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加强对儿童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科和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32例发作性睡病患儿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32例发作性睡病患儿均有日间不可抗拒的入睡发作,26例(81.3%)存在猝倒发作,11例(34.4%)存在睡眠幻觉,仅2例(6.25%)存在睡眠瘫痪表现.患儿多以日间睡眠增多为起病症状,大多数患儿有夜间睡眠紊乱、易激惹的临床表现,性格改变、食欲及体重增加、青春期提前也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在患儿中阳性率较低,可能与患儿年龄小、病程短等因素有关. 结论 不可抗拒的入睡发作、猝倒发作是中国儿童发作性睡病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多导睡眠图和MSLT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发作性睡病并不多见,而家族性发作性睡病更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 男,17岁,半年前无任何原因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每天2~3次,不分场所皆能入睡,持续10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每于站立或行走时突然双下肢无力而跌倒,约半分钟缓解,  相似文献   

3.
发作性睡病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作性睡病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其特点为不可抗拒的入睡,猝倒,睡瘫及入睡前幻觉[1]。我院心理门诊1995年12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35例病人,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病人均符合CCMD2R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2例。发病年龄5~45岁。5~9岁9例,10~14岁12例;15~19岁8例。即19岁以前发病者29例,只有6例20岁以后发病。来诊时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0年。  职业:19例20岁以前发病者均系学生,其中3例已休学。2例初中毕业后未能考入高中。干部3例,小学教师1例,护士1例,其余为工人或家庭妇女。有阳性家族史者2例。4例有明显…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发作性睡病。女性,36岁,已婚。常不分场合、不可抗拒地入睡,每次5~10分钟,每日发作1~2次,且有情绪低落。经使用多虑平50mg,每日3次,阿普唑仑0.8mg,每日2次,疗效不显。改用氯硝西泮2mg,每日2次,舒必利0.2,每日2次,约半月后病情缓解。随访3月,发作性睡眠未再发生,情绪也正常。讨论: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嗜睡障碍,它是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先报告并命名,临床特点是不可抗拒性的睡眠发作,可有3种附加症状:猝倒,入睡前幻觉及睡作者单位:266300 山东胶州市…  相似文献   

5.
发作性睡病一家系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长期的警醒程度减退和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报告1家系5例如下。先证者(Ⅲ5),女性,学生,15岁。患者一年前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每天发作1~3次,每次数分钟到1小时,特别在午后发作最多,但别人呼唤后即刻清醒。...  相似文献   

6.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因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患者十分痛苦。现将近期门诊的2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作性睡病是以白天睡眠过多、猝倒症、入睡前/醒前幻觉和睡眠瘫痪为四联症。患病率1/2000,男性患病率比女性稍高(相对危险性1.6:1),10~25岁起病者居多,小则童年期即有症状,老则60岁后起病。本文对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与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 6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白天5次MSLT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分析平均睡眠潜伏期(sleeplatency ,SL)、睡眠初次出现REM (sleeponsetrapideyemovementperiods ,SOREMP)次数及夜间睡眠相关参数和3 4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 6例均有白日过度嗜睡(10 0 % ) ,2 5例伴猝倒(69.44 .% ) ,16例伴入睡前幻觉(4 4 .44 % ) ,8例伴睡眠瘫痪(2 2 .2 2 % ) ,7例典型的睡眠四联征(19.44 % )。白天5次MSLT显示:2 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SL <5min +SOREMP≥2次(77.78% ) ,SL(4 .12±2 .0 4)缩短和SOREMP≥2 (3 .2 8±0 .67)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整夜PSG结果显示:发作性睡病组总睡眠时间(3 3 5 .82±3 4.0 9)min、REM潜伏期缩短(17.19±7.14 )min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发作性睡病具有睡眠潜伏期缩短和REM睡眠提前的特征,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以白天不可抗拒的嗜睡、猝倒、睡眠幻觉、睡眠瘫痪、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与"睡不着"-失眠相比,"睡不醒"-发作性睡病有更大的危害,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造成意外事故危及生命。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终身性睡眠障碍疾病,主要发生于15~30岁的青少年,不同国家人群发病率不同,国人发病率为0. 04%~([1]),由于其发病率低,加上临  相似文献   

10.
发作性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发作性睡病少见,而且容易误诊。自1998年8月至2003年11月,我科诊治11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15~20岁6例,21~30岁4例,38岁1例:病程:0.5~2年8例,3年以上3例。 2.主要临床表现,本组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可抗拒的睡  相似文献   

