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患者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患者60例,其中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比值1.3~1.5组(组1)27例、比值≥1.5组(组2)33例,并与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分别测量并计算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患者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分别为(132.67±12.74)ms,0.34±0.04,时照组(80.67±12.74)ms,0.22±0.03,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Tp-Te间期在组1为(117.41±11.23)ms、组2为(145.15±14.82)ms,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p-Te/QT比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38±0.02vs 0.31±0.02)(P<0.05).结论:肥厚型非梗阻心肌病患者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显著延长,Tp-Te间期与左室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扩张型心脏病(DCM)患者心电图中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两个指标: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探讨它们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将188例DCM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V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VA组),测定V2和V6导联的Tp-Te问期和Tp-Te/QT比值,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间期均比NV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38;VA组V2和v6导联的Tp-Te/QT比值均比NVA组大,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9和0.006.结论:TDR增大是发生VA的重要原因,有望利用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预测DCM患者发生VA的风险,对DCM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3.
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 6 4例原发性高血压 (EH)伴左心室肥厚 (LVH)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的血压及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左室壁厚度(PWT) ,室间隔厚度 (IVS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EDd)。结果服药 6个月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特别是舒张压下降明显。PWT、IVST和EDd治疗前比较也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运动平板试验(TET)诱导的心肌急性缺血前后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改变和室性期前收缩(VP)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病史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观察心肌缺血和非缺血、出现和没有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受检者TET前后T波峰末间期(Tp-Te)和QT间期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指标间相互关系并且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 运动前QT间期在缺血组和非缺血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运动后Tp-Te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的增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中有VP的运动后Tp-Te改变较其他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心肌TDR增大,当合并VP时,TDR增大更加明显,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波顶点至T波终末段(Tp-Te)的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接受治疗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病情分为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两组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前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蛋白I(CTnl)]、心率变异性[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RR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的百分比(PNN50)]的差异,分析AMI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c、Tp-Te/QT较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长;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SV、LVEF低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NT-proBNP、CTnl水平高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低于无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MI患者的Tp-Tc、Tp-Te/QT与NT-proBNP、CTnl水平呈正相关,与SV、LVEF、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AMI患者Tp-Te心电图特征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左室肥厚与脉压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脉压大小分为3组:A组30例,脉压≤45 mmHg;B组35例,55 mmHg≥脉压>45 mmHg;C组31例,脉压>55 mmHg.采用彩色超声心脏诊断仪测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时限(Tp-Te)、Tp-Te与QT间期的比值(Tp-Te/Q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例AMI伴VA患者为AMI伴VA组,另选取同期50例单纯AMI患者为单纯AMI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急性恢复期及恢复期心电图指标[Tp-Te、Tp-Te/QT、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分析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的关系;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电图Tp-Te,Tp-Te/QT在诊断AMI伴VA中的价值。