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议色诊     
中医之色诊,指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异常面色可预测疾病的发生,推断其病位,判断其疾病的轻重,确诊其预后。1 五色皆有常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即指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五脏功能的正常。中医将青、黄、赤、白、黑等五种颜色分居于肝、脾、心、肺、肾等五脏,然五脏生气各有所旺,故五脏常色应随五形之人而见。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  相似文献   

2.
[望神色]望诊的内容之一。神是生命活动总的表现,从精神、意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反映出来,色是色泽主要指面部色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是神的表现,因此,察色是观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神与色同是腑肺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气血旺盛,则色具神采,明润光泽,反之,则神夭色败,枯萎不荣。故观神色是了解正气盛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儿面色改变的观察主要是指观察小儿面部颜色与光泽的改变,根据其面色变化掌握病情变化。正常小儿面部皮肤细嫩、红润或白里透红且有光泽。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小儿面部色泽可出现异常。所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小儿面色的变化,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将观察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面色的观察主要是指观察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根据其面色掌握病情变化。正常小儿面部皮肤细嫩,红润或白里透红,且有光泽。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可出现面部色泽异常,所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小儿面色的变化,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将观察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部反映,所以观面色,能推断病情的变化。月经失调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或气血虚损等因素引起的。面部及口唇为任脉  相似文献   

6.
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颜面五官的色泽变化,来判断整体及各相应内脏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认为:“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贵莫显于面,故望诊首察色,察色必重于面也”。这充分说明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法中的重要性。 1 面部色诊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确立。《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难经·十三难》说:“五脏有……  相似文献   

7.
1 病例简介 例1:患者,女,40岁。诊断:浸润型肺结核(上)/(上)进展期。门诊治疗,口服异烟肼片0.4g/d,利福平胶囊0.45g/d、吡嗪酰胺片1.5g/d,用药2个月后复诊,病情好转,诉面部皮肤较用药前颜色加深,无皮肤瘙痒感。查体:生命体征平稳,面部及双手皮肤略呈黝黑色,其它部位皮肤颜色正常。无皮疹、无出血点及瘀斑。停服吡嗪酰胺,余药继续服用,观察2个月余,患者面部及双手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四时平脉的特点及表现,提出其应与同名病脉严格鉴别区分,防止漏诊和失治误治。结合经典文献提出三个鉴别点:其一,四时平脉和同名病脉在脉形脉气方面有差异,四时平脉为有胃气之和缓从容脉象,突出"缓"和"平"特征,而同名病脉则为燥急偏胜之脉象,全失缓平之意;其二,病脉伴随色诊亦为病色,即客色常加临而主色不显,而四时平脉则主色占优势客色偶现;其三,结合问诊四诊合参方可全面了解病情。因此,临证必须察色、按脉、听声、写形合而为一方为周全,鉴别才具说服力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是多发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总因脏腑功能失调、面部气血失和所致。中医外治法对于本病的治疗优势明显,针刺及穴位注射、刺络放血等可以调和阴阳,疏通面部气血运行;面部按摩可使面部气血经络畅通,改善面部肌肤营养状况,与药物相比其疗效持久,避免针刺与服药的痛苦;外敷面膜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代谢,对抗和清除氧自由基;综合外治法,可发挥多种功效,达到清除黄褐斑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在现代研究中,面部的望诊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新的发展。而且通过各种现代仪器,弥补了人眼的不足,并将色诊量化.数据化应用于中医诊断,延伸了中医诊断的深度和广度,为临床提供了愈来愈有效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外健康文摘》2008,5(9):42-42
中医认为,人的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透露出人体健康的状况。人的面部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内经》诊法之中,注重望色察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谓望色察病是很高明的诊断方法。而望色之中尤其注重了望面色,因为人体的面部内应五脏,为经络气血之所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观察面色的变化,可以辩别五脏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予后好坏。《内经》论述望面色的内容很多,综其所述,约有六个方面的要点,试浅析之。  相似文献   

