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检测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 ,寻求一种敏感、特异、无创伤的诊断尿路上皮癌的方法。材料与方法 受检者为 1997年 9月~ 1998年 1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 5 4例 ,其中移行上皮癌 5 3例 ,腺癌 1例。高分化者 (G1) 12例 ,中分化者 (G2 ) 34例 ,低分化者 (G3) 8例。T12 1例 ,T2 2 6例 ,T36例 ,T4 1例。 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均为移行上皮癌 (G2T2 )。肾盂癌 3例 ,其中移行上皮癌 2例 ,鳞状上皮癌 1例。对照组肾癌 10例 ,其中有 2例病理证实侵及肾盂。非泌尿系肿瘤 10例 (其中胃癌 4例 ,肺癌2例 ,肝癌 2例 ,急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2.
胆管癌发病率逐年增加 ,且早期诊断困难。我们采用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 (TRAP ELISA)对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 ,探讨其作为诊断指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3 0例胆管癌组织 (其中2 3例为切除标本 ,7例为术中活检标本 )和 2 3例癌旁组织 (距肿瘤 1cm )及 8例正常胆管壁组织。其中男 17例 ,女 13例。年龄 44~ 74岁 ,平均 5 7.47岁。上段胆管癌 15例 ,中段 8例 ,下段 7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临床分期采用国际抗癌协会UICC标准。仪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汁中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在胆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和PCR-SSCP-银染法检测、分析30例胆管癌患者及10例良性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及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胆管癌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60%,P53基因突变率50%,良性胆道疾病组无端粒酶活性表达及P53基因突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管癌组胆汁细胞学检查分级和端粒酶活性及p53基因突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胆管癌组胆汁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胆汁中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联合检测有助于胆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膀胱癌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 (Telomerase)与细胞衰老及细胞分裂过程密切相关 ,尤其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高的端粒酶活性[1] 。本实验应用改良的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 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丙甲基磺酰氟 (PMSF)为德国Merck公司产品 ,诱变剂CHAPS(3 [(3 (cholamidopropyl) dimethylammoni ao) ] )、β巯基乙醇 (BME)购自美国Sigma公司 ,链霉蛋白抗生素 (Streptavidin)、酶标抗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抗体、酶标板、对照用试剂 ,端粒酶 酶联免疫吸附试…  相似文献   

5.
镜下少量血尿中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telomerase activity of urinary exfoliated cells,TUEC)检测在镜下少量血尿(microsopic hermaturia,MHU)病人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TRAP—PCR ELISA及TRAP—银染法对30例MHU病人、30例健康对照及17例尿路上皮肿瘤行TUEC检测,MHU组还检测膀胱镜。结果 慢性膀胶炎中TUEC 16/24阳性,其诊断膀胱炎的灵敏度为66.7%,特异性66.7%。膀胱炎组与肿瘤组中TUEC总体阳性率及定量值均无差异(P=0.607,P=0.645),但两组TUEC阳性值的中位数有差异(P=0.030)。结论 TUEC检测结果结合病史分析及其他检查,可使部分病人免做膀脱镜检查而初步诊断为慢性膀胱炎,但当TUEC值较高.肿瘤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端粒酶测定技术 (TRAP法 )检测端粒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对可疑前列腺癌的活检标本进行检测以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前列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取自 31例患者前列腺癌组织 ,10例前列腺癌周边相对正常的前列  相似文献   

8.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CR-CLISA法检测尿液中脱落的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并以肾癌及非肿瘤患者的尿标本对照。结果:59例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88.1%,而肾癌患者为10.0%,非肿瘤患者为2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分期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9.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方法,分别对膀胱癌组织、正常膀胱组织,以及膀胱癌患者和非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的尿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无端粒酶活性,48例膀胱癌组织中44例(91.7%)端粒酶阳性。膀胱癌患者尿液及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3.3%(40/48)和87.5%(42/48)。12例分化良好(G1级)膀胱癌患者中,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75.0%(9/12)和83.3%(10/12)。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检测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和微转移灶有非常重要的治疗和预后意义。研究表明 ,85 %~ 98%的膀胱癌有端粒酶活性。作者研究了利用端粒酶活性作为分子标志物来检测血循环中的膀胱癌细胞。研究对象包括 30例高分级、侵犯肌层或有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和 17例健康志愿者。采用Ficoll/  相似文献   

