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符合诊断条件的CRF患者120例,拟定脾胃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证候积分,以探讨临床症状分布、临床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CRF患者脾胃证候有本虚标实之分,脾胃本虚中以脾胃气虚证在CRF各期中出现频次最高,脾胃标实证中以脾胃湿浊在CRF各期中最为多见,脾胃本虚标实证中则以脾胃气虚湿阻证更为常见;脾胃证候的演变规律,以脾胃亏虚为病之常,脾胃升降失常为病之变,脾胃阳衰为病之甚;脾胃虚证的病机演变依次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脾不统血;脾胃功能失调是病变的重要环节,且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脾胃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勤 《陕西中医》2003,24(7):637-639
脾胃是后天之本 ,研究脾胃的特性和脾胃在治疗中的作用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临床价值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学中一个独立的学说 ,具有重要的地位。脾胃学说从提出到建立、完善 ,经历了几个阶段 ,其中仲景的脾胃学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伤寒论》中 ,脾胃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学说已初露端倪。因此 ,研究《伤寒论》中的脾胃思想 ,对整理、深化脾胃学说 ,开拓视野 ,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脾胃同居中焦,具有受纳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在发病上,脾胃病而痛风生:脾胃虚则痛风发,脾失运化则气血乏源,脾胃气机失调则代谢失衡,脾胃病则痰瘀生。在治疗上,脾胃健则痛风平:脾胃伤则百病生,治病求本在于脾胃,先天不足须补后天,营卫不通须治脾胃。梳理古代医家从脾论治痛风的辨病思维,可以为临床认识和治疗痛风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初的论述见于《内经》。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相因,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全过程。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脾升胃降的结果。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与多种脾胃病密切相关,升降失调是脾胃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脾胃病基本大法。在临床上遣方用药时,要注意顺应脾胃升降之性,灵活应用升降药物,重视肝肺升降对脾胃升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脾胃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复习脾胃学说的文献,结合笔者临证的体会,谈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万密斋云: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可见,脾胃的健全与否,不仅是消化道本身的问题,而且与其他各个脏腑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除治疗消化道本身的疾病需要调理脾胃外,在治疗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同样需要调理脾胃。这充分说明,中医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张建华 《山西中医》2010,26(10):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伤寒病证的发生、演变、治疗、预后情况与脾胃密切相关.从脾胃功能与伤寒发病的关系、顾护脾胃在伤寒治疗中的意义及脾胃盛衰对伤寒预后的影响诸方面探讨脾胃在伤寒证治中的意义,研究〈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论神与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燕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1-533
脾胃功能正常 ,是神产生和发挥正常活动的基础 ,在病变过程中 ,二者往往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神志异常可通过影响脾胃气机、损伤脾胃气血而致脾胃疾病 ,脾胃疾病亦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二者关系密切。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要将治神与调理脾胃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肺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肺与脾胃在生理上联系紧密,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脾胃健则宗气足,呼吸顺畅;脾胃健则卫气充盛,邪不易侵;脾胃健则痰饮易除。因此,主张在诊治肺系疾病时,宜重视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0.
伤寒脾胃观     
归纳《伤寒论》中六经、防病、治病、预后方面相关内容,将其与脾胃之间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伤寒论》对于脾胃的认识,发现《伤寒论》关于脾胃的论述颇丰,仲景先师在对疾病各个过程的论述中均可见脾胃相关内容的踪影。表明《伤寒论》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顾护脾胃的观点应贯穿于治病、防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脾胃寒热错杂证的形成机制、对各脏腑的影响及在多因素上对抑郁症的影响,探究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关联。该文认为脾胃寒热错杂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脾胃通过与各脏腑组织的紧密联系影响情志,而脾胃阴阳二气的失衡易导致脾胃寒热错杂,进而从脾胃寒热错杂证的角度论治抑郁症,拓展了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友玉老中医,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重视脾胃在内伤杂病发病中的作用,治疗疾病时非常重视脾胃的调护,注意饮食调养以助药效。认为脾胃病多湿,脾虚湿盛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运脾化湿当是治疗脾胃病的主要治法,健脾不如运脾,喜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李培教授从医四十余年,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造诣深厚,不仅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效如浮鼓,亦擅长从脾胃入手,诊治临床疑难杂症。笔者总结李培教授从脾胃论治疑难病的临床经验,与同道共飱。  相似文献   

14.
《医案偶存》是清代江西南丰医家李铎从医多年的医案精选,全书十二卷,共整理病案240余例,其中脾胃方面疾病有56例。而在其他疾病诊治中李氏特别重视脾胃功能,在病案中均予记录脾胃方面症状,在用药上亦注重脾胃功能方面的调理。本文从议病用药、首重脾胃,肾之为病、重视后天,肺之为病、谨记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神志疾病、不忘脾胃等方面论述李氏脾胃学术进行探析。并对书中记录的李氏从医经验及纠正失治误治的临床心得给予分析,以供借鉴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许小妍  左志富 《光明中医》2011,26(5):905-906
"三数"理论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哲学基础和丰富的中医知识支持。它可以解释脾胃在脏腑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即:三始之脾胃、三成之脾胃、三变之脾胃;脾胃在脏腑系统中最基础的地位,与"三数"理论在传统哲学中解释世界万物的基础性地位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介宾勤习《内经》,承其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养生原则;十分推崇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李杲"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的学术思想、薛己"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认为胃气即为元气,创"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的学术思想,提出"脾胃为养生之本"理论。张介宾根据"五脏互藏"的学术观点,深入挖掘脾胃在五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调脾胃以安五脏"的防病治病思路;根据脾胃虚弱乃病机关键、顾护脾胃能促运化行药力、病后据胃气强弱判断预后的观点,强调脾胃之气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慎饮食、畅情志、适劳役的方法调护脾胃以养生防病,进而丰富了"脾胃为养生之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在疾病防治方面,注重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重视调理脾胃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倡导脾胃分治理论,创立胃阴学说,深入探讨叶氏脾胃学术思想对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51-252
总结曹泽伟教授从脾胃入手治疗五脏的经验。曹老师认为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在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并举例论证治五脏者应先安脾胃。  相似文献   

19.
黄坤载《四圣心源》中气学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对黄坤载《四圣心源》中有关中气的学说加以探讨,指出:在黄氏看来,脾胃之气不是中气,而中气实由脾胃之气而来,中气与脾胃之气同居中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脾胃为中气之本,中气为脾胃之合,“脾胃升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怄”,若中气病,则枢轴废,从而发生一系列病变,其主要病因,在于寒湿,寒湿之治,在于补阳益火。  相似文献   

20.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