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对临床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关节镜确诊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损伤的200例患者,其中膝半月板损伤197例,关节软骨损伤202例,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比诊断,比较并分析MRI或CT与关节镜之间检出率差异。结果 MRI检查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损伤检出率与关节镜检出率相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T检查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检出率显著低于关节镜检查检出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I确诊的检查半月板损伤和关节软骨损伤检出率均高于CT检出率,P0.05,以半月板损伤Ⅲ级和关节软骨损伤Ⅳ期的检出率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和CT均能够对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作出诊断,但MRI检出率高于CT诊断,建议临床确诊时采用MRI影像作为诊断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应用两个X射线源和两套探测器来采集数据。其特殊的设计使CT的时间分辨率下降至83ms,极大提高了CT时间分辨率。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双源CT扫描可在无心率控制的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心脏显像。并且双源CT能够从心脏的形态学以及功能学两方面获得心脏的信息,展示了其强大的成像能力。双源CT的不断应用及发展将可能完全改变目前我们对于心脏CT成像的认知概念。  相似文献   

3.
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是由外周浅静脉快速注入碘造影剂,造影剂经腔静脉回流,以首次通过的方式使肺动脉显影,通过CT扫描而成像的方法。CTPA通常应用螺旋CT机(spiral CT,SCT)或电子束CT机(electron beam CT,EBCT)进行扫描。由于CTPA检出肺栓塞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达95%,多数学者认为,CTPA可以作为急性PTE临床一线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螺旋CT扫描及病理证实的60例周围型肺癌,其中34例行增强CT扫描,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周围型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结节状、肿块状、斑片状、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或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增强CT扫描周围型肺癌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增幅约20~60 Hu,CT值增幅小于20 Hu则提示良性病变如结核球,CT值增幅大于60 Hu考虑炎性病变可能性大.结论 螺旋CT及增强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比较。方法 选取47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比较不同扫描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47例患者经三种扫描方法检查,发现能谱CT诊断的真阳性患者36例(76.59%),常规CT为30例(63.83%),MRI为34例(72.34%),三种方法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例胆管细胞癌患者中,MRI诊断7例,能谱CT和螺旋CT检查均为4例;能谱CT扫描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2.3%和89.2%,均优于常规CT(76.6%,P<0.05),能谱CT诊断的准确率为72.5%,MRI为69.7%,常规CT为50.0%(P<0.05);此外,能谱CT扫描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常规CT或MRI(t=7.69,t=9.03,P<0.05);在小于1 cm的肝癌中,常规CT、能谱CT和MRI扫描的灵敏度分别为53.13%,90.63%和90.63%, MRI扫描和能谱CT均高于常规CT扫描(P<0.05)。结论 能谱CT扫描和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方面,其灵敏度和准确率均优于螺旋CT扫描,在诊断小肝癌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MRI在诊断胆管细胞癌方面优于能谱CT或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6.
作者比较了30例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的 CT 和随后的 CT,结果发现25例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的 CT 有下述三个改变中的一个或两个:(1)梗塞灶侧豆状核边缘模糊或部份豆状核消失;(2)与对侧相同部位相比,梗塞灶处 CT值轻度降低;(3)梗塞灶邻近的脑沟消失。  相似文献   