11.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严重的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发病年龄通常跨度较大,从儿童时期到50岁均可发病,在我国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最为常见[1-2]。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白天反复发作无法遏制的睡眠和夜间睡眠障碍,可伴或不伴猝倒发作[3]。根据是否伴有猝倒发作,可分为发作性睡病1型与2型。目前已证实1型(又称猝倒型)患者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Hcrt),又称为食欲素(Orexin)含量显著下降或缺乏[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临床主要表现,以及诊断中常用的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PSG)和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的应用和监测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07—2014‐03到我科监测治疗的26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监测,其中21例夜间PSG检查中睡眠潜伏期<10 min;14例快动眼睡眠(REM)始于入睡后<20 min;白天MSLT中,26例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 ,入睡开始阶段出现REM(ROREMPs)≥2次的26例。结论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应采取适合的心理疏导方式,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合理的心理疏导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将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睡眠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睡眠-觉醒节律不稳定、发作性猝倒、睡瘫、入睡前或醒前幻觉~([1,2])。既往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异常(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发生率较高~([3]),治疗猝倒发作的药物也可引起或加重RBD,说明发作性睡病和RBD可能为共患病关系。我们报道1例我中心诊治的发作性睡病合并RBD及NREM期异态睡眠的患者,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患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16例患进行小睡睡眠监测,以每2h为间隔,共实施5次小睡睡眠监测。监测参数包括脑电图、颏下肌电图、眼动电图、心电图、呼吸及腿动。计算5次小睡的平均睡眠潜伏期及出现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次数。结果16例患中14例睡眠潜伏期缩短,提示存在白天过度嗜睡。8例有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发生,其中7例≥2次,1例年轻女性发作性嗜睡12年,平均睡眠潜伏期2.0min,5次小睡中仅有1次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其白天过度嗜睡,高度怀疑为发作性睡病,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例患无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但以猝倒发作为首发症状,符合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2例白天过度嗜睡患,在睡眠多导生理仪监测的小睡中,出现频繁的睡眠呼吸暂停,经全夜睡眠多导生理仪监测被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例在白天多次小睡中出现深度睡眠(Ⅲ或Ⅳ期),结合临床确诊为特发性过度睡眠。2例有神经症性障碍患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正常。结论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为评价白天过度嗜睡的客观方法,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鉴别真、假嗜睡及评价嗜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NT)是与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相关的一种中枢性嗜睡疾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日间过度思睡和猝倒,还可伴有异常的快速眼动表现,如入睡幻觉、睡眠麻痹、夜间睡眠紊乱以及其他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等;其发病率较低,为0.02%~0.05%不等[1],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15岁和35岁。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发作性睡病伴发精神障碍1例报告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730050)李超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早在1880年,已被Gelinau论述和命名。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睡眠发作、猝倒、睡瘫和入睡前幻觉。临床上本病不常见,家族性病例更为少见。现...  相似文献   

17.
正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以严重的不可抗拒的白天嗜睡和睡眠异常-唤醒模式作为其最重要特点,分为两型: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2型,既往称为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without Cataplexy),通常脑脊液中  相似文献   

18.
1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患者对于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常见的失眠类型包括:(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 ;(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3)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4)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 h ;(5)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思睡、乏力等。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 -3)提出病程≥3个月称为慢性失眠障碍,病程<3个月为急性失眠障碍。DSM -5还强调在诊断时要特别说明失眠是发作性(症状持续1~3个月)、持续性(症状持续≥3个月)还是复发性(1年内≥2次发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对12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白日过度嗜睡12例,猝倒7例,入睡前幻觉4例。根据不同症状给予利他林、氟西汀等药物及行为治疗有效。结论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睡眠四联症,进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可以明确诊断,药物及行为、心理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4年2月至1996年2月间,收治12例误诊为美尼尔氏病的眩晕型癫病患者,误诊时间为6个月一2年,其间按美尼尔氏病治疗无效。1临床资料12例中女7人,男5人,年龄17-39岁,平均24岁。全部病例均有发作性眩晕史,其中5例有神志优馆或突然摔倒,9例伴恶心、呕吐。发病特点:起病急骤,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不能睁眼及转头,此前或同时伴耳鸣,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刀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均无四肢抽搐,间歇时间不等,几天一4个月发作一次,间歇期如常。3例冷热试验阳性,l例自述有家族史。2脑电图结果问例患者均经脑电图检查,使用日本8导7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