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4岁,发现血小板增多2个月,发热、咽痛3天入院。患儿碰撞部位有皮下瘀斑,在当地查4次外周血小板在(1335~1618)×109/L,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I°肿大,可见数个脓点,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肋下1cm可触及,质软,脾肋下未及,双下肢可见陈旧性的皮下瘀斑。实验室检查:Hb118g/L,RBC4.35×1012/L,WBC17.00×109/L,N0.539,L0.326,PLT1426×109/L;D-二聚体( ),EBV抗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正常,血块回缩测定良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均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临床资料 例1,女,27天,因右侧胸壁血肿8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8 d无诱因右侧胸壁出现瘀斑,逐渐扩大,形成血肿.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无窒息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无血液病家族史.体检:T 37.2℃,P 128/ min,R 42/ min,神志清,精神好,右侧胸壁可见一9 cm×11 cm血肿,青紫色,略高起皮面,触之较硬,有温热感,边界不清,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小板 36×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0.95 g/L;核磁共振检查:右侧胸壁海绵状血管瘤.入院诊断: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每日0.3 mg/kg,静脉滴注,肝素每次0.25 mg/kg,3次/ d,治疗2 d病情无好转,肝素加量至每次0.5 mg/kg,又治疗3 d,血管瘤继续扩大至12 cm×15 cm,血小板降至18×109/L,欲行放疗,家长不同意,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1岁9月.因"发现血小板减低6年,反复皮肤粘膜出血点一月余"入院.患儿生后第二天即发现青紫,确诊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并有潘生丁、开搏通、VitE间断服用史.6年前行"脑脓肿"术后发现血小板低于正常,约在50×109/L左右,但无明显出血表现.5年前行肺动脉环扎术后多次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约20×109/L.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出血点伴黑便、血尿,血常规示血小板在20~30×109/L,外院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皮肤出血点未见明显消褪,血小板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一些儿童少见病、罕见病起初临床表现不完整或不典型,易被误诊或漏诊,现就我科收治的2例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首发表现的儿童少见病报道如下。病例资料病例1患儿男,15个月,因发热、皮肤瘀点瘀斑、血小板减少2周于2006年7月首次入院。患儿因发热去当地医院就诊,予药物(具体不详)肌注治疗后,发现肌注部位较大血肿,并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查血常规示:WBC 5.6×109/L,N 0.416,9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儿,男,13岁,因间断肉眼血尿7月余入院。患儿于7个月前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腹泻、呕吐,并出现双眼睑周围点状红色出血点,次日患儿出现肉眼血尿,无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查尿常规提示蛋白+++,潜血+++;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16×109/L,血红蛋白127 g/L,血小板21.8×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未见异常,巨核细胞不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颅内出血(ICH)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ITP合并ICH患儿20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ICH的ITP患儿40例为对照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除皮肤瘀点、瘀斑外其他出血症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尿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现颅内出血前有头颅外伤病史者占35%,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18例(90%)患儿血小板计数< 20 × 109 /L时出现ICH,其中15例(75%)血小板计数< 10 × 109/L时出现ICH.血小板计数< 10 × 109 /L者死亡4例,血小板计数高10 × 109 /L者死亡1例,诊断1周内出现ICH的患儿病死率为28%,诊断1周后发生ICH的患儿病死率为18%.结论 血小板计数在ITP发生ICH中并不是绝对因素,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伴有头部外伤和(或)血尿表现的ITP患儿应警惕ICH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蒋利萍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2):753-753,757
