径:1.0 ~ 1.6 mm. 结果 15例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及切口感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6~ 24个月的随访,皮瓣及蒂部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无烫伤及溃疡发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外踝尖后上4.0 ~7.0 cm和9.0 ~11.0 cm两种不同平面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经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走行及管径,寻找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腓动脉穿支蒂腓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缺损范围15 cm × 6 cm~45cm×10 cm.皮瓣面积为16 cm×8 cm~30 cm×10 cm,血管蒂长4~6 cm.结果 腓动脉沿途平均发出5.3支穿支血管,在腓骨中下1/3交界处存在恒定的适合用于吻合血管的穿支血管,血管外径为(1.21±0.13)mm,血管蒂长(4.6±0.8)cm.6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长轴皮瓣切取范围大,穿支血管蒂长,管径适中,血供可靠,对小腿功能影响小,是临床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16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范围17 cm×7 cm^20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8 cm×8 cm^21 cm×14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血运良好,无破溃。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不破坏小腿主干血管,同时切取皮瓣面积更大,供血可靠,是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腓动脉穿支蒂加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足踝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的病例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皮瓣面积最大20 cm×14 cm,最小7 cm×5 cm.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部分成活,骨及肌腱外露均被覆盖,经换药后植皮治愈.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对小腿、踝周、足部皮肤缺损伴骨肌腱外露21例进行修复,其中4例修复前足背顺行皮瓣5例,逆行皮瓣16例。同时观察和测量腓肠神经的走行及合成以及腓动脉穿支的发出部位。结果21例皮瓣全部存活。腓肠神经(18例)吻合型12例,单干型4例,双干型2例,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吻合点在踝上11~14cm者12例,其吻合点越低者,腓肠神经越短。腓动脉穿支18例其中15例在踝上4~7cm范围内,另3例最高分支点分别位于踝上10、11、11.5c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切取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踝周、足部皮肤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修复足跟时必须吻合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 ,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  10具新鲜尸体 2 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 ,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 2 6例。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 4~ 7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 2 6例 ,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 ,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切取由腓动脉发出单一皮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及涉及足前部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穿支动脉、小隐静脉分别与受区邻近的主干动脉分支及头静脉或大隐静脉吻合建立血液循环;亦可单纯吻合穿支动、静脉供血.皮瓣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结果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临床应用12例.皮瓣切取面积12 cm× 7 cm~18 cm×11 cm,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7~27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7~12 mm,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本术式综合了游离皮瓣、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惨复位置随意,血供可靠,是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游离移植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2007年1月,收治6例前臂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2~51岁.机器绞伤4例,车祸伤2例.手部、前臂皮肤缺损伴尺桡骨骨折各1例,手部皮肤缺损伴肌腱损伤、掌骨骨折以及前臂皮肤缺损各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6 cm×7 cm~24 cm×10 cm.术中根据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形状和大小,以外踝上腓动脉穿支血管为蒂带部分腓动脉主干、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设计并切取皮瓣修复受区,将腓动脉及2条伴行静脉分别与受区的桡(尺)动静脉及头静脉吻合.术中切取皮瓣18 cm×8 cm~25 cm×12 cm.供区两端直接缝合,中部残留创面以游离皮片修复.结果 术后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局部回流不畅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6例均获随访6~13个月,受区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肢体无异常,正常行走.结论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形美观,血管蒂恒定,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对供区影响小,可用作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1997年6月~2004年10月,对2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例,年龄6~78岁.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例,电烧伤3例,其中足部贴骨瘢痕、骨髓炎4例.术中切取岛状皮瓣17例,肌皮瓣4例.皮瓣、肌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22 cm×16 cm.供瓣区拉拢缝合4例,游离植皮17例.结果术后21例皮瓣、肌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随访3~6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行走正常,术后皮瓣感觉恢复欠佳.结论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为一可靠的皮瓣,切取方便,供瓣面积大,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深洞状缺损、骨髓炎,肌皮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腓动脉穿支为蒂小腿远端骨皮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小腿创伤后骨皮肤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法:通过解剖学观察,设计了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顺行转位术,该骨皮瓣以穿支的升支及降支分别供应皮瓣及骨瓣。结果:临床应用8例用于修复小腿中远段骨皮肤缺损,全部取得成功,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可以治疗小腿中、下段骨皮肤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 1997年起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移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3例 ,踝部 3例 ,足部 8例 ;其中 1例交腿移位。切取皮瓣范围 4cm×3cm~ 14cm× 12 cm,血管蒂长 7~ 16 cm,均为逆行移位。结果 术后 12例皮瓣成活 ,1例部分坏死 ,1例全部坏死。其中 10例伤口 期愈合 ,3例经换药后愈合 ,皮瓣坏死的病例行游离皮瓣移植术。 9例获得随访 ,时间 3~ 2 1个月 ,外观功能恢复良好 ,皮肤质地接近正常 ,6个月后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 ,转移范围大 ,损伤小 ,操作简便 ,可用于修复小腿前侧、踝部及足部近侧 1/ 2软组织缺损 ,对伴有主要血管损伤的病例更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相似文献   

14.
