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胰腺分裂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胰腺分裂及其临床意义,对2500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中检出的37例胰腺分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37例均经主、副乳头插管显示出腹胰管及背胰管,胆管显影14例,显影率37.8%。体会到胰腺分裂者ERCP时插胆管困难,并对胰腺分裂的ERCP诊断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胆囊通过 B 超、X 线造影和手术病检,综合分析胆囊形态与胆囊炎、胆石症的关系.资料与方法超声显象416例,男性106例,女性310例,平均年龄47岁.X 线造影胆囊显影者231例,男69例,女162例,平均年龄49岁,其中,超声显象、X 线造影和手术病理检查三种资料完整者为101例,男39例,女62例,平均年龄48岁.超声显象诊断胆囊炎、胆石症的标准为:(1)胆囊壁增厚在3mm 以上,壁毛糙厚薄不均;(2)胆囊增大或缩小;(3)胆囊中有光团和声影组成的图象.X 线造影诊断胆囊炎、胆石症的标准为:(1)胆囊显影浅淡,边缘模糊或呈锯齿状:(2)胆囊增大或缩小;(3)胆囊排空时间延长;(4)胆囊中有结石阴影.结果与分析超声显象与 X 线造影所显示胆囊形态可分为:茄形(包含椭圆形)、圆形、悬垂形(包含狭长形)、屈曲形(包含葫芦形),中隔形(包含皱折形)、自由帽形和双胆囊畸形7种.茄形为胆囊正常形态即常见形态,其余6种形态并称异形胆囊.胆囊炎、胆囊结石发生率在茄形与异形胆囊之间差异显著,P<0.01,见表1.通过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超声显象诊断正确  相似文献   

3.
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多达40%继续有症状,大多由胃肠道疾病所引起。大约有5%的患者有严重的反复性或连续性症状难于诊断。临床医师有许多不同的检查手段可选用。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能正确地确定胆管和胰腺的解剖情况,静脉胆管造影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常能诊断胆总管结石,但对胰腺无助。灰阶超声显象图技术要求较低,通常能区别“内科”和“外科”性黄疸,并可为胰腺疾患提供线索。确定那一些病人应该应用ERCP以求得很高的正确诊断对临床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胰腺炎通常呈胰腺弥漫性增大;当表现为胰腺炎性肿块时,灰阶超声及CT均难以与癌鉴别。过去曾认为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及THC(经肝胆道造影)中出现完全性胆道梗阻和“双管征”(总胆管及邻近胰管同时梗阻)是诊断胰腺癌的特征。但此征象也可见于胰腺炎。有作者认为若ERCP出现上述征象而同时有胰腺炎的征象,即不能诊断为胰腺癌。作者复习了19例胰腺局部肿块,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均证实为炎症。其中13例用目前影象学技术包括CT、超声、ERCP及THC均不易与癌鉴别。肿块内有钙化者诊断为胰腺炎无困难,故不包括在本组病例内。CT中胰腺增大和/或变形的范围在一段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内镜下治疗,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内镜对其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诊治的IPMN患者12例,总结并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下治疗等方面资料。结果 12例IPMN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发生部位为胰头或钩突部,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低密度影,其内可有壁结节,胰管扩张伴或不伴胆管扩张,2例侵及胰腺实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主要表现为胰管扩张,胰腺萎缩,胰头部圆形高信号影。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开口扩张,可见胶冻样粘液流出,胰管造影显示胰管全程扩张或胰头部囊状扩张,3例伴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9例行ERCP治疗,清除粘液栓并置入胰管支架,3例同时置入胆管支架。结论 IPM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囊性疾病,影像学检查有其独特的表现,ERCP对其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9例经手术证实为胰腺癌、21例经手术或长期追踪观察证实为非胰腺癌的病人,在术前同时进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动脉造影及灰阶超声显象检查的结果,并比较3种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见表1、2。作者指出超声显象、动脉造影及ERCP是诊断早期胰腺癌的较好方法,并认为3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大致相同,均为70~90%。但ERCP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有损伤性,技术操作复杂,且可能发生并发症,而超声显象无损伤性,敏感性高,故当怀疑胰腺癌时,首先推荐用超声显象检查,有损伤性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补充检查方法。作者还指出用这3种方法作为胰腺  相似文献   

7.