病史摘要 患儿,男,9月。住院号305401。因反复皮肤瘀点4月余,鼻衄6次,皮疹10天,于2000年4月6日入院。在当地住院查PLT60×10~9/L,骨穿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淋巴结活检:反应性增生;胸片示肺炎。经抗感染,输血小板1次及强的松治疗效果不明显。40余天前开始反复腹泻,解黑色大便2次,伴两外耳道流脓。既往常患“感冒”。第1胎男孩7个月时死亡,其舅父幼年死亡。体检:T 36.9℃,P 121次/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5岁,因"间断腹痛伴发现血小板增高10 d"于2012年11月入院.患儿入院前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痛,以脐周为主.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流涕,无腹泻、便秘.未见明显黏膜出血倾向.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27.29×109/L,红细胞5.35×1012/L,血红蛋白140 g/L,血小板1905×109/L,C反应蛋白(CRP)<8 mg/L.给予静点抗感染药物治疗,腹痛稍有缓解,复查血常规无明显改变,其后患儿仍有间断腹痛发作,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患儿第1胎第1产,母孕期体健,无放射性物质及化学毒物接触史.患儿既往体健,智力及体格发育同正常同龄儿,无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2011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住院ITP患儿142例,常规给予激素治疗。在24例激素治疗无效患者中,16例(治疗组)采用rhTPO+小剂量激素(泼尼松5~10mg/d)治疗,8例(对照组)在小剂量激素基础上分别采用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3例)、大剂量激素冲击(2例)、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1例)、脾动脉栓塞(1例)、升血小板胶囊(1例)。rhTPO采用300U/kg,1次/d,连用14d,或血小板计数>50×109/L即停用,继续观察血小板数值1个月,同时观察出血情况。结果男性、有前驱感染患儿对常规激素治疗反应更明显(P<0.01),而是否有伴随症状、皮肤出血情况则无意义。rhTPO治疗组9例血小板>50×109/L,对照组3例血小板>50×109/L,但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出血倾向(P<0.05)。结论对激素无效ITP患儿,rhTPO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出血症状,一定程度上提升血小板计数,但维持时间短。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儿童ITP,尚须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儿,女,14岁,因"头痛、头晕、呕吐3天,发现皮肤出血点2天"入院,院外血常规示血小板3×109/L。无药物过敏史,无特殊药物使用史。入院时处于月经期,此次经量较多,色鲜红,有大量凝血块。弟弟4岁时因鼻衄发现血小板减少,口服维血宁颗粒,目前血小板正常。入院查体: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6/76mmHg,体重50.5kg。神志清楚,贫血貌,双下肢及躯干可见较多针尖样出血点,双下肢可见多处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腔黏膜可见少许出血点及一枚血泡,肝脾肋下未及,心肺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5岁。因血球10余日,浮肿、少尿3天为主诉入院;体检:体温36.9℃,血压17.29/11.97Kpa,嗜睡,面色苍白,全身散在皮肤出血点,巩膜黄染,心肺无殊,肝肋下4cm,脾未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5g/dl,红细胞1.83×10~(12)/L,白细胞12.8×10~9/L,网织红细胞10.2%,血片有各种异形红细胞,血小板69×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尿蛋白 ,颗粒管型 ,红细胞 ,尿潜血 ,BUN30.2mmol/L(84.5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36小时因大便鲜红、面色苍白入院,患儿母血小板正常,非近亲结婚。体检:面色苍白,皮肤无出血,弹性稍差,头颅(-),颈软,心肺(-),肝脾未及,生理反射减弱,血:红细胞1.8×10~(12)/L,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血小板0/L、出血时间5',血型“0”。给予输全血,强的松2mg/kg/d等治疗,用药10天。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110×10~9/L、出血时间2',治愈出院.随防无复发。患儿男,3天,发现黑便、皮肤出血点入院。患儿母血小板正常,无家族病史。体检:面色苍白,皮肤散在出血点,无瘀斑,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天,第2胎,第2产,足月,胎吸助产,体重4 150g,Apgar评分1分钟2分,5分钟4分,10分钟8分.生后不久皮肤出现瘀点、紫癜、瘀斑,双足部皮下瘀血.无呕血、黑便.患儿之母常反复鼻出血,血小板38×109/L,分娩前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查体:体温36.2℃,脉搏120次/分,呼吸38次/分,神志清,精神差,反应差,哭声弱.皮肤见散在瘀点、紫癜、瘀斑,面部及前胸部较多,双足部皮瘀血.前囟张力不高,牙龈无出血,脐无渗血.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差.血常规:白细胞31.6×109/L,中性粒细胞0.83,红细胞4.74×109/L,血红蛋白164g/L,血小板29×109/L.BT延长,血块退缩不良.诊断:1.新生儿重度窒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个体化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重症ITP患儿入院后均给地塞米松及IVIG[400 mg/(kg.d)],3 d后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停用IVIG,继用地塞米松;若<100×109/L,再继续用原剂量IVIG 2 d。结果治疗3 d后,78例患儿中,37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L以上,余41例继续治疗后,31例升至100×109/L以上。结论个体化剂量IVIG联合地塞米松是治疗儿童重症ITP的有效办法,可节省一定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患儿女,28天,因咳嗽3天、发热、腹泻1天入院,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00g,无窒息,其母产后15天患流行性出血热.查体:体温38.6℃,体重4 500g,呼吸急促,皮肤粘膜苍白,无出血点及瘀斑,鼻周轻度紫绀,鼻扇,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心脏听诊正常,肝脾不大,四肢暖.白细胞7.3×109/L,淋巴细胞0.27,中性粒细胞0.73,红细胞1.87×1012/L,血红蛋白66G/L,血小板85×109/Lo尿蛋白++,潜血+.出血热抗体:EHF-IgM阳性,肾功能正常.诊断:新生儿流行性出血热,新生儿肺炎.经抗病毒、激素、适量输液等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6.
