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应用心脏左室容量计算法(改良Simpson法)评价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方法选择肝豆状核变性患者54例和正常人60例,分别于空腹和脂餐试验后在胆囊长轴切面应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胆囊容积,计算胆囊排空率。结果在空腹状态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胆囊容积分别为(27.31±6.90)ml和(25.63±4.7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脂餐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囊容积为(10.31±4.61)ml,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3.41±2.78)ml,P〈0.05];餐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囊排空率为(54.85±12.1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3.48±7.60)%,P〈0.01]。结论采用改良Simpson法测量胆囊容积具有简单易行和重复性好的特点,有助于临床上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1984年Mirrizzi首先提出Mirrizzi综合征后,国内外陆续有报道。Mir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中不常见的并发肝外胆管狭窄,临床上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炎、黄疸等综合病征。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引起不同程度的胆道梗阻,临床上出现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胆管炎等症状,结石长期嵌顿,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可使胆囊管和肝总管侧壁发生慢性局灶性溃疡、坏死,引起胆囊胆管瘘。  相似文献   

3.
白洪祥  赵松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66-2667
自1987年法国的Mourt成功实行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伴或不伴急(慢)性胆囊炎的金标准.但由于胆囊区解剖变异多,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容易造成肝外胆管的损伤,其发生率高达0.4%~1.4%,且损伤程度较为严重[1].其发生除与术者的技术、经验有关外,还与辨认不清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有关[2].在胆囊三角区严重粘连时,发生肝外胆管损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我科成功实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并胆囊造瘘引流术治疗胆囊三角区严重粘连患者,本文拟评估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阻断肝动脉血流可选择性地使肿瘤缺氧和坏死,而正常肝实质由于门静脉血循环和结扎后24小时内形成的动脉侧枝循环而幸存下来。肝动脉结扎术可使患者及实验动物的存活期延长。在肝动脉结扎术时,有人认为须同时作胆囊切除术,因为在动脉结扎后,易发生坏死性胆囊炎。本文作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不一定须要同时作胆囊切除,并作如下的经验介绍。作者首先分析11例作肝动脉结扎术而未作胆囊切除的尸解资料。所有病例在尸检时均发现肝脏有广泛转移。肝动脉结扎后发现肿瘤大块坏死,但未发现胆囊或胆囊管有任何病变。另外,作者又对73例肝肿瘤病人的肝动脉结扎结果进行分析。部分病人由于手术时发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合并胆囊异常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并发胆囊异常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例HLD患者行胆囊B超检查,详细记录相关病史、症状、体征及临床分型,并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82例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异常(41.00%),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等.临床分析表明82例胆囊异常中仅17例有胆囊疾病症状;胆囊异常与年龄、性别无关,而与早期肝症状及临床分型有关.结论HLD患者往往并发胆囊异常,以具有早期肝症状及肝-脑型的患者更为多见,B超检查有益于胆囊异常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了解Calot三角解剖特点以指导临床。方法靠近胆囊壶腹找出解剖间隙,用电凝钩解剖分离粘连带并切断。胆囊张力大时应作术中减压,对于致密粘连,沿胆囊壶腹胆囊壁分离,找出它与胆囊管入右肝管或右肝管入胆囊壁分离,找出它与胆囊管间变细的部位,可预防右肝管、胆总管损伤。结果胆囊动脉(1)主干型18例,走行于Calo三角内35例,胆囊管胆囊前16例,管胆囊后8例,管下6例.直接入胆囊体5例;(2)分支型78例。Clot三角区脂肪堆积有三种类型,薄层脂肪均匀堆积,块状脂肪堆积,脂肪堆积伴慢性炎症.结论了解Calot三角解剖特点及胆囊动脉类型,提高手术的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正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又叫Luschka胆管或迷走胆管,是胚胎期肝十二指肠发育不全的常见畸形,直接连接胆囊和肝内胆管通道,常开口于胆总管,其次是右肝管和胆囊管~([2])。本文报道1例较大右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管,并伴有胆囊管癌的罕见病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不适2年,加重伴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了三例,在胆囊切除时,用不吸收线结扎胆囊管,结扎线进入肝外胆管内。二例以丝线或尼龙线为核心,形成  相似文献   

9.
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的罕见肝肿瘤有二十多种,兹总结如下,以供临床诊断参考。一、起源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的肝肿瘤:(1) 多囊腔肝细胞癌:病理特征类似于肝细胞癌,主要特征为多个囊腔状占位性病灶。(2) 未分化型肝细胞癌: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多数呈多角形,部分呈锥形和长梭形。核异型性大,呈不规则形,可见  相似文献   

