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西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2007-2011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广西共发生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64起,中毒人数805人,死亡43人,平均中毒规模为12.58人/起;中毒高发季节为第3季度;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占46.88%,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25%;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最高,占60.37%,而死亡人数以家庭最高,占88.37%,病死率达31.40%。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主要为误食毒蘑菇、自制药酒、野生蜂蜜及菜豆加工不当等。结论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动植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对策,为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为政府部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72起,中毒2046人,死亡10人,死亡率为0.49%.死亡人数最多年份是2005年(4人),死亡率为1.04%.食物中毒多发时间是每年的第三季度.食物中毒多发单位是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和个人家庭.食物中毒的种类以有毒动植物中毒为主,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有毒动植物中毒的种类主要是豆角皂甙中毒.结论 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有突出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开展防控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预防控制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6-2011年上报的集体食堂食物中毒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深圳市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91起,中毒人数1134人。发病高峰季节为5-10月,共发生70起,占总起数的76.9%。工厂工地企业集体食堂食物中毒发生起数最多共71起,占总起数的78.0%。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73.6%,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结论加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工厂工地企业的卫生监督检查以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起由食用油豆角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郭冰  李彪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116-117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方法。结果通过调查分析,确认此次食物中毒为由食用未熟透油豆角引起的食物中毒。经积极治疗,患者全部痊愈。结论油豆角中毒多发生在工地食堂、学校食堂或快餐公司,中毒人数多,影响面大,因此加强对油豆角引起食物中毒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志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433-1434
目的了解梅州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07年梅州市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和检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3-2007年梅州市共发生47宗食物中毒事件,其中中毒829人,死亡9人,病死率1.08%;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占34.04%;中毒人数占54.16%;中毒场所以家庭为多,占44.68%;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占总人数的36.31%。结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中毒人数以集体食堂为多,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应加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防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理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食物中毒确认依据为GB 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大理市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大理市共报告63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1 272人,死亡3人,年均发病率41.63/10万,年均病死率0.24%,各年度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296,P<0.01)。第三、四季度是发病高峰期;主要发生在农村,场所以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和建筑工地食堂为主;男性病例居多;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引起的起数最多(占63.49%),主要为毒蕈中毒;微生物类导致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51.42%)。结论以第三、四季度作为防治食物中毒的重点时段;以家庭、集体食堂,特别是农村和建筑工地食堂作为防制重点场所,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和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监管,并加强对农民、建筑工人的健康教育,不断改善农民、建筑工人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及时报告、及时治疗,是控制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缪国忠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088-1090
目的了解近年来江阴市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2004-2011年江阴市食物中毒报表资料中收集有关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全部个案报表,按年度、季节、城乡、场所及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江阴市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16起,中毒153人,死亡1人,分别占江阴市同期食物中毒报告总数的15.69%、9.36%和100.00%。主要中毒因子是有机磷(50.00%)和亚硝酸盐(18.75%);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50.00%),其次是集体食堂(37.50%);误食(68.75%)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发生中毒的起数(81.25%)远高于城市;2009-2011年中毒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对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等剧毒化学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法制观念、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某工地食堂发生41人食物中毒的原因,有效控制中毒再发生,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由于从业人员在食品加工过程不当而引起,因此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平乐县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92~2006年统计报表和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2~2006年,平乐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故30起,中毒人数347人,无死亡病例。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第三季度;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饮食业在第2位;引起中毒的食品以蔬菜为主、肉与肉制品在第2位;引发的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毒蕈。结论我县食物中毒多发生在第二、第三季度;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过高和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所占比例大,中毒人数多。因此,应加大夏秋季节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力度,同时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海南州共发生4起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社会上强烈反响,为了探索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现将4起食物中毒进行综合分析,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1 4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基本情况全年共发生4起食物中毒,其中2起为植物性食物中毒,均为豆角中毒,中毒28人,是一工地食堂和家庭由于食用了未煮熟的豆角,1起为动物性食物中毒,中毒7人,是外地游客食用了湟鱼鱼卵,另一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毒188人(其中学生177人,教师11人)是一学校集体用餐,食用被普通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污染的猪肉以及其他不洁食物(酸奶、果冻、水袋),4起食物中毒均发生在夏季。2 4起食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海省10个疾病监测点居民2011年伤害死亡情况,为全省伤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2011年青海省10个疾病监测点的死因监测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标准进行分类,应用SPSS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伤害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青海省10个疾病监测点居民因伤害死亡813例,占总死亡数的11.02%,伤害粗死亡率为39.54/10万,居全死因第4位;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机动车事故、意外跌落、自杀、中毒、溺水;男性伤害死亡率59.22/10万,女性伤害死亡率18.5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伤害是危害我省不同地区居民的重要死亡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预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石家庄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对石家庄市2010-2011年食物中毒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0-2011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9起,中毒人数231人,死亡3人。通过分析发现有毒化学物、细菌为主要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食品,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高发场所。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规律变化,符合其发生的特征与规律。结论做好重点行业监督管理,对餐饮业、集体食堂加强监督管理与预防宣传。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重点食品和重点场所等规律及特点开展预警提示,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特别注意毒蕈中毒的防范,可通过宣传教育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宝安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7-2012年确诊为食物中毒的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255人,死亡4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共11起,中毒166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5.1%。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10起,中毒173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7.8%。结论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大集体食堂的监管力度,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意识,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海省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0luntary Counseling&Testing,VCT)服务人群的信息来源、目标人群类型以及HIV感染状况,为更有针对性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VCT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到青海省各VCT点接受VCT服务的人群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2年到青海省各VCT点接受VCT服务的总人数为39830人,男女性别比为0.62:1,以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占89.66%);婚姻状态以已婚者为主,占70.29%,未婚次之,占19.43%。文化程度以低学历者为主,其中初中文化占32.67%,小学文化占22.56%;求询者类型以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的求询者为主,占31.45%。39830人接受VCT服务后,39565人接受了HIV抗体初筛检测,接受HIV抗体初筛检测率为99.34%,其中HIV抗体初步筛查阳性113人(经确认实验,结果与初筛结果一致),阳性率为0.29%。结论要加大对20~49岁年龄段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同时要注意加强对那些可能有过无保护非婚性行为的人群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VCT推广等许多干预工作,尽最大可能扩大HIV抗体检测的覆盖面,使更多的HIV感染者在感染早期就能被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7—2011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7—2011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青海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3起,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3.1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事件总数的99.19%,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最多的地区为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2.28%和35.7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和9—10月份,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3.90%和37.40%;发生场所以乡村小学为主,占事件总数的37.40%;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02-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及规律,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季节分布、致病因素和就餐场所四个方面,对2002-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食物中毒的趋势呈曲线状,无明显规律;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率很高,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食物中毒的形式严峻,尤其是病死率还较高。通过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工作,重视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建立饮食行业有效的监管机制,提高救治能力和检测能力,严厉处罚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池市食物中毒情况,掌握河池市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为制订有效的食物中毒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河池市食物中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池市10年来食物中毒共发生114起,食物中毒发生起数以第三季度最多,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致病因子以微生物为多。结论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基层疾控机构食物中毒调查能力,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6起,中毒人数7423例,死亡10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为1.43%,平均中毒规模为24.26人/起。报告中毒事件高峰在6月和9月,死亡人数以5月、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类112起,有毒动植物类98起,不明原因54起,化学性42起。家庭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毒蘑菇、酵米面、自制药酒是导致食物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农村家庭、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防制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