病例介绍患儿,女,5岁10个月,以“发现贫血、皮肤出血点5年余,乏力4年余,加重半年”为主诉入院。患儿出生后因“早产儿(孕32+6周),低出生体重儿”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生后40 min查TBIL 127μmol/L,IBIL 109.4μmol/L,HB 187 g/L (患儿具体表现不详),生后第3天查血常规WBC 13.8×109/L, HB 74 g/L, PLT 32×109/L,生化TBIL 525μmol/L,IBIL 485.9μmol/L,予换血及蓝光治疗(余治疗不详),11 d后好转自动出院,出院时皮肤仍轻度黄染,皮肤可见出血点。之后患儿反复出现皮肤出血点,5年4个月前外院查血常规提示HB 61 g/L,PLT 35×109/L,Ret 9%,直接Coombs试验阳性,间接(±),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阴性,血小板抗体阳性,诊断EVANS综合征,给予丙种球蛋白及地塞米松治疗后皮肤出血点好转,HB 102 g/L,PLT 42×109/L,继续予口服强的松10 mg[5 mg/( kg.d),每天3次]治疗,维持2个月后渐减量至10 mg每天1次,维持半年后改为甲泼尼龙4~6 mg每天1次。1年10个月前尝试加用环孢素A 25 mg每天2次3个月,HB一过性升至110 g/L,因出现毛发重等不良反应停用,10个月前甲泼尼龙加至10 mg每天1次,期间HB波动在80~118 g/L,PLT 波动在(22~41)×109/L。8个月前外院查酸化甘油溶血试验阴性, G-6-PD活性正常,丙酮酸激酶( PK )活性正常,血红蛋白电泳未见异常区带,查游离血红蛋白( fHb )96.3 mg/L(升高),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HP)<0.125 g/L (降低),血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6.36 mg/L (升高),转铁蛋白TRF 1.72 g/L (降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正常,ENA谱正常,考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予减停激素,免疫球蛋白5次(每次2 g/kg)治疗,HB波动在65~102 g/L,PLT波动在(18~25)×109/L,皮肤仍间断出现出血点、瘀斑。1个月前查HB 77.2 g/L,PLT 19×109/L,再次加用甲泼尼龙,自40 mg/d始,10 d减至20 mg/d [1 mg/(kg.d)],并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2 g/kg 治疗, HB 77.0~92.6 g/L,PLT(21~27)×109/L。1周前(即再次服激素2周时)于我院门诊查PLT降至7×109/L,予甲泼尼龙加量至24 mg/d [1.6 mg/( kg.d)],并加用骁悉250 mg,每天2次,患儿皮肤仍可见出血点及瘀斑。  相似文献   

17.
正病例1患儿,男,4个月。因发现血小板减少4月余,咳嗽50 d,发热4 d入院。患儿4个月前(生后2 d)发现血小板减少(PLT 22×109/L),外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服泼尼松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血小板正常后出院。出院后不规律口服泼尼松,2个月前停用,血小板波动于50~60×109/L。50 d前开始咳嗽,胸片示肺炎,予地塞米松、美罗培南2周,4 d前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8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入院后均给强的松4周治疗。根据强的松治疗4周后病人血小板是否稳定在100×109/L以上分成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两组病人入院时的症状、体征、年龄、性别及皿小板计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而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认为如病人经过4周强的松治疗后病情来缓解则提示该病人有慢性化倾向。诊断确立后应立即给予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1(IL-11)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方法选择初治的Ⅳ期神经母细胞瘤14例患儿,以3次CDV化疗后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第1组:化疗结束后d1开始用IL-11,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0~14d;第2组:IL-11,50μg/(kg·d),用药方法及时间同第1组。3组观察外周血小板数目至化疗后21d。结果对照组血小板在化疗2周时降至最低点(21±14)×109/L,血小板低于30×109/L持续时间为(7.28±2.80)d,血小板输注次数为(2.67±1.01)次,第1组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低于30×109/L持续时间、21d时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24±17)×109/L、(6.78±3.4)d。(111±39)×109/L和(2.71±1.23)次,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2组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低于30×109/L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42±20)×109/L、(1.79±2.30)d及(0.71±0.99)次,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外周血小板数量在化疗10d即较其他两组高(P<0.05)。化疗后3周时3组血小板数量无差异。结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强烈化疗后IL-11用量在50μg/(kg·d)时可有效刺激血小板生成,升高外周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患儿血小板数量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360例患儿入院24 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分为非危重组56例,危重组256例,极危重组48例,同时测定血小板数量和白细胞数量。结果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88±148)×109/L vs.(371±57)×109/L、(15±2)×109/L vs.(12±1)×109/L],极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124±96)×109/L、(8±3)×109/L]明显低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呈正相关(r=0.719,P<0.05)。结论危重组感染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极危重组明显下降,血小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