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醒脑治瘫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我院2008年7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患者10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治瘫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性;2组治疗后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醒脑治瘫胶囊配合西药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急性期风火上扰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方证相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辨证施治,每日1剂。对照组19例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化痰通络汤颗粒剂,每日1剂。2组均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3.6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证相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王宁 《中医药研究》2010,(7):808-809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蛋白颗粒(GMP-140)、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病人属血瘀证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脑舒通胶囊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GMP-140、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舒通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恢复期血瘀证的重要辅助方法 ,并可有效改变脑梗死恢复期病人血液黏、浓、凝、聚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脑抗炎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抗栓、调脂、改善脑循环及脑保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脑抗炎汤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浆D-二聚体、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1);治疗后2组血浆D-二聚体及hs-CRP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脑抗炎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及hs-CRP等炎症指标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栓通辅助常规西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hs-CRP、IL-6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0例.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血栓通,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及hs-CRP、IL-6及D-二聚体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栓通,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IL-6及D-二聚体的表达,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PIS)患者血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并与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进展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均<0.01)。结论检测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有助于PI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中医各证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探讨其对各证型ACI的防治意义。方法回顾研究152例ACI初诊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定量测定发病第3、7、14日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CI各证型在发病后第3日和第7目的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在上述两个时段,ACI各证型的血浆D-二聚体升高程度各不相同,其中风痰瘀阻、痰热腑实和气虚血瘀证以痰血瘀阻为主的证型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第14日,ACI风火上炎讧和阴虚风动证的血浆D-二聚体均接近健康对照组(P〉0.05),气虚血瘀证和痰热腑实证较第7日稍有下降(P〉0.05),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风痰瘀阻证较第7日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ACI痰、瘀证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ACI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钮易蓓 《新中医》2013,45(12):45-4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天,冶疗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其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浆中D一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确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82例,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微创术组)145例,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hs-CRP及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2周患者意识状态,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以同期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3 d、2周及6个月,患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术组hs-CR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t=2.023,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意识障碍状况、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传统开颅术,且患者意识恢复较早,远期植物生存和病死率降低,在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脑心通胶囊的治疗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名。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1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及MDA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及第3天,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7天及14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MDA水平只在发病第3天才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变化(P〈0.01)。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3d、7d、14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MDA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和MDA共同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增加VEGF含量。VEGF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名,治疗组给予灯盏细辛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VEGF、siCAM-1,并对患者的血瘀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等分别做出评定,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VEGF、siCAM-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siCAM-1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但治疗组在治疗后VEGF增高更为明显(P〈0.01)。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瘀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siCAM-1含量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血清VEGF则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血清VEGF、siCAM-1与急性脑梗死血瘀证密切相关。灯盏细辛能显著增高VEGF,明显抑制siCAM-1,改善ACI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是血瘀型脑梗死急性期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血栓片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病人属瘀血证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脑血栓片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片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瘀血型的重要辅助方法,并可有效改变脑梗死恢复期病人血液粘、浓、凝、聚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及血清抵抗素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次每晚临睡前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疗效及血脂、血清hs-CRP、APN和抵抗素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7%)明显高于对照组(64%),治疗后2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和抵抗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治疗组的hs-CRP和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结论辛伐他汀能有效调整血脂、血清hs-CRP、APN和血清抵抗素水平,减轻血管炎性反应,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纳络酮、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中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药奥扎格雷钠与盐酸纳络酮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HSS)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显效率为67.27%,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显效率为47.27%,总有效率为85.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②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NHSS评分从(27.18±6.55)降至(14.49±3.32),对照组患者从(28.32±6.14)降至(19.93±3.74),治疗组NHS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所有患者血液粘稠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凝集率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翟青玲 《河北中医》2011,33(6):900-902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1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8例予曲克芦丁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浆IL-6及CRP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IL-6、CR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IL-6、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04%,对照组总有效率73.6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可通过降低IL-6及CRP水平来发挥保护脑组织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西医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100及hs-CRP含量的变化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的改变。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血清S-100、hs-CRP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能促进血清S-100及hs-CRP含量降低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且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为早期针刺介入治疗ACI提供依据。方法 67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及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结果治疗2星期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NHISS评分、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针刺能够更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无副反应,其机制与抑制急性脑损伤后的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