7.
胫骨平台软骨骨折是胫骨髁近端胫骨关节面单纯的软骨层断裂 ,临床较少见。 10余年来 ,我院通过膝关节镜检查确诊单纯胫骨平台软骨骨折 46例。现分析其临床资料 ,并探讨其诊治方法。临床资料 :本组男 19例、女 2 7例 ,年龄 2 7~ 5 2岁。均为单纯胫骨平台软骨骨折 ,其中外侧 2 9例 ,内侧 17例。有明显外伤史者 18例 ,工作和劳动时有不良体位姿势者 14例。均表现膝关节疼痛 ,不同程度的绞锁征 ,患肢肌萎缩 ,局部压痛 ,麦氏征阳性 ,部分浮髌征阳性。其中 31例行 MRI检查 ,半月板有异常信号 ,诊断为半月板退变 度。经关节镜检查均确诊为胫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 CT 在胸部疾病诊断中近年来的某些进展,其中着重叙述了薄层 CT 的诊断价值和 CT 对间质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概况,并简要地介绍了 CT 引导下针吸活检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颅内出血患者初诊头颅CT报告阴性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病例初诊CT报告阴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初诊CT报告阴性但最终证实为颅内出血的病例37例,分析CT报告阴性的原因。结果颅内出血按部位可分为:硬膜外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出血3例。造成初诊CT报告阴性的原因主要为病程早期出血量少造成CT血肿征象不够典型以及CT设备自身的局限性。结论颅内出血病例初诊CT报告阴性的原因多样,对可疑病例一定要将CT报告与临床表现及其它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必要时复查CT或磁共振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脑型血吸虫病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病理、临床过程中的CT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脑型血吸虫病CT分型表现结合2例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脑组织CT表现异常,其中脑炎型12例、梗塞型2例、肉芽肿型10型。8例误诊为其它脑部疾病。11例抗病原治疗后,CT复查脑组织结构恢复正常7例,病灶明显缩小4例。脑组织CT扫描正常4例。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的CT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但可确定脑组织内部病灶的大小范围和类型,并且CT随访,可观察其疗效和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随着CT技术的不断改进,冠脉成像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CT可同时对冠脉的管腔和管壁进行成像,可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探测斑块构成和斑块负荷,并可能成为CABG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一、肝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一)CT诊断要点1. 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的CT特征肝细胞癌在CT平扫和常规增强扫描上,多呈结节状或肿块状的低密度灶。以下的CT特征在肝细胞癌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冰片提取物对沙眼衣原体感染Hela细胞CT703及CT259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沙眼衣原体感染Hela细胞模型,将被感染后的Hela细胞放入A、B两培养瓶中培养,其中A培养瓶培养基中加入冰片提取物0.3 g,而B培养瓶只是加入等量的培养基,采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选取培养6、12、24 h后Hela细胞中CT703及CT259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培养瓶加入冰片提取物后,被感染的Hela细胞CT703、CT259 m RNA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B培养瓶中被沙眼衣原体感染的Hela细胞CT703、CT259 m RNA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A培养瓶加入冰片提取物后,被感染的Hela细胞CT703、CT259蛋白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B培养瓶中被沙眼衣原体感染的Hela细胞CT703、CT259蛋白表达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沙眼衣原体感染的Hela细胞中的CT703及CT259基因及蛋白表达均处于高水平,冰片提取物能够明显抑制Hela细胞中CT703及CT259基因及蛋白表达,临床能够用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CT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技术,但国内,外报道不多,本文结合101例地方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与半月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切除术组患者32例,给予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治疗;成形术组患者30例,给予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优良率优于半月板切除术,膝关节功能改善优于半月板切除术(P0.05)。结论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在近期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半月板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良好提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叶反复脑出血CT表现特征及病理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叶部位反复脑出血的20例患者的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出血原因及CT表现特征。结果该组患者脑出血CT表现具有多病灶,多形态,多脑叶,多次反复发作等特征,多位于脑皮质或皮髓质交界区,以颞项枕额叶多见,经CT诊断后纠其出血原因为脑淀粉样病(CAA)1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2例,发育性脑静脉畸形1例,后经手术病理学比较,CT的确诊率为95.0%。结论同一部位反复出血,尤其CAA性脑出血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CT检查及CT表现分析对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经头部CT检查确诊的脑出血63例,现将其临床表现与CT所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文革 《山东医药》2006,46(2):82-82
喉癌临床常见,其中鳞癌占90%左右。现对近年来在我院行CT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喉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HI)是在脑梗死的基础上,原发灶内又发生脑出血.H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本文通过对30例HI的分析,评价HI的CT表现和相关的临床及病理关系.  相似文献   

20.
CT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但对脑部肿瘤在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仍缺乏特异性。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利用动态增强CT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状况,提供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方面信息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可分析脑肿瘤的生理功能变化,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其在脑部肿瘤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980年Axel[1]尝试用CT进行功能成像,但当时CT成像速度和数据处理速度较慢,该技术未被广泛应用。1991年Miles等[2]使用快速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后处理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