13.
面部黄褐斑是经产期妇女多见病 ,多起于颧部、唇周 ,重者可波及整个面部 ,病虽小 ,但对患者精神压力较大。从医以来 ,治验几例 ,现经验介绍如下。女子以血为本 ,月经以血为用 ,气血调和 ,上荣于面 ,面色润泽。妊娠后 ,血以养胎 ,不能上荣于面 ,气血失和 ,故面部可生黑斑。苔冲任失调 ,气滞血瘀 ,阳明蕴热 ,或汗出当风 ,风邪客于营卫 ,肌肤气血失和 ,可致面部起黑斑。本病主要与肝、肾、肺、胃冲任有关。肝主疏泄、藏血 ,肝气条达 ,血脉流畅 ,月经正常 ;肝失疏泄 ,气滞血瘀 ,经水不畅 ,肌肤气血失和 ,面生黑斑。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为血…  相似文献   

14.
谢娜 《大家健康》2010,(6):44-45
常在阳光下曝晒,皮肤会变黑。若滥用面膜化妆品,面部皮肤会增厚。医学家认为面色发黑多为肾虚精血不足所致,可内服六味地黄丸等补肾药物。食疗中的紫河车粥方,具有益气补肾、益精养血之功效;酸枣仁桂圆粥方,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肤变厚;人参山药粥方,适用于气衰引起的脸色暗黄:蜜源花粉可消除面部黑斑,使容貌嫩白;桃花食品最适用于肝气不舒,  相似文献   

15.
健康之人,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饮食如常,精力旺 盛,不易生病,中医谓之胃气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气血化生之根本源于饮食。 脾胃虚弱之证可出现纳少腹胀,二便不调、面目浮肿、 少气懒言、肢体瘦弱、抗病力差,甚则百病由生。其轻则食 补即可,重则治以方药。唐代医家孙思邈说:“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  相似文献   

16.
中医面部色诊测定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诊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很重视面部望诊,在《内经》中就对面部五色诊有详细的论述。所谓面部五色诊法,就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脏配五行五色的理论,通过目测面部表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不同颜色变化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在现代,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众多专家学者将颜色光学理论和现代仪器,如数码相机、色差计、分光光度计等引入到中医诊断现代化研究的领域,使之更为科学及客观化,以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面色诊断的误差。面部望诊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丰富了中医面部色诊的内容,但目前其使用的仪器尚不统一,数据不能反映中医色诊的全部信息,具有片面性,因此需进一步研制更加符合中医五色诊原理的科学仪器。  相似文献   

17.
<正> 患儿女,5岁。因发现面部、四肢皮肤进行性肿胀、发硬、颜色变化3年入院。3年前家长发现患儿面部皮肤发红、肿胀,逐渐发亮,冬季时手指经常红肿。按冻疮治疗无效。后渐发展为手遇冷后颜色发白—发红—变紫,且逐渐加重。手及面部皮肤发硬似皮革状,并渐上延至前臂,常自感面部不适而弄眼努嘴。3年来体重不增,但智力正常。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16个月,因生后毛发黄白,近1月出现面部皮肤白斑就诊。未发现视力障碍及畏光现象。其母幼年时有类似病史。体检:生长发育正常,视物清楚,巩膜白色,全身毛发包括眉毛、睫毛均呈白色或浅黄色,面部、下颌及右下肢可见皮肤白斑,其周围肤色正常。临床诊断:局部白化病。  相似文献   

19.
混合瘤是面部涎腺常见的肿瘤,在涎腺之外区域。面部皮肤发生混合瘤实为少见,我们近期诊治面部皮肤混合瘤2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 男性,年龄 24 岁,主因左侧上唇无痛性小肿物6个月,于2002年2月来院就诊。查体:位于左侧上唇唇红缘上方0 3 cm处,约0 4 cm×0 4 cm,呈圆形,质地中等硬度,无压痛,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之肿物;术前诊断为皮脂腺囊肿。例2 男性,年龄 34 岁,以发现颜面部无痛性小肿物9个月,影响面容,于 2002 年 4 月来院就诊。查体:肿物位于右鼻翼旁,约0 5 cm×0 7 cm,呈梭形,表面皮肤色泽正常,肿物质地中等硬度,以面部肿物…  相似文献   

20.
根据脏腑学说 ,肝主青色 ,心主赤色 ,脾主黄色 ,肺主白色 ,肾主黑色 ,以颜面所呈现的这五种颜色的状况 ,可以推断五脏有虚实寒热之变 ,如《素问·痿论》有 :“肺热者色白……心热者色赤……肝热者色苍……脾热者色黄 ,肾热者色黑”的记载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望诊的运用有一定意义 ,兹就小儿患者浅谈之。1 望神色 《内经·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色主病 ,主要从面部色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