应用B型超声显象法可使胆管及胆囊蛔虫成象。本文报告一例B超诊断胆囊蛔虫症及超声跟踪结果。患者崔××,女,32岁,工人,病案号10089,因间断性上腹疼一周、加重三天入院,临床拟诊“胆道蛔虫症”。既往有呕吐蛔虫史。我们使用的仪器为Aloka-256型超声显象仪线阵实时扫描,三次超声检查结果如下: 1986年4月11日胆囊大小正常,壁厚0.5cm,胆囊内可见2条平行的强回声细带,中为无回声暗带,可见其蛔虫形态不断变化、扭曲。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报道,超声显象图诊断胆囊病的正确性为64~98.9%,而口服胆囊造影的正确性为72~98%。本文比较这二项检查的相对正确性。资料和方法:于1976年6月至1978年9月间共进行322例胆囊切除术,其中288例手术前有一种或几种诊断试验:29倒单做X线检查,显示有不透光结石;13例做静脉胆道造影和B型超声显象;120例做口服胆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癌肿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各种影象学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着重讨论证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的价值和其它影象学的特征。资料来源收集1988~1990年因癌肿侵犯胆管内、外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6岁,所有患者均有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化验上的改变。发现黄疸至住院平均为22.4±8.2天。全部病例均进行肝胆酶谱学(TB.ALT.ASTAKP、γ-GT)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经CT检查者47例,ERCP者27例,PTC者37例,腹腔动脉造影(SCA)者14例。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219名疑有十二指肠、胰腺或肝病的患者中进行了234次十二指肠窥镜检查及胰胆管造影。其中18次只观察胆道口壶腹未插管;17次试图插管多次但未成功;25次行选择性胆管造影;余174次行胰管造影,同时有或无胆道显影。所用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或甲基泛影酸350(Isopaque 350)。在紧接检查前、后、检查后6小时及次日抽血,并在检查后一周内隔日1次抽血,测定血清淀粉酶总活性以及唾液和胰的淀粉酶同功酶活性。 234次检查中,203次检查前血清胰淀粉酶同功酶活性正常。其中15次单做窥镜检查,16次看到壶腹但  相似文献   

11.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瘤(IPMT)特点是导管上皮腺瘤样增生,可累及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包括从增生、不典型增生到浸润性癌等不同程度的病变。IPMT术前诊断应尽可能准确,因为可能有必要做胰腺大部分甚至全部切除。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内镜、内镜逆行胰管造影等检查方法联合应用的阳性诊断率为90%,其中恶性病变诊断率为75%。乳头增生伴黏液分泌对诊断IPMT具有高度特异性,但仅见于30%左右的患者。术前经内镜取材行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和(或)活检术、及内镜逆行胰管造影诊断IPMT并判断病变恶性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病史、体检和口服、静脉胆道造影,诊断准确率较低,近年来由于高性能、高分辨力的实时超声显像仪应用于临床,把胆系疾病的诊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B型超声显像已成为临床检查胆道疾患的首选方法。胆囊疾病的超声诊断一、原发性胆囊癌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很困难,其早期缺乏明显的症状与体征,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如口服胆囊造影和静脉胆道造影仅表现为胆囊不显影,十二指肠引流液查找癌细胞阳性率很低或阳性也不能判断是胆囊癌。Pettersson认为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诊断率仅为22%,且多属晚期。胆囊癌的声像图表现:大多数学者认为:胆囊内充满弥漫性弱回声;胆囊壁上有团块状实质性弱  相似文献   

13.
