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早期再通的关系。方法: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12h、24h分别取血测定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依溶栓前临床间接指标及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通组(27例)和未通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中GMP-140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纷呈不同浓度的动态变化,溶栓未通组,GMP-140升高;溶栓再通组,则GMP-140降低,两组溶栓后6h、12h、24h血浆GMP-140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AMI后血小板高度活化,血浆GMP-140与AMI的血栓形成、溶解及再通密切相关,其在溶栓后的迅速下降可望作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血浆GMP—140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外周血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放免法检测分析了32例CI患者外周血中GMP-140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CI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较对照组升高,病情重者,梗塞体积大者升高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可溶性α-颗粒膜蛋白具有重要的抗炎功能,经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GMP-140含量变化,发现血浆GMP-140含量同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关,同时提示检测血浆GMP-140含量可估计肝硬化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4例AMI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对其中6名患者溶栓前、溶栓6 h及溶栓12 h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的TAT[(13.10±6.70) μg/L]较正常对照组[(6.96±3.60) μg/L]显著升高(P<0.01).6例患者TAT在溶栓治疗前[(11.60±5.10) μg/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溶栓治疗6 h后,TAT[(15.10±7.60) μg/L]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溶栓治疗12 h后,TAT[(13.75±5.80) μg/L]下降接近治疗前水平,但仍高于正常人.结论 AMI患者的凝血酶活力增加,溶栓治疗后,导致TAT短时间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2例确诊的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或一般治疗,测定入院时即刻和胸痛发作后2,4,6,10,14,24小时及第2至第9天的血浆CRP,CK-MB浓度。结果:(1)AMI患者血浆CRP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2)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浆CRP水平,这种降低可能与溶栓治疗减轻了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硫酸镁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硫酸镁 (MS)在尿激酶 (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 +UK组 (MU组 ,5 0例 )和UK组 (46例 )。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  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 (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 (P <0 .0 1,P <0 .0 5 ) ;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 (SA)、心力衰竭 (HF)及梗死后心绞痛 (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 (P均 <0 .0 5 )。结论 硫酸镁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提高UK溶栓疗效 ,减少并发症 ,明显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少,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于1999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邹艳波 《现代护理》2008,14(4):454-455
临床实践证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溶栓治疗时间越早,冠脉血管再通率愈高,有利于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保护心室功能,消除疼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现综合近年文献,就AMI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包括溶栓前准备、溶栓过程中的准确配合、溶栓后全面周密的护理.认为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积极预防与处理并发症,对于保证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及用药监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主要急救措施 ,并在镇区级医院开展。我院从 1999年开展溶血栓疗法后 ,至 2 0 0 1年共收治心肌梗塞病人 30例 ,溶栓治疗 9例 (占 30 % ) ,取得满意的疗效。溶血栓疗法早期应用可以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缩小梗塞范围 ,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 ,降低死亡率。但溶栓药物应用不当可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 ,因此 ,AMI溶血栓疗法的病人 ,除了做好常规的一级护理外 ,还要做好AMI的特别护理和溶栓疗法的用药监护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配合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做好溶栓前、中、后的护理。结果30例行溶栓治疗后23例获得再灌注。结论争取溶栓的时机和护理的配合是心肌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抗血小板膜蛋白 (GMP 14 0 )单克隆抗体检测 60例血液病患者血浆GMP 14 0的含量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1996年 5月~ 1999年 3月 ,血液科住院治疗病人60例。男 2 6例 ,女 3 4例。平均年龄 3 3 .6(12~ 67)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AL) 2 0例 (初治 17例 ) ,强化治疗 3例 ;ALL 6例 ,M2 5例 ,M3 3例 ,M1、M4 、M5各 2例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15例 ;;贫血 2 5例 ,其中缺铁性贫血 (IDA ) 2 0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 5例。上述病例均经骨髓或病理检查确诊。对照组 2 0例 ,…  相似文献   

19.
20.
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未通者与未溶栓者血清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定量测定 93例 AMI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 ,以 >10 0 ng/ L作为阳性判定值。结果溶栓再通者 c Tn I峰值较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显著增高 (P<0 .0 5 ) ,且峰值增大 ,峰值时间提前 8小时 ,再通组 c Tn I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 (13 0± 3 8)小时 ,较未通者提前 60小时。结论溶栓后动态测定血清c Tn I浓度、峰值时间 ,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