11.
尿脱落细胞CK20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细胞角蛋白20(CK20)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35例膀胱癌患者、8例泌尿生殖系良性疾病患者及4例健康自愿者尿脱落细胞CK20表达情况,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5例膀胱癌患者中有26例的自排尿标本中可检测出CK20(敏感度为74.29%)。尿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例数则为12例(敏感度为34.29%)。前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例泌尿生殖系良性疾病患者及4例健康自愿者的自排尿标本中无一例可检测出CK20(特异性为100%)。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膀胱癌患者之间尿脱落细胞(2K20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脱落细胞CK20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有望成为膀胱癌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逆转录酶,它以自身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DNA,可以避免因DNA复制时端粒缩短所致的细胞衰亡,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大多数恶性肿瘤中可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而正常体细胞不表达或微弱表达端粒酶活性,可知端粒酶激活是肿瘤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1]。  相似文献   

13.
检测胆汁和胆管刷取物中K-ras基因突变诊断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检测胆汁和胆管刷取物中K ras基因突变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和DNA测序检测K ras基因突变 ,胆汁标本 2 3例 ,胆管刷取物 14例 ,胆管癌组织 10例。结果 经PCR SSCP银染分析 ,胆管癌胆汁、胆管刷取物和胆管癌组织中K 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 5 4.6% (6/ 11)、60 .0 % (6/ 10 )和 60 .0 % (6/ 10 ) ,胆管良性病变均无突变。经DNA测序分析发现 ,6例胆管癌中 2例为点突变 ,4例为插入突变。同一病例的胆汁、胆管刷取物和癌组织中的K ras基因突变及突变类型相一致。结论 检测胆汁和胆管刷取物中K ras基因突变对胆管癌的术前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殿春  罗元辉 《外科》1997,2(4):193-195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技术对32例手术切除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及4例大肠腺瘤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32例大肠癌组织有25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8.1%。2例绒毛状腺瘤检出端粒酶活性,2例管状腺瘤为阴性。端粒酶活化与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检测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阐明大肠癌的发病机理、癌变危  相似文献   

15.
胆汁CEA和CA72-4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管癌术前的定性诊断十分困难。检测胆汁肿瘤标志物是一条可研究的途径。本文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72-4(CA_(72-4))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本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4月收治的66位病人,胆管癌32例(男20例,女12例),胆管良性病变34例(男15例,女19例)。术前经ENBD或PTCD、术中直接穿刺胆管收集胆汁。经超速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5 ml,—20℃存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引流胆汁中脱落细胞收集方法,比较胆管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胆管脱落细胞特征。方法从临床收集6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引流胆汁,分离提取有核细胞,比较胆管结石和胆管癌病例胆管脱落细胞数量。涂片或应用瑞-姬双染法染色后观察不同病例胆管脱落细胞形态。结果梗阻性黄疸胆汁引流中可收集到大量胆管脱落细胞。胆管癌病例胆管脱落细胞数量显著多于胆管结石病例,分别为(4.70±0.82)×10^3个/ml和(3.80±0.98)×10^2个/ml(P〈0.01)。胆管癌和胆管结石脱落细胞形态学观察均具有明显特征。结论梗阻性黄疸胆管引流胆汁中存在较大量具有形态学特征的脱落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胆管癌发生机制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用以PCR为基础改良的端粒重复片段扩增(TRAP)银染的方法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年龄45~87岁,平均63.5岁,其中男39例,女9例。对照组为20例非肿瘤患者,年龄43~82岁,平均61.4岁,其中男14例,女6例;前列腺增生9例,泌尿系结石6例,肾囊肿4例,腺性膀胱炎1例。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按UICC和WHO评定标准:G1、G2、G3级肿瘤分别为12例、25例、11例;PTis、PTa、PT1、PT2…  相似文献   

18.
19.
PCR-ELISA法检测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ELISA法检测53例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的活性。结果:非膀胱肿瘤和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4.15%(34.53)和7.69%(2/26),健康对照者7例均为阴性,膀胱肿瘤患者与正常人及非膀胱肿瘤患者的端粒酶活性分别相比,差别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但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相关性。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诊断膀胱肿瘤的无创性检测方法,但不能预测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期分级。  相似文献   

20.
化学治疗药物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常用化学药物对大肠癌细胞HT-29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端粒酶重复扩增实验(TRAP)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测定HT-29细胞经过几种化学药物(顺铂,阿霉素,吡柔比星,丝裂霉素,5-FU)不同浓度和时间作用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当各种药物大剂量处理细胞4h后再祛除药物培养20h,顺铂对酶的活性完全抑制,丝裂霉素,吡柔比星,阿霉素和5-FU无明显抑制作用。而未经20h再培养则无作用;小剂量药物处理细胞6d。其结果同大剂量相似。结论:顺铂对大肠癌HT-29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其他几种化学药物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