资料1982年4月~1983年7月,我科收治的各种肝、胆、胰疾病患者,常规作超声显象检查,进行前瞻性观察,共计404例,其中包括278例手术病理诊断,其余曾作胆道造影,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术或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特殊检查及临床治疗观察得到最后诊断,与超声显象检查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其对各种常见肝、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胃、肠、胰和肝的消化酶及胃酸分泌减少,胃肠粘膜萎缩及血供不足,导致吸收功能减退。肠道动力减退可产生各种症状。药物反应也增多,老人用药剂量宜小,并需严密观察。近年来,胃肠病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有很大进展,如纤维胃镜、纤维肠镜可诊断老人胃肠道病变;超声显象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可用以诊断肝、胆、胰疾病,前者对胆石、胆管扩张具高度正确性;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诊断胆管梗阻的价值很高,但只在常规检查及非侵入性方法不能确定诊断时采用。在超声显象及X线监护下作胰腺穿刺活检诊断胰腺癌,经纤维内窥镜作息肉摘除,老年人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陆星华 《胃肠病学》2004,9(3):169-170
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胆胰管疾病已有30多年的历史,造影成功率可达85%~95%.已成为诊断胆胰管结石、胆管良恶性狭窄和畸形、胆囊和胆囊管病变等胆胰管疾病和鉴别诊断疑难性腹痛的重要手段之一。ERCP对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和胰管异常的鉴别诊断尤为有利,检查中收集的胆汁和胰液还可作细菌培养和细胞学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为无创伤性检查,诊断较为准确,有可能取代诊断性ERCP,但并不能取代ERCP在治疗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对“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的成因提出一项假设,认为系胆石经常自乳头排出,造成乳头慢性损伤继发炎症,最终形成狭窄所引起,而与胰管和胆管壶腹端之间的一薄层组织(壶腹间隔)逐渐增厚,造成胆汁和胰液引流障碍很有关系。为检验以上假设,作者设计了经十二指肠括约肌成形和间隔切除术作为治疗方法,自1972年至1982年共行92例。根据下列指标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选择手术对象:1.肝胆或胰腺疾病的症状或化验发现。2.积极内科治疗无效。3.造影发现壶腹异常或胆管或胰管扩张。有12例内窥镜检查时导管不能插入胰管,故认为有壶腹扭曲。大多数病例曾应用止痛药多年,40例且已成瘾。手术操作:探查所有可能引起腹痛的病变,如肠粘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胰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虽然在诊断技术上已有很大的发展,如 B 型超声检查、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计算机体层扫描、同位素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及外分泌功能试验等。这些诊断技术各有优缺点,有的需特殊设备,费用昂贵,有的属于创伤性检查;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胰腺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重碳酸盐和胰液则主要由胰管上皮细胞所分泌。当胰腺实质受损而引起分泌功能减弱,或因腺体内的病变压迫胰管而致胰液引流到肠道的通道受阻,均可造成各种胰酶、重碳酸盐或胰液量的异常改变。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就是基于这种病理生理的机理,通过不同的刺激方式刺激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进行选择性胆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插管失败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显影不理想或体内有金属异物的26例黄疸患者,应用线阵探头的超声内镜和22G穿刺针经十二指肠进行胆管穿刺造影:结果:26例胆管均显影,无一例发生并发症:19例患者造影发现异常,其中5例结石患者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证实,11例胆总管癌性狭窄患者经外科手术证实,还有3例造影剂排泄缓慢。结论: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失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能采用时,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造影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胆管造影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副乳头为胚胎时期副胰管进入十二指肠的开口,成年后发生退化,但部分人群的十二指肠副乳头退化不明显,表现为解剖变异。超声内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十二指肠副乳头通常只需随访,对于并发肿瘤的患者,则可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在主胰管中断或狭窄变形导致插管困难的患者中,十二指肠副乳头可用于插管造影进行胰腺分裂症、胰腺炎、胰腺结石等疾病的诊断。此外,通过十二指肠副乳头括约肌切开后进行插管、球囊扩张、副胰管支架置入等方法,可以缓解胰腺分裂症及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十二指肠副乳头进行插管取石,对胰腺结石患者也有较好疗效。该文对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断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造影方法已进一步发展,如内窥镜逆行胰胆造影术、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血管造影、超声显象、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等,但鲜有能早期确诊胰腺癌而治愈的病例。近来对疑及胰腺肿瘤者,在超声显象引导下行穿刺活检,以提高对胰腺肿瘤细胞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与内窥镜活检同。有凝血功能障碍者禁做穿刺。患者于穿刺时必须固定体位。术后应卧床并至少观察12小时。超声显象引导行细针穿刺有两种操作方法。徒手穿刺取位时,在穿刺处用超声波作两个平面标记,而其深度则在屏幕上测出,该法适于肿瘤较大者。作者用另一种方法,即借助于中间有洞的或其旁备有推进针的探头作穿刺,对直径小于4cm的肿瘤几均可命中,因穿刺通道与波向平行,故需用非同质性材料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