10.
正胆囊颈管结石嵌顿的常见合并症为胆囊炎,易导致胆囊周围水肿粘连,若嵌顿性结石体积较大时,可导致胆囊管或肝总管出现移位,进而使患者发生Mirrizi综合征。结石存在时间长可提升胆囊及胆管瘘发生的风险,该病具有较大的治疗难度,以往临床认为该病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伴随着临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验的增加,该术式逐渐应用于嵌顿性胆囊结石治疗中。本研究为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颈管结石嵌顿的效果,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胆石病(包括胆囊和/或胆管结石)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某些特殊情况时,由于临床医师对这些情况认识不足或不认识,常给诊断造成困难,甚至发生漏诊或误诊,酿成不良后果。有鉴于此,下面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谈谈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对某些特殊检查的结果应有正确的判断(一)关于胆囊胆管联合造影:通常认为本检查法对胆石发现率较高,但有时患者虽确系胆石病,而检查结果却是胆囊胆管不显影或结石为阴性。这是因为:1.有严重肝  相似文献   

12.
正肝泡型包虫病发病隐匿,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故多数患者在因上腹部疼痛或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就诊时已经进入病变晚期,多数伴随远端转移及多器官侵犯,对肝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为提高肝泡型包虫病肝转移病变的诊断效果,明确其与肝癌的鉴别诊断要点,本研究对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确诊为肝泡型包虫病肝转移患者16例,男10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复习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囊肿胆瘘的病例,提高对肝包虫囊肿胆瘘的认识.方法对22例经手术证实肝包虫囊肿胆瘘的CT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22例肝包虫囊肿胆瘘者CT均见囊肿张力变小,形态不规则,内囊破裂明显19例.分别见显示为"新月征""囊中囊征"及"飘带样影".2例虽未见内囊破裂,胆囊内见散在的不规则气体影.1例囊壁局部略增后,囊内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囊肿类密度. 结论术前CT诊断肝包虫囊肿胆瘘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MR二维稳态进动快速采集成像(2DFTESTA)在肝血管瘤(HH)和肝囊肿(H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MRI动态增强证实的105例HH235例HC,在2DFIESTA序列中的信号强度变化特征。结果2DFIESTA序列图像HH不论大小,病灶信号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比均有衰减。但仍呈高信号,HC最大直径≤3cm时,96.2%的病灶信号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似;病灶〉3cm的信号均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似或略高。绪论2D FIESTA序列可以鉴别诊断绝大多数的HH和HC,而无需静脉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18~36岁,临床表现:入院时病程最短11天,最长14天。4例均有畏寒、高热或超高热,或不规则发热,尿黄,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右上腹部疼痛,肝肿大,胆囊区压痛明显。既往无腹痛、黄疸和发热病史。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严重)。对于病情严重且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胆囊引流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常用的经皮经肝胆囊引流,临床成功率可达65%以上。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一些中心开始将内镜下胆囊引流应用到急性胆囊炎的管理,本文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胆囊引流方法,如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内镜下经乳头胆囊引流术等,并就近年来急性胆囊炎内镜及介入治疗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Mirizzi综合征是因胆囊管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所致肝总管梗阻,合并胆管炎、黄疸和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为胆囊结石的并发症之一,术前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胆囊穿孔是临床上较为危重且少见的一种疾病,Niemeier胆囊穿孔[1]分为以下三型:Ⅰ型为急性胆囊穿孔,胆汁外渗至腹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Ⅱ型为亚急性胆囊穿孔,形成胆囊周围脓肿,表现为局部腹膜刺激症;Ⅲ型为慢性胆囊穿孔,长时间的炎症,造成胆囊与周围脏器之间形成内漏。胆囊穿孔致肝脓肿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2],其治疗尚无规范可循。现将本院收治3例Ⅱ型胆囊穿孔致肝脓肿并文献回顾报告如下,以期提高收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1992年以来 ,笔者采用穴位封闭治疗 984例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的患者 ,效果良好。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80 0例 ,女 184例 ;年龄 3~ 76岁。其中胃大部切除术 56 0例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叶切除 92例 ,肠梗阻松解 80例 ,结肠切除 130例 ,胆囊摘除 12 4例。治疗方法 :选双侧足三里或足三阴 ,取药物维生素B110 0 mg、维生素 B12 50 0 μg,抽入 5ml注射器内备用。选准穴位后 ,常规消毒皮肤。用 7号针头刺入双侧足三里或足三阴行穴位封闭 ,进针后先强刺激一下 ,待病人感到麻、胀感时 ,每穴位注射 1.5ml后 ,可拔出针头 ,稍按压局部…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性胆病为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特别是肝外门静脉阻塞患者的肝内、外胆管和 /或胆囊壁的异常改变。因围绕胆管的静脉丛曲张 ,压迫胆管壁 ,使之凹凸不平、狭窄、扩张 ,甚至形成结石。多数胆病患者无症状 ,诊断有赖于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ERCP)和超声 ,有症状者可予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