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16~66%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昏迷患者发生率达80%,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致残。作者近几年来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疗效比较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于颅内恶性及血管性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罕见,除垂体腺瘤外,其大多数预后不佳。文献中有报导侧脑室脑膜瘤,小脑桥脑角肿瘤和听神经瘤患者之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报告2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褒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获治疗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头颅CT特点,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科治疗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结果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CT Fisher分级高提示预后不良,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CVS)为主要死因。结论头颅CT能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位置进行评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但致残率较其他脑血管病低。治疗应针对病因治疗,预防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与良好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1]。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为探讨影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61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指脑底部或脑表血管病变自发地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称为自发性或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发病机理也不相同。一、颅内血管畸形: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瘤约占23.9~60%,动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治疗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分别给予尼莫地平和法舒地尔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脑梗死病灶新增情况、脑血管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析治疗后两组Glasgow预后评分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Glasgow预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尼莫地平相比,法舒地尔在预防和改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卒中发生位置与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156例经CT确诊为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心电图进行系统性回顾,其中自发出血性卒中134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比较不同部位急性出血性卒中心电图异常率及QTc间期延长发生率,并对104例患者的自发出血性卒中异常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了统计,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异常率及异常心电图中QTc间期延长发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脑干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致心电图异常,脑叶出血心电图异常率最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易致QTc间期延长,与脑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易合并心电图异常。结论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易合并脑心综合征,应加强心电图监测及看护。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脑血管痉挛一直被视为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有关,而调节一氧化氮合成可在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端脑钠尿肽前体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浆中浓度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期间我医学部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共137例,106名健康对照来自同期我院体检人群。检测所有对照和入院24h内患者的N端脑钠尿肽前体浓度,所有患者行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并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和预后评分。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间N端脑钠尿肽前体浓度差别;比较不同N端脑钠尿肽前体浓度患者心功能衰竭发生率,分析N端脑钠尿肽前体水平与格拉斯哥评分和预后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N端脑钠尿肽前体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较其他病例亚组高(P=0.021),脑梗死组、脑出血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N端脑钠尿肽前体高浓度组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与低浓度组无差别;N端脑钠尿肽前体浓度与格拉斯哥评分(r=-0.696,P=0.039)、预后评分(r=-0.726,P=0.008)均成负直线相关。结论脑血管意外亦可引起血浆N端脑钠尿肽前体浓度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可能相关,可望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并发症,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死亡及病残率。本文对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相关因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作如下综述。1 SAH 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与发病机理1.1 血液对血管壁机械性刺激动脉瘤破裂时对血管壁的撕裂,血液在蛛网膜下腔中的占位效应造成纤维小梁对血管的牵拉以及破裂前动脉瘤囊内血液的突然牵  相似文献   

11.
DU CP  Ke KF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5):408-410
目的 提高对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和影像特征、预后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首次3维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周后复查造影,两次均阴性定义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2个亚组:中脑周围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49例造影阴性.中脑周围者24例预后良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合理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在清除血肿和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局部使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例,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结果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总有效率95%。结论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恶化得到明显改善,对提高病人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香 《山东医药》2009,49(40):18-18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2周,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因脑血管痉挛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所引起。本组对使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由于病变部位的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毛细血管网,使动脉与静脉直接相连,形成脑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临床上最常见症状是颅内出血,可表现为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52%~77%.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下称蛛血)有16~66%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昏迷患者发生率达80%,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致残。作者自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用山莨菪硷治疗蛛血34例,于治疗前后观察甲皱循环,另以25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孟祥靖  郭建  李相坤 《山东医药》2010,50(2):108-10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0%-85%为脑动脉瘤破裂(aSAH)所致,a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5%。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加重病情,增高死亡率。本文论及急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周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86-4087
脑心综合征(CCS)是各种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急性颅脑外伤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患者CCS发病率显著增高,且病情重,预后差;然而因老年患者反应迟钝或意识障碍,对心  相似文献   

20.
周云燕  覃焕勇 《内科》2008,3(1):34-3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131例和死亡组39例,对死亡原因作比较分析。结果 死于内科并发症17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再出血18例,继发脑动脉痉挛4例。部分患者同时有2种并发症。结论 内科并发症、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继发脑动脉痉挛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