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BPCR)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82例年龄≥80岁的EH患者血压水平,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非杓型组和杓型组,测定两组患者的HRV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 SD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分别为100.30 ms±22.32 ms与116.32 ms±20.21 ms低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的两个相邻R-R间期相差≥50 s的心跳数所占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为(4.3±2.8)%小于杓型组的(5.4±5.0)%(P〈0.05)。结论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促进老年EH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进展。BPCR异常是老老年EH患者CAN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在老老年EH的防治中应重视夜间血压的控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测定IMI、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同时各组间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I MT为10.95 mm±0.197 mm,vWF为(180.07±1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0 mm±0.137 mm与(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 WF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85,P〈0.01。对照组IMT非增厚组和IMT增厚组24 h平均SBP、PP、非杓形血压发生率及v WF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另外,IMT非增厚组vWF水平(158.00±69.58)%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WF水平与动态PP和血压节律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1和0.4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就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凝血激活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中脉压增大和正常血压节律的消失是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4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低频(LF)、高频(HF)、LF/HF变化。结果杓型组病人昼夜LF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夜间LF明显高于日间,而非杓型组昼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杓型组病人夜间迷走神经受损,非杓型病人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受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120例,按照其是否伴有颈动脉硬化分为高血压伴动脉硬化组70例,单纯高血压组50例,并以同年龄段体检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颈动脉硬化指数(AASI),根据其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IMT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三组的AASI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合并发病组的AASI高于其余两组,且AASI的大小同患者的日间平均血压、24h平均收缩压(SBP)均呈正相关,同24h舒张压(DBP)呈负相关;对高血压患者中各中医证型与AASI关系表明瘀血型AASI较其他类型均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老年患者的IMT、AASI增加,在中医证型上瘀血型高血压患者存在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6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杰 《陕西中医》2010,31(7):847-848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以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天麻钩藤饮组(中药组)和非洛地平组(西药组)各30例,治疗6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白天下降更明显;天麻钩藤饮组IMT治疗前后分别为(1.16±0.14)mm和(0.75±0.08)mm,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良好降压效果。并且能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血压节律改变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中风患者64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10%为非杓型组与≥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男性〉134g/m2,女性〉110g/m2诊断为左室肥厚。结果在非杓型组中夜间平均血压、LVMI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非杓型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杓型组(P〈0.01);LVMI与夜间收缩和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38,P〈0.05)。结论血压节律异常的中风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按照时间治疗学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对新发1级、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氢氯噻嗪+早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早组)和早氢氯噻嗪+晚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晚组),共治疗8周。服药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诊室SBP和D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 hSBP和24 h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早晚组患者的夜间SBP和DBP达标率明显高于早早组(P〈0.01)。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早早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0%,早晚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40%(P〈0.01)。结论对于新发1级和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8.
五子散外敷涌泉穴对高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血压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已经进行的研究表明,血压的昼夜模式具有独立于血压水平的诊断价值,非杓型者靶器官损害较之于杓型者更为严重.一些研究显示,恢复血压的杓型节律有助于靶器官损害的逆转[1].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通过对3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观察,提示了中医中药对恢复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按年龄分为老老年组(61例)与中青年组(42例),两组均作诊室血压测量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和昼夜节律。结果中青年组诊室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98.7±11.0)mmHg比(78.1±11.9)mmHg,P〈0.01],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80.3%比11.9%,P〈0.01]。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中青年组24h、白昼、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老老年组(P〈0.05或P〈0.01),而24h、白昼、夜间平均脉压低于老老年组(P〈0.01),老老年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非杓型血压形态明显高于中青年组(85.2%比40.5%,P〈0.01)。结论老老年组高血压病病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舒张压低于中青年组,脉压高于中青年组,非杓型血压形态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应选择长效药物,平稳降压,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调整服药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刘建军  陈文霖  陈礼平 《新中医》2024,56(7):186-19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水平,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舒张压(DBP)、收缩压(SBP)、IMT、baPWV均降低(P<0.05),ABI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DBP、SBP、IMT、baPWV均低于对照组(P<0.05),A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能改善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血管弹性,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发青年和中年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方法对120例新发的青年和中年高血压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120例高血压病人按年龄分为青年组(56例)和中年组(64例),观察各组病人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形态。结果新发青中年高血压病人中,血压水平属2级者占多数,需要联合用药;青年高血压病人舒张压水平高于中年病人(P〈0.05),青年高血压病人心率较中年病人快(P〈0.05);中年高血压病人脉压及脉压指数大于青年病人(P〈0.05),且非杓型血压形态更多见。结论对于新发的青中年高血压病人,除了诊室血压测量和家庭自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全面了解病人血压水平及血压形态,为指导临床选择降压药物品种及服药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麻舒心颗粒降压及改善颈动脉重构的疗效。方法5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天麻舒心大、中、小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0只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天麻舒心浸膏液、卡托普利片、蒸馏水。2周测量1次鼠尾动脉收缩压;3个月后,观察每组左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腔径、IMT/腔径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果给药12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SHR左颈动脉IMT、PRA、AngⅡ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01)。随着鼠龄的增加,天麻舒心各组血压虽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天麻舒心颗粒治疗高血压病确实有效,而且能通过改善动脉重构,减轻甚至逆转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1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61例(52.1%),呈勺型者56例(47.9%);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均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较勺型组高(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50%以上血压有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OSA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阴虚阳亢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90例,对患者行便携式睡眠仪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观察患者血压的均值、变异性,及昼夜节律和OSA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OSA和血压的关系。结果与不伴OSA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伴OSA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非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其中夜间平均收缩压、24h收缩压血压标准差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呈正相关,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AHI呈负相关(P〈0.05)。结论伴OSA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增高,昼夜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5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40例予硝苯地平片10~20mg,每日2~3次口服。2组均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和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LV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MT、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可有效降低血压,降低颈动脉IMT、LVMI的增加,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高频彩超观察不同剂量立普妥对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试验一组口服立普妥10 mg/d(n=51),试验二组口服立普妥20 mg/d(n=49),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颈总动脉和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有明显改善(P〈0.05),颈内动脉IMT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IMT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肝肾功受损及肌酶升高。结论从卫生经济学出发,每日10 mg立普妥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安全、有效的;彩超可以准确、方便地评价不同剂量的立普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高血压合并中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高血压合并中风病的降压效果。方法将150例高血压病合并中风的患者纳入研究病例,在醒脑开窍针剌法的基础上,配合人迎、曲池、合谷、太冲、足三里穴。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h、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脉压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4h、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脉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针刺可以使64.7%患者恢复正常杓型节律。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合并中风病人的血压水平,纠正患者的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对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三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宽块严重程度等指标。结果郁滞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3.06±7.15)cm/s和右侧颈总动脉(53.54±7.60)cm/s与内热质、协调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郁滞质的高血压患者较内热质、协调质患者内径增宽更明显(P〈0.01)。郁滞质和内热质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较协调质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郁”和“热”为主;郁滞质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以瘫块形成为主,内热质以RI的增高和IMT的增厚等AS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