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1,自引:27,他引:181  
目的:证实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对15例踝周及跟底皮肤缺损的病例,取小腿后侧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5cm×9cm,最小4.5cm×3.5cm。结果:15例皮瓣全部存活,经10~12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充分,操作简便,不牺牲主干血管,为临床治疗较困难的跟底及踝周皮肤缺损,提供一个较可靠的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手术注意事项及预防皮瓣坏死的措施。方法 2000年8月-2009年4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3~65岁,中位年龄34岁。病因:交通事故伤20例,机器绞伤2例,压砸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32d,平均15d;慢性溃疡及不稳定性瘢痕6例,病程6个月~10年;鳞癌1例,病程5个月。创面部位:足背偏内侧12例,足背偏外侧19例;跖骨中点以近14例,跖骨中点以远17例,其中10例达跖趾关节。创面均伴骨、肌腱外露,其中5例伴趾长伸肌腱断裂缺损,1例伴距骨骨折,1例伴距骨和第3跖骨骨折。创面范围为6.0cm×4.5cm~17.0cm×10.0cm,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8.0cm×5.5cm~20.0cm×12.0cm;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7例,创面Ⅰ期愈合。术后5~12d皮瓣远端表皮及表浅坏死6例,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术后7~14d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及大部分坏死8例,其中1例位于足背偏外侧,7例位于足背偏内侧,3例经二期缝合、3例经植皮、1例经局部皮瓣移位、1例经交腿皮瓣移位修复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2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皮瓣稍臃肿,但均不影响穿鞋,质地软,色泽良好,无色素沉着。患者步态均正常。术前感染创面术后均无复发。5例重建趾长伸肌腱患者踝关节无跖屈及锤状趾畸形。2例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均达骨性愈合。结论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于修复足背偏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足背偏内侧缺损时应注意确保皮瓣及筋膜蒂无明显张力,以保证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6.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中小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7月-2007年2月,收治14例足踝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忠者.男9例,女5例:年龄19~53岁.跟腱断裂术后皮肤坏死4例,交通伤后软组织缺损3例,重物压砸伤、慢性感染溃疡及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各2例,黑色素瘤切除术后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 cm×2 cm~9 cm×5 cm;位于踝周12例,跟底负重区2例.均合并深部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急诊入院3例,其余患者于伤后12 d~13个月入院.术中切取以腓动脉主穿支为单一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范围为13 cm × 5 cm~36 cm × 6 cm.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色泽良好,两点辨别觉7~12 mm.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可正常穿鞋行走. 结论 不依赖低位穿支的单一腓动脉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创面修复平整美观,肢体功能恢复满意,适合未涉及前足的踝周、跟底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修复,尤其适合低位缺乏满意穿支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股内侧肌肌皮穿支解剖学特征,设计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为临床修复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皮瓣。方法取6具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股内侧肌肌皮穿支,并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观测股内侧肌肌皮穿支的起源、走行、分布情况。根据解剖研究,于2009年6月-2011年8月,临床采用大小为14 cm×6 cm~20 cm×5 cm的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范围8 cm×6 cm~12 cm×8 cm。结果股动脉恒定发出的股内侧肌动脉在内侧肌内下行至髌旁,终末支与旋股外侧动脉终末支吻合形成髌周血管网。沿途发出3~5支粗大肌皮穿支达深筋膜内,并浅出至股内侧肌表面皮肤,构成股内侧血管网。临床应用4例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均成活,受区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范围正常。结论游离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切取简便,皮瓣供区隐蔽,质地优良,是理想的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19.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2,自引:19,他引:42  
目的 总结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经验。方法  1997年 1月~ 1999年 4月以腓肠神经及其滋养血管为蒂的小腿后侧岛状皮瓣 ,修复足跟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6例 ,足跟部慢性溃疡 2例 ,慢性骨髓炎 2例 ,骨缺损瘢痕挛缩伴瘘管形成 1例。皮瓣切取范围 5 cm× 8cm~ 8cm× 12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 期愈合。随访 3~ 12个月 ,溃疡、骨髓炎及瘘管无复发 ,皮瓣感觉轻度恢复。结论 此皮瓣不损害重要血管神经 ,供区比较隐蔽。手术方法操作简便。皮瓣血运丰富 ,可有效地修复足跟和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 ,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