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肝门胆管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0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12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34例,仅行PTCD术29例。结果:4种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001.51)个月、(16.001.49)个月、(12.001.83)个月和(5.001.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muth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中化疗均影响患者预后。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肝门胆管癌的最佳治疗方法。Bismuth分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是否术中化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6月-2005年6月93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93例肝门胆管癌病人中根治性切除52例,姑息性切除21例,行外引流术9例,开腹内引流术11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31个月,其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7、11个月.年龄、血清总胆红素、临床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其他.年龄、血清总胆红素、临床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对预后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5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采取B-US-CT-ERCP-MRCP或PTC(PTCD);CEA或CA19-9,有助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胆汁内或外引流术,或行PTCD。结果 共有17例予以切除,11例切除后生存在18个月以上。切除17例术后血清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大于非根治性手术;侵犯胰腺周围神经组织是第一、二位重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等与预后无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收治8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7±2.3)个月.1年生存率为57.3%,3年生存率为29.7%.切除组(包括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的平均生存时间(19.4±2.2)个月,高于非手术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7.2±1.2)个月(P<0.05).无血管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23.4 ±2.1)个月,明显高于单纯门静脉切除组(15.3±1.4)个月及肝动脉切除组(9.3±0.9)个月(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分期、肿瘤直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而病理类型、血管切除和年龄并不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手术治疗方式、肿瘤分期和肿瘤直径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联合半肝切除治疗中晚期肝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n Y  Wu ZY  Hao CY  Huang XF  Wang K  Bao Q  Qian HG  Xing BC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27-530
目的 探讨联合半肝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的优势以及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6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0例肝门胆管癌病例.结果 手术治疗50例中,41例获得切除,切除率56.9%,RO根治性切除22例(53.6%).实施术前PTCD减黄30例.肝门胆管癌联合半肝切除19例,其中RO根治性切除14例(73.6%),手术死亡2例(10.5%).全组并发症发生率62%,半肝切除组78%.随访半肝切除组1年生存率57.1%,2年生存率27.3%.结论 联合半肝切除治疗肝门胆管癌能够提高手术的根治性改善预后,增加术中显露,简化了切除后重建,是肝门胆管癌尤其是Bismuth Ⅲ~Ⅳ型的安全而有效的术式.对于需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肝门胆管癌病例术前减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IC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60)与对照组(n=68)。单因素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处理、肿瘤病理、生化指标等差异,将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筛选出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肿瘤直径≥5 cm、门静脉浸润阳性、淋巴结转移阳性、Bismuth Corlette肝门胆管癌分型级别较高及糖类抗原19 9(CA19 9)≥150 U/mL均是导致IC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诸如肿瘤直径、门静脉浸润、淋巴结转移、Bismuth Corlette分型等肿瘤病理情况及CA19 9均可独立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临床预防肿瘤术后复发、转移需尽早识别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点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引流术组以低分化和黏液腺癌病例为主,共28例,占该组的73.68%,而切除术组以高分化腺癌为多。引流术组38例全部存在转移,切除术组8例有转移。本组42例I型、II型、部分III型行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13例III型和25例Ⅳ型肝门胆管癌病例仅能作姑息性引流术。切除术组平均生存期(24.63±5.21)个月,引流术组平均生存期(12.27±4.33)个月,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特点、肿瘤转移及病理分型影响着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状况。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5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性切除6例,支架引流(包括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及支架内引流)19例,保守治疗4例。根治手术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7.5%、18.8%、6.3%;姑息手术组分别为60.0%、20%、0;引流组分别为40%、0、0。高、中、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为29、24、14.5个月;淋巴转移阴性、淋巴转移阳性组分别为26、14个月;切缘阴性组、切缘阳性组分别为25、18个月。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手术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切缘是否阳性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3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65.6%)和腹痛(43.8%)。其中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6例,Ⅱ型8例,Ⅲa型10例,Ⅲb型3例,Ⅳ型5例。3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加吻合术22例(68.8%),平均生存时间为24.5个月;胆管外引流术3例(9.4%),平均生存时间为7.5个月;剖腹探查取活检术7例(21.8%),平均生存时间为72d。结论早期诊断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肝肠吻合在Bismuth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普外科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时采用肝肠吻合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58.0±40.3)min,术中出血量为(120.6±32.7)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0d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术后1个月左右降至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吻合后狭窄发生,未见死亡病例。结论:肝肠吻合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右三叶切除并门静脉切除和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BismuthⅢa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例,肿瘤侵犯门静脉右支及分叉处,进行肝右三叶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根治性切除肿瘤.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约500 mL,未输血;术后恢复良好,第13天出院;术后6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良好,现在仍存活.结论肝门胆管癌患者有可能直接耐受联合右三叶切除及门静脉重建.  相似文献   

12.