结果:AMI伴VA组SV、LVEF比单纯AMI组低,NT-proBNP、cTnⅠ比单纯AMI组高(P<0.05);AMI伴VA组急性期Tp-Te、Tp-Te/QT、Tp-Tec、QTc比单纯AMI组高(P<0.05);两组恢复期Tp-Te、Tp-Te/QT、Tp-Tec、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SV、LVEF与Tp-Te、Tp-Te/QT、Tp-Tec呈负相关(r<0,P<0.05),NT-proBNP与Tp-Te、Tp-Tec、QTc,cTnⅠ与Tp-Te、Tp-Tec呈正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Tp-Te、Tp-Te/QT、Tp-Tec、QTc及联合检测诊断AMI伴V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6、0.775、0.784、0.671、0.885。结论:心电图Tp-Te、Tp-Te/QT与AMI患者心功能呈负相关,各指标联合可有效诊断AMI伴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 TDI)技术分析左室肥厚( L VH)患者局部室壁厚度、室壁不对称性与左室局部及整体舒张功能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左室肥厚患者4 2例,包括肥厚型心肌病( HCM) 1 6例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HHD)左室肥厚2 6例;正常对照( NC) 2 0例。二维超声测量并计算左室8个节段室壁厚度( r WT)、总厚度( t WT)及室壁不对称指数( CVw) ;TDI测量8个心肌节段的舒张期运动速度比( r E/ A)和等容舒张时间( r IVRT) ;另外分别应用TDI和脉冲波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和二尖瓣口的舒张期参数m E/ A、m IVRT和PVE/ PVE,IVRT作为整体舒张功能指标。结果 ( 1 ) L VH者室壁总厚度及其不对称指数、局部等容舒张时间及其舒张不同步性均高于NC组;( 2 )室壁肥厚的程度及其不对称性与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相关( r值的绝对值0 .1 8~0 .4 1 ,P<0 .0 5 ) ;( 3 )局部r WT与r E/ A、r IVRT相关( r值- 0 .4 6 ,0 .4 1 ,P<0 .0 5 )。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肌肥厚患者的局部室壁肥厚程度与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减低及等容舒张期延长有关;左室壁不对称性肥厚通过影响左室局部心肌早期舒张的速度和同步性间接导致左室整体早期充盈异常;TDI技术用于非创伤性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舒张功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入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48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申娟  贾银明  杨小莉 《现代康复》1999,3(10):1234-1234
目的:研究左心室肥厚与QT间期离散度相互关系。方法:46例服卡托普利25~50mg/d,2/d,平均21个月。结果:用药后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变薄,左室重量指数明显下降;QTc离散度明显减小。结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可明显缩短QT离散度,减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发的房颤和孤立性房颤患者左室质量等重塑状况异同及其意义。方法:房颤和(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对心脏有影响的其他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无房颤组(EH组)、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组(EHAF组)和孤立性房颤组(LAF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横径、左房前后径、左房长径、左房面积、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计算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EH组入选446 例,EHAF组78例,LAF组38例。EHAF组IVST和PWT均明显大于EH组和LAF组(p<0.05和p<0.01),EH组IVST和PWT也大于LAF组(p<0.01和p<0.05)。EHAF组左房各内径和面积均明显大于LAF组和LH组(p<0.01),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HAF组LVMI明显大于LAF组和LH组(p<0.01和p<0.05),LAF组和LH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发房颤者左室肥厚程度明显重于不伴房颤者。左房扩大、左室肥厚性重塑与孤立性房颤的关系不如与高血压房颤密切,孤立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子不同于高血压房颤。  相似文献   

12.
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镜  蔡琳  王伟  唐炯  罗俊  燕纯伯  邓晓奇 《华西医学》2009,(7):1818-1820
目的:观察缬沙坦逆转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11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服用缬沙坦80~160mg/d,共36周,随访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及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指数(LVMI)均明显减少(P均〈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室壁不同部位局部心肌肥厚的发生率及左室假腱索与局部心肌肥厚的关系。方法应用二维超声测量52例局部心肌肥厚患者各节段室壁厚度、最厚及最薄室壁节段数目、增厚室壁节段数目,统计分析最厚及增厚发生的部位以及不同室壁厚度情况下假腱索附着点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局部心肌肥厚组最厚节段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室间隔基部,其次为左室侧壁心尖段;室间隔基部及左室侧壁心尖段的假腱索附着点阳性率显著高于左室其他室壁节段。局部心肌肥厚组增厚节段假腱索附着点的阳性率与非增厚部位假腱索附着点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71对66/761,χ2=233.47,P<0.0001);局部心肌肥厚组增厚节段假腱索附着点的阳性率(76.1%)与最薄节段假腱索附着点的阳性率(2.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0.001);局部心肌肥厚增厚节段假腱索附着点的阳性率与最厚节段假腱索附着点的阳性率(94.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P=0.04)。结论假腱索附着点是局部心肌肥厚的易发部位,假腱索的牵拉可能是局部心肌肥厚始动或触发的综合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应变率成像技术在定量检测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及室壁运动同步性中的价值.