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清  俞红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49-1951
目的:了解佛山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特点,研究社区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心理措施。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对适龄儿童进行调查,其中干预组儿童235人,对照组适龄儿童389名。结果:对照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9.4%,干预组为22.6%;干预组儿童6个行为因子的粗分低于对照组,其中抑郁、睡眠、攻击和破坏4因子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内向、外向型问题的内部构成亦不同。结论:对2~3岁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俞红  吴清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24-212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转变,对家长老师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较完整干预组(792人)和部分干预组(505人),同时180名家长老师也纳入干预计划。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处方、感统训练、培训保健医生、老师等。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行为KAP调查表测评。结果:干预后儿童行为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完全干预组与部分干预组的效果明显: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良率,干预后家长老师有关儿童心理行为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较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综合干预能较好地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和改善老师处理儿童心理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研究。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沈阳市5所幼儿园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将儿童分成干预组(167名)和对照组(232名)。对于干预组进行1年的心理行为干预,干预后复测。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由干预前的17.37%下降为7.78%,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 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上海市徐汇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以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8.66%,其中男童为5.45%,女童为11.86%,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抑郁及违纪,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多动、分裂样及攻击。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且行为问题因子也以多动、攻击等为主。应不断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罗湖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主要行为问题,为早期实施适宜的心理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长和幼师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2 641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社会因素,将被调查儿童分完全干预和部分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结果】部分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3和5.74,P均0.05);完全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对照组和部分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59.95、58.13、32.41,P均0.01);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4~5岁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对控制行为问题发生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运用气质理论对学龄前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早期疏导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某幼儿园159名4~6岁学龄前儿童,将其分为疏导组(79例)和对照组(80例),用“家园互动”计划对疏导组儿童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6个月后使用儿童行为量表重新评测两组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疏导组儿童干预后,行为粗分较疏导前降低,干预后疏导组行为粗分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家园互动”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早期疏导,对预防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杨良政  李玲  冯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21-352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自编的儿童心理卫生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各1个小班共97人为研究对象,同时抽取同一幼儿园另1个小班共110人作为对照。采用儿童气质特点养育指导、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对研究组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3年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59%,与干预前检出率(16.49%)及对照组(16.1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早期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小学生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的效果,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两年的心理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的干预组109人,阳性检出率为14.8%;对照组113人,阳性检出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BCL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两年的心理干预后,对两组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为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CBCL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南京市区9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心理调查问卷,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 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心理异常发生率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母亲孕期精神紧张、孕期有过精神刺激、父母有神经精神疾患、父、母经常责骂孩子、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有关;搬家、入园等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母亲学历、家庭关系融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有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行为状况,加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保健工作,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笔者于2000年12月对我城区198名4~6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评定,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 对象和方法 本市城区4~6岁的儿童均为调查对象。采用美国Achenbacr儿童行为量表(4~6岁组),由家长按儿童最近6个月内的情况填表完成。2 资料处理 按4~6岁行为量表评分方法,把量表113个行为症状归纳为8个行为因子(行为症状综合征),男童有I社交退缩;11躯体诉说;m优郁;W不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以托幼机构为基地,运用气质理论对学龄前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早期干预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某幼儿园202名学龄前儿童,采用Carey"3~7岁的儿童气质问卷"和"幼儿行为量表"进行调查。以气质为线索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早发现和早期干预。【结果】研究组儿童干预前后除了躯体诉述因子外,其余的社会退缩、抑郁、睡眠问题、攻击、破坏等因子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则没有差异。【结论】运用气质分析的方法能够早期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并可以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儿童的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姚市450名4~7岁儿童心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k(CBCL4-16岁家长用)量表及儿童家庭问卷对4-7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结果:450名4-7岁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共有38人,异常率8.44%。各因子分高于正常范围者96人,占总人数的21.33%。因子异常率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男童因子分最高的前二位是:攻击行为(20%)及躯体诉说(14.54%)。女童因子分最高的前二位是:分裂样(31.7%)和社交退缩(17.01%)。城市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赖性重和任性娇气;郊区儿童的主要问题是依赖性重及生活能力差。结论: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对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越  王淑清  刘淑贤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829-1830
目的:了解儿科门诊就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1000名4~1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阳性者父母问卷中大于或等于13分的男占17·4%(122人),女占10·6%(74人)。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可忽视,医务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儿童及其家属有关心理行为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9.
无锡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涉及面广,受环境影响大,如不及早干预,会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育、人格的形成、学习效果、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生活等方面,危害性较大。了解我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行为状况,及早发现幼儿行为异常,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2003年4月,对区中心幼儿园22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一次行为调查和评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