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中风偏瘫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采取分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后期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积分均提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分期针刺较传统针刺能更好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和生活能力评定,运动功能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4个方面进行评价,生活能力以Barthel指数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FMA、FAC、BBS以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4项指标以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且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石氏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60例。均取委中穴,每天针刺1次,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以Lovett肌力分级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石氏针刺组下肢功能障碍即刻和治疗后4星期的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3.3%,单纯针刺组分别为6.7%和53.3%。石氏针刺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P〈0.01),治疗即刻和治疗后Lovett肌力分级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针刺后中风患者FMA下肢功能评分石氏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委中穴不同刺法治疗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不同,石氏针刺法具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颈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价其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电针颈夹脊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颈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降低疼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分期针刺改善中风偏瘫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现代康复疗法加分期针刺治疗,根据Brunnstrom分期法、Fugl-meyer(FMA)评分法于治疗前、治疗90天后评定并记录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得到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提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分期针刺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分期治疗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加分期针刺、推拿(治疗组)50例,现代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50例。每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Brunnstrom评估法、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法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Brunnstrom、FMA、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2组之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推拿分期治疗脑中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是目前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后随访1个月,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 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8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对照组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不分期选穴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BI)、10 s抓握测试(HGRT)、FAC功能性步行量表、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 EM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步行功能和手功能,增强患侧肢体抗痉挛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0.
周晓琼 《新中医》2013,(11):102-104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运动功能障碍突出的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分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评估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分期针剌法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的疗效,且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7 例,对照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康复治疗等现代医学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2 组均以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6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肌张力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肌张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肌张力和神经缺损严重程度,提升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背俞穴、躯干训练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3种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疗效与躯干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输穴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接受良肢体位摆放及偏瘫肢体被动、助动康复训练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动能力评定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提高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传统针刺加刺下肢双侧输穴(太冲、太溪、太白)治疗痰瘀互阻型中风下肢软瘫,可明显促进中风软瘫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下肢痉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取阴阳调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两组下肢肌张力疗效、肌张力改善值及FIM运动功能。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Ashworth评分改善值、FIM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中风下肢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普通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予腹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多维疲劳问卷(MFI-20)、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患者疲劳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MFI-20评分、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MFI-20评分、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3%,对照组为6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疲劳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扶阳抑阴”针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以“扶阳抑阴”法为治疗原则进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共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Fugl-Meyer Lower Limb Function Score,FMA-L)及步行功能量表评分(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足内翻角度、FMA-L评分、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评分、FAC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扶阳抑阴”针刺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足内翻症状,增强下肢运动能力,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