方法 HCM患者21例,根据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分为3组:①非肥厚组(NH),室壁厚度≤11 mm,101节段;②轻度肥厚组(MH),11mm<室壁厚度≤15 mm,86节段;③重度肥厚组,室壁厚度>15mm,65节段.对照组18例,216节段.获取各受试者心尖四腔观、左室长轴及两腔观组织速度图像存盘供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SRa),计算SRe/SRa;测量收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TssR),并计算收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变异(CVTSSR);测量舒张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TESR),并计算舒张早期应变率达峰时间变异(CVTESR).结果 与对照组室壁节段比较,HCM组NH、MH、SH亚组SRs、SRe、SRe/SRa均显著降低,且三个亚组间SRe依次降低,即NH>MH>SH,NH与MH组间SRe/S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H、MH组比较,SH组SRe/SRa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MH、SH组SRa显著降低,而NH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NH>MH>SH;与对照组比较,HCM组CVTSSR及CVTESR显著增大.结论 HCM患者无论有无室壁肥厚,其左室局部收缩舒张功能均受损;HCM患者左室心肌运动存在不同步现象,应变率成像技术能准确、定量评价其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及其左室心肌运动不同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酯、氨氯地平对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口服坎地沙坦酯8 mg/d,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d.服药前和服药后24、36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的结构变化.结果 80例患者顺利完成研究,超声心动图显示坎地沙坦酯、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4周后,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降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变薄;继续治疗至36周,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结论 坎地沙坦酯、苯磺酸氨氯地平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逆转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心肌背向散射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不同程度肥厚背向散射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组Ⅰ<125g/m2(n=23),组Ⅱ125~174g/m2(n=26),组Ⅲ≥175g/m2(n=22),分别测定各组心肌背向散射参数.结果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部位三组IBS%、CVI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组间TGIB室间隔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室后壁部位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IVSd)与IBS%、左室后壁厚度(LVPWd)与其IBS%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54,P<0.05与r=0.51,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室间隔的IBS%亦存在相关性(r=0.61,P<0.01).结论心肌背向散射参数可以用于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的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7.
正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伴T波和(或)u波形态异常,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其病因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个方面,获得性LQTS主要由各种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继而发展为室颤甚至猝死。现代麻醉中不同麻醉用药可能诱发心脏复极时间延长,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科素亚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作用。方法:分别对39名高血压病人用科素亚及35名高血压病人用卡托普利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及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心肌重量(LVM0,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血压及IVS,PWT,LVM,LVMI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科素亚与卡托普利一样有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房莉  张建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26-1628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13例,依据超声心动图(UCG)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LVH组和非LVH (NLVH)组.比较LVH组和NLVH组TpTe间期、TpTec、QT间期、QTc、QRS时限、LVMI、LVD、IVS、LVPW的改变及EH左室不同构型TpTe间期改变的特点.结果:(1) LVH组较NLVH组TpTe间期、TpTec、QTc、QRS时限延长(P< 0.05 ~ 0.01),LVMI、LVD、IVS、LVPW增大(P<0.01),QT间期延长,但差别不显著(P> 0.05);(2) TpTe间期值在不同左室构型间的改变为:离心型肥厚>向心性肥厚>向心性重构>正常组,后两组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TpTe间期可作为检测EH患者左心室肥厚靶器官损害及预测心脏事件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尿毒症性心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尿毒症患进行心脏彩色超声观察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径(LVIDd),射血分数,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等。计算心肌重量(LVM)、相对性心室壁厚度(RWT)。结果:1.心肌重量增加:82例心肌重量(LVM)平均值为293g(左心室无病变LVM97%可信度正常值上限为215g),24例无心肌肥厚但心肌重量亦增加(平均256.81g);2.相对性心室壁厚度(RWT)值改变:58例室壁增厚平均值为0.45;3.其它改变:心包积液46例占56%;二尖瓣返流42例占51%;主动脉瓣返流14例,三尖瓣返流10例。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尿毒症性心肌病的最好的非介人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