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程度。方法 将 4 0 0毫升 袋的全血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 ,并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过滤后的白细胞去除率 98.5 8% (P <0 .0 0 1)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及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过滤前后红细胞的形态可见明显改变 (P <0 .0 1)。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可选择性地滤除白细胞 ,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红细胞悬液过滤前后的各项实验指标的差异来评价不同储存时间对红细胞悬液的过滤效果的影响.方法 取储存期为7、15、25天的红细胞悬液分别用XE -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WBC、RBC、Hb,用血气分析仪1260检测pH、K+、Na+、Cl,用以聚酯纤维为滤芯材料的过滤器过滤后收集再测定相同成分.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时期红细胞悬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探讨白细胞过滤器对红细胞悬液中的血小板去除效率。【方法】将58份红细胞悬液根据储存时间不同分为4组:1周组(16份),2周组(16份),3周组(14份),4周组(12份),将四组红细胞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获取过滤前后的样本,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的去除率。过滤前红细胞悬液标本制成血细胞涂片,用吉姆萨染色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四组红细胞悬液中过滤前血小板的计数分别为(286.5±62.34)×109/L、(238.0±57.37)×109/L、(193.6±56.21)×109/L和(167.8±24.76)×109/L,储存3周(P<0.01)和4周(P<0.0001)组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储存1周组。不同储存时期红细胞悬液血细胞涂片中,均可以观察到成群分布和散在分布的形态正常的血小板。4组红细胞悬液的血小板去除率分别为(80.13±9.06)%,(76.41±10.13)%,...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用不同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全血和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床边过滤与储存前过滤相同点: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原理相同:主要是阻滞、架桥、拦截、吸附等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临床疗效基本相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ALT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CMV、HTLV-I/II)的危险[2]。不同点:床边过滤对血液储存时间上却没有规范性要求,与一次性输血器连接,是一个开放暴露的过程,容易增加污染机会。储存前过滤:我站从采血之日起一般不能超过5d全部过滤完毕,将血袋与过滤器用无菌接口机连接,可视为封闭式操作。结果床边过滤增加了一次血液开放过程,在环境和盐水流速控制方面已存在隐患,所以床边过滤质控方面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这将是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降至最低;储存前过滤安全性增加,使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洗涤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丽雅  孙爱农 《海南医学》2008,19(11):82-83
目的 观察去除白细胞后的洗涤红细胞(WRC)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对成品WRC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前后WRC中自细胞、红细胞计数、血浆蛋白、K 浓度、游离血红蛋白(FHb)等,观察患者中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mR)发生情况.结果 WRC经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平均为1.2×105/L,自细胞清除率平均达到99.99%;WRC过滤前后,白细胞含量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t=15.38,P<0.01)、红细胞有一定损耗(t=3.73,P<0.05),而K 浓度、FHb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传统WRC对照组比较,10例患者输注去除白细胞WRC后,输血反应从30%下降到0.0%.结论 输注去除白细胞的WRC将会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后红细胞膜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经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膜的损伤,为研究改进过滤血液保养液的成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的20名健康供血者的血液400ml,根据配对设计方法,将血液等量分为两份,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过滤组,对2组的红细胞膜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用BandScan蛋白质分析软件分析膜蛋白的组成.用荧光偏振法测定2组红细胞膜的荧光偏振度,并计算出膜微粘度.分别在0、1、2、3、4、5周检测2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结果:膜骨架蛋白带Ⅰ、Ⅱ和带Ⅶ蛋白在过滤组中明显减少(P<0.01),过滤组的荧光偏振度和微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FHb浓度在0周无差异,而在1、2、3、4、5周均有显著性差异,血浆FHb过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细胞过滤器会破坏红细胞膜蛋白的组成成分,膜微粘度升高,流动性降低,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对悬浮红细胞中多种成分的影响。方法对滤除白细胞前后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回收率、血脂、血钾、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比较。结果血小板去除率99.81%,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89.4%,其他指标在滤除白细胞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滤除白细胞工艺,白细胞、血小板去除率高,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滤除白细胞后对悬浮红细胞中多种成分的影响.方法 对滤除白细胞前后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回收率、血脂、血钾、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比较.结果 血小板去除率99.81%,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89.4%,其他指标在滤除白细胞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滤除白细胞工艺,白细胞、血小板去除率高,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去白细胞的洗涤红细胞质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观察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白细胞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在洗涤前后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浆蛋白上清液含量,K+浓度。结果:红细胞回收率为(75.02±2.26)%,白细胞去除率为(99.997±0.003)%,血小板去除率为(99.96±0.04)%,血浆蛋白清除率为(98.02±0.18)%,K+清除率为(98.75±0.28)%。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白细胞去除率更高,质量可靠,输血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建国 《中外医疗》2011,30(12):90-90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抽取670例有临床输血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35例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对照组335例输注非过滤白细胞血液,观察2组输血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率为0.3%(1例),非过滤白细胞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6%(12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去除白细胞输注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王海波 《中外医疗》2013,32(1):23+25-23,25