张东  陶杰  耿智敏  王林  石磊  刘青光  吕毅  刘昌  仵正 《西部医学》2017,29(7):927-930+93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63例患者术前分别行B超、CT、MRCP、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术前减黄治疗23例,其中11例行PTBD,12例行ENBD。63例患者中行联合左半肝切除35例,联合右半肝切除20例;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并重建7例,其中联合左半肝切除+门静脉重建5例,联合右半肝切除+门静脉重建2例;联合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R0切除55例,R1切除8例。全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1357±749) μmol/L]与术前[(3367±132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46%和31%,半数生存时间为235个月。Kaplan Meier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浸润情况、切缘情况及淋巴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黄疸情况、Bismuth分型情况、局部浸润情况、切除肝脏部位、血管侵犯情况、肝侵犯情况以及是否行门静脉切除重建及组织学分化情况与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切缘情况及淋巴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 提高R0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关键,精准的术前评估、术中再次评估及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提高R0切除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邹奇 《中外医疗》2009,28(8):64-65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联合肝叶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胆管癌手术治疗中联合肝叶切除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据Bismuth分型法,Ⅰ型1例,Ⅱ型3例,Ⅲa6例,Ⅲb型10例,Ⅳ型12例。其中24例行根治性切除手术,8例行姑息性切除。结果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其1、2、4年存活率分别为84.3%、59.3%、18.8%,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5年。本组9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1%(9/32),无手术死亡情况发生。结论胆管癌联合肝叶切除可获得较好的远期存活率,但须采取正确的术前评估手段,根据临床Bismuth分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预后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8年来我院外科手术治疗3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比较各术式术后生存率。结果31例均为肝门部电凝锐性解剖,其中行根治性切除11例,行姑息切除9例,行周围胆管空肠吻合术7例,行U管引流术4例。根治切除、姑息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和U管引流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分别是(38.32±26.24)个月,(16.12±14.43)个月,(4.46±3.18)个月,(3.32±3.24)个月。切除组病人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姑息性手术组(P<0.01),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根治性切除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长期生存率,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肝外胆管癌的疗效。方法:38例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手术24例,单纯放射介入其他综合治疗2例;其中15例留置内支架,8例装入192Ir内放疗管;严重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者术前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引流(PTCD)共6例,且术后继续停留导管并定期注入抗癌药物;复发病例争取再次手术2例;在数字减影技术(DSA)配合下行肝动脉栓塞(THAE)2例;先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后置入金属内支架3例。结果:存活期最短7个月,最长9年3个月,平均12.9个月。结论:肝外胆管癌应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术前PTCD有利于减轻阻塞性黄疸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诊断价值高于B超和CT,术后继续留管可行腔内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疗效。方法:对72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结论:72例胆管癌中,I型19例,型21例,a型14例,b型10例,型8例。临床表现均有黄疸、食欲不振及全身乏力,伴上腹胀痛不适者46例,皮肤瘙痒40例,体重减轻38例;治疗手术根治性切除25例,姑息性切除6例,胆管空肠吻合加支撑管引流和单纯置管引流13例,经ERCP支架植入术9例,PTCD引流术19例。有58例获得随访,生存期40d至4年3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其余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或转移。根治术患者有7例现仍存活,生存期10个月至4年3个月。姑息性胆肠吻合、ERCP及PTCD外引流病人3例仍存活,生存36d至10个月。B超检查及CA19-9、CA242异常升高时应高度怀疑胆管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无创性检查及诊断方法;实施根治性切除手术仍是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术前CA19-9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截点,并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68例被纳入研究。首先分析术前血清CA19-9水平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应用ROC曲线法分析确认术前血清CA19-9水平对判断预后最有价值的截点;随后采用单因素模型分析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得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术前血清CA19-9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术前血清CA19-9水平对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截点为150 U/mL(P=0.000)。单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ismuth-Corlette分型、门静脉侵犯、肝动脉侵犯、肝实质侵犯、术前减黄、淋巴结转移及切缘对预后有影响。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动脉侵犯、切缘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与95% 置信区间分别为: 3.359(1.440-7.837)、2.973(1.927-4.587)、2.096(1.271-3.455)、2.238(1.356-3.694)和2.954(1.890-4.618)。结论 术前血清CA19-9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截点是150 U/mL;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动脉侵犯及切缘也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及门静脉栓塞预防肝门胆管癌合并大块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安全性.方法 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行大块肝切除术前先行预留侧肝脏胆道引流以及预切除侧门静脉栓塞术,患者术前Bismuth分型分别为Ⅲa型和Ⅳ型.结果 2例患者术后均存活.术后病理均示为R0切除.结论 术前减黄及门静脉栓塞预防肝门胆管癌合并大决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6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应用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肝门部胆管确诊率为100%;5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1.3%;手术病死率3.1%;手术切除42例,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内引流16例;外引流6例。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内引流和外引流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4、15.6、12.9、3.8个月。联合肝叶切除、单纯肿瘤局部切除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5、16.3个月。结论联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及联合肝叶切除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对无法行根治性切除者以内引流为首选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0.
谭福勇 《医学综述》2012,18(12):1863-1866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胆道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出现症状较晚,早期诊断困难,而且肝门部胆管癌所处的解剖位置特殊及其向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浸润的特点,外科根治性切除率低,因而预后较差。实施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包括对于侵犯的血管或转移的淋巴结的扩大切除以及肝移植术的应用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寻求胆管癌外科手术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胆管癌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