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接受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差异。结果溶栓治疗后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明显减少,气虚证和阴虚证患者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患者溶栓总有效率优于气虚证、阴虚证患者,经有序资料Ridit分析提示,风证、痰证、瘀证患者疗效较好;实证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优于虚证患者(P0.05)。结论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改变明显,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过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证候变化规律。方法从目标数据库中提取51例经rt-PA溶栓后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个时间点(入院时、溶栓后24 h、溶栓后48 h)的证素并评分,获得3个时点的证候要素变量,根据溶栓前后证候演变将其分为证候不变组、证候减少组、证候增加组,通过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评价溶栓患者单证候演变及证素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溶栓24 h后,气虚证证候消失明显(P <0. 05)、内风及气虚证证素评分显著降低(P <0. 05);溶栓后24~48 h,内风证证素评分明显降低(P <0. 05);溶栓48 h后,内风及痰湿证证候消失比例高于总体证候消失比例(P <0. 05),内火证消失低于总体比例(P <0. 05);内风及气虚证证素评分明显降低(P <0. 05)。结论 rt-PA干预后缺血性中风证候总体上遵循缺血性中风病单证候动态演变规律,但存在自身特点,溶栓后气虚、内风证候明显改善,内火证改善不佳,提示溶栓后重点处理内火证或许能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入选的309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计算等统计学方法。结果: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有4个:痰热腑实证105例(占34.0%),气虚血瘀证90例(占29.1%),风痰上扰证64例(占20.7%),痰瘀阻络证50例(占16.2%)。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讧候分型以痰热腑实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再次为风痰上扰证,痰瘀阻络证相对最少。本研究还发现痰瘀互结,腑气不通是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证候特征,提出祛瘀涤痰通腑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侯分型标准,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入选的31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频数归一化权重计算等统计学方法.结果: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有4个:痰热腑实证103例(占32.39%),痰瘀阻络证94例(占29.56%),气虚血瘀证65例(占20.44%).风痰上扰证56例(占17.6l%).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以痰热腑实证最多,其次为痰瘀阻络证.再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上扰证相对最少.发现痰瘀是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提出祛瘀涤痰通络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前后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医药干预脑梗死血运重建后并发症的辨证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设计中风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分别对脑梗死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前后的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调查,系统研究脑梗死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前后的常见证候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脑梗死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后,风、火、痰、瘀等邪实证候均呈下降趋势,而气虚、阴虚等本虚证候则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血运重建治疗在发挥袪除实邪(主要为血瘀、痰邪)作用的过程中,可能同时对人体正气产生了一定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对247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主要规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基本证候分析中,瘀证和痰证分别以79.35%和54.66%的发生率高居前2位,实证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虚证的发生率;各证候组合中,出现率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痰证+瘀证53例(21.46%)、痰证+瘀证+风证37例(14.98%)、痰证+风证34例(13.77%)、瘀证+气虚证21例(8.50%)、风证+火证19例(7.69%);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9.26±2.38)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10.42±3.58)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痰瘀证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率高,且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治疗上运用化痰通瘀法可对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将406例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5个证型,统计各证型所占的比例;同时选取74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入院次日对所有人员进行TG、TC、LDL-ch及HDL-ch水平检测。结果:406例患者中风痰瘀阻证139例、占34.2%,气虚血瘀证97例、占23.9%,痰热腑实证86例、占21.2%,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各证型中TG、TC、LDL-ch水平均明显升高,其中痰热腑实证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风痰瘀阻及气虚血瘀证型为主,痰热腑实及风痰瘀阻证型患者的TG、TC、LDL-ch水平较高,中医的痰瘀可能与血脂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中风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选取中风合并高血压患者426例,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236例(H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190例(非H组),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辨证,比较分析两组的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两组基本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风证、痰证、血瘀证,其中H组痰证、气虚证较非H组明显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基本证候以2个组合最多,其次是3个组合;3H组最多见的临床证型为痰瘀证,占16.1%;其次为风痰瘀证和气虚痰瘀证,各占11%和8.1%,属仅次于最常见的证型;非H组最多见的为风瘀证,占14.2%;其次为风痰瘀证,占9.5%。结论: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合并H型高血压的证候特点更多表现在痰、瘀、气虚等基本症候的组合上,可作为特殊类型中风病辨证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地位和作用。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1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慢性心力衰竭证候信息数据库,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的病性要素以气虚、阳虚、痰浊、血瘀为主,病位要素与心、脾、肺、肾、肝相关,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病性要素与病位的结合。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五脏相关,痰瘀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东淑 《河北中医》2009,31(8):1139-1141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Hey)血症与脑梗死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63例脑梗死的Hcy水平、梗死灶数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Hcy水平高于正常(P〈0.05);多发性卒中Hey水平高于单发性卒中(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Hey水平高于轻型、中型(P〈0.05)。中脏腑Hcy水平高于中经络(P〈0.05),其中风火上扰型与中经络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Hcy水平高于虚证、虚实夹杂证(P〈0.05)。结论血清Hcy含量水平可作为量化中医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的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胆汤加减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日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水平(CRP).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 (P< 0.05),且其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IB、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温胆汤加减对改善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HCY、FIB、CRP水平有明显优势,可明显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韦桂梅 《光明中医》2014,(6):1274-1276,1283
目的:观察通栓汤结合赛百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梗塞急性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常规的脑梗塞治疗及赛百注射用纤溶酶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栓汤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通栓汤结合赛百纤溶酶对改善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有明显优势,从而明显地提高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借助弥散加权核磁共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临床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判断本次责任病灶。梗死灶首先按脑循环系统划分为:前循环供血区和后循环供血区,前循环供血区又分成:皮层、皮层下白质和基底节区,后循环供血区包括脑干、丘脑和小脑。在发病的30天内以虚实为纲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以实为主、以虚为主、虚实并重3大证候类型。结果:发生在皮层的梗死,中医辨证以实为主的证候最多见(58.8%),以虚为主的证候仅占17.6%;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梗死,则更多见以虚为主的证候(85.7%),且无1例表现为以实为主的证候;发生在皮层下白质的梗死,以实为主的证候(42.9%)和以虚为主的证候(35.7%)相差不多;而后循环梗死以实为主的证候最多,占46.7%,以虚为主的证候只占20.0%。结论:此研究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的责任病变部位与中医虚实证候之间存在相关性,单发的皮层和脑干梗死多见以实为主的证候,单发的基底节区梗死多见以虚为主的证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滋阴利水法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2:1配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利水为主的中药补肾利水方,疗程为15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6%(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4.5%,明显优于对照组78.6%(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均有所下降,其中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滋阴利水法可有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且无不良反应,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刘鹏  贺劲  徐伟建  毕力犬  王伟 《中医药研究》2010,(12):1428-1430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脂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CAG),观察冠心病病人血脂改变情况与中医证型、CAG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脂代谢异常指标在痰、瘀证中有不同程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则相反,在痰、瘀证中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痰瘀相兼证与非痰非瘀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G、LDL及载脂蛋白(a)[Lp(a)]的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且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HDL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而降低,重度狭窄与轻度狭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病人TC、TG逐渐升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逐渐升高,多支病变与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支数之间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血脂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治疗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48例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和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汤剂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