目的探讨白细胞总数水平高的病例有较高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危险性。方法冠心病大致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和猝死型。结果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白细胞总数的升高可以预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并且,白细胞总数的预测价值与血清总胆固醇几乎相同。结论该文就白细胞总数升高病例及其预后的临床数据及白细胞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一些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并对白细胞总数和亚型对确认有急性血管事件的病例进行危险分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漂洗技术对血液中肿瘤细胞去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液回收机漂洗技术能否将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去除。方法 选择繁殖能力强 ,不易受损的细胞系肠肿瘤细胞LOVO和胃肿瘤细胞SGC ,计数后分别混入浓缩的红细胞中。采用血液回收机将其过滤、离心、漂洗。在漂洗后的浓缩红细胞中分离肿瘤细胞 ,台盼蓝染色计数存活的肿瘤细胞。将分离出的肿瘤细胞培养 1 4d ,进行克隆形成实验及DNA代谢物测定 ,观察肿瘤细胞的活性。结果 经血液回收机漂洗后仍然存在肿瘤细胞 ,但活性受到显著抑制 ;细胞培养 7d时 ,未发现肿瘤细胞有克隆形成 ;培养 1 4d后 ,肿瘤细胞有克隆形成。免疫组化实验显示 ,漂洗后肿瘤细胞DNA合成能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纯采用血液回收机漂洗技术可显著减少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但不能完全去除血液中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3.
用离子法制备少白细胞血和浓缩白细胞,以菌落计数技术,观察了白细胞数量和血液杀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液具有相当的杀菌能力,37℃1h后,细菌的残存数为金黄色葡萄菌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血液具有相当的杀菌能力,37℃1h后,细菌的残存数淡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足50%,大肠埃杀菌在50%左右,铜绿假单胞菌不足10%,但未见白细胞数量和血液杀菌能力间的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虽然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信度也较高.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仪器检测结果不加以分析和复查直接发出报告会向临床发出一定数量的错误报告,造成误诊或导致不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一种新式的软芯袋式白细胞滤器,可与血袋一起离心分离制备所需制品,然后进行白细胞滤除。方法采用软质聚氯乙烯膜片为外壳,聚酯纤维为内层隔膜的滤芯结构等工艺制成的白细胞滤器;对滤器密合性进行压力试验;对滤器残余血量及过滤后制品进行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压力试验滤器无泄漏,密合性好;滤器残余血量〈30mL、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91%、游离血红蛋白〈200mg/L。结论软芯袋式白细胞滤器符合YY0329—2002《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质量要求;该滤器所制备的血液制品符合《血站基本标准》要求;该滤器是最佳的白细胞滤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白细胞过滤器对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9月~2011年12月的122例输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输血,观察并比较两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温平均差较低,FNHTR总发生率为9.84%;对照组FNHTR总发生率为27.8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白细胞过滤器能显著降低FNHTR发生率,在输血方面安全程度更高.此外,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各频段FNHTR发生率可知,输血次数增加,FNHTR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需反复输血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汪霖  施红宁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87-1088,109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白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和血糖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3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和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第0,1,3,7,10天的白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及血糖水平,并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 AP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均有显著的升高,且SAP组白细胞计数及血糖水平与M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与MAP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SAP组白细胞计数、血糖升高及白蛋白较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AP组(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血浆白蛋白及血糖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疗效的指标,其临床监测更简便、直观,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外周血白细胞在PHA诱导下DNA和蛋白质合成的能力及IL-2的产生水平。结果表明,在30岁至65岁年龄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均平行下降,DNA合成下降50%,蛋白质合成下降43%,IL-2水平下降47%;同时发现该三项指标在两性间似无明显差异。说明在人体衰老过程中人外周血白细胞的IL-2产生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老龄人群免疫功能系统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现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炎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白细胞是反映炎症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白细胞起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白细胞升高与血压水平升高有关,两者存在正相关性,且这种作用独立于其他多重危险因素。该文通过研究白细胞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慢性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反应细胞。本文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角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