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87年以来使用Harrington棒、Luque棒、Dick钉及Dick钉加后路植骨四种方法治疗非稳定性胸腰段脊柱骨折96例.随访2~7年,四个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治疗效果类似,在矫正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方面术后短期内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但术后2年,三组单纯内固定对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度均有显著丢失,仅Dick钉加后路植骨组有效控制了后凸矫正度的丢失(P<0.001).作者认为,坚强的后路内固定加充分植骨可达到生物性固定,这对稳定脊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贺西京  闫伟强 《中国骨伤》2005,18(6):326-328
目的:评价经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1例(男16例,女35例;年龄8~17岁,平均13.2岁)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中行前路松解、植骨,阻滞椎间盘平均2.4个。联合后路椎弓根钉(钩)-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57%,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50%;Cobb角>90°者额状平面平均矫正率为71%,矢状面后凸平均矫正率为74%。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1.6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及其他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脊柱前路松解安全、有效,联合后路相适应内固定系统矫形、植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Dick钉及Luque棒提拉复位“H”状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庞施义,王庆荣,赵楷生,朱冬承,王培刚我院自1991年5月以来,采用椎板切除减压,Dick钉,Luque棒提拉复位固定加后路“H”状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7例,经5~36个月随访,效果良好。本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青少年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11-0621例青少年半椎体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为40.3°,术后平均为15.4°,末次随访平均为16.3°,矫正率为61.7%;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3.3°,术后平均为11.8°,末次随访平均为12.6°,矫正率为64.5%;局部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6.2°,术后平均为14.7°,末次随访平均为15.3°,矫正率为59.3%。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一例出现椎弓根切割,无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断裂,近期随访丢失率低。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去除病因,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是治疗青少年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行性。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n=20)采用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B组(n=50)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后凸畸形角度及矫正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管矢状径进行测量,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和Denis疼痛分级方法进行神经功能改变的评价。结果后凸畸形术后矫正度数较术前两组均很明显。随访中,A组矫正度数的丢失明显小于B组(P=0.0001)。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增加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随访中,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P<0.001),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有丢失(P<0.05)。采用Denis疼痛分级,两组术后均有很好的改善。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变化,A组患者平均提高优于B组。结论脊柱后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外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1月挑选的13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儿童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术,男8例,女5例;平均10.4岁(5~13岁)。Cobb’s角平均为42.7^o(28^o~48^o)。术后支具固定8个月。[结果]术后X线片随访1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矢状面Cobb's角由平均42.7^o矫正至平均9.3^o,畸形矫正率达到78.2%。随访过程中矫正的Cobb’s角平均增大1.6^o,无椎弓根切割,无神经损伤,没有发生植骨不愈合的病例,没有患者出现侧凸畸形。[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创伤小,短期效果可靠,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青少年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11-0621例青少年半椎体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为40.3°,术后平均为15.4°,末次随访平均为16.3°,矫正率为61.7%;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3.3°,术后平均为11.8°,末次随访平均为12.6°,矫正率为64.5%;局部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6.2°,术后平均为14.7°,末次随访平均为15.3°,矫正率为59.3%。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去除病因,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是治疗青少年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植骨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分析 2000 ~2004年经后路植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 24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病例并随访, 24例中全部病例均使用中华长城钉棒系统, 取自体骨或加用异体骨植骨。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平均侧凸矫正率为 81. 2%, 疼痛缓解率 98. 6%, 未出现假关节。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 矫正度数无丢失。结论: 后路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一种安全显效的方法, 术中椎弓根钉的准确安放, 充分的植骨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多方位植骨及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经伤椎多方位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0例(A组),单纯后外侧植骨20例及5例未行植骨(B组)。结果两组在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恢复,手术前、后Cobb角的矫正复位丢失,螺钉松动率,断钉率等指标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多方位植骨及后路G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后柱的稳定性,可有效地恢复及维持椎体高度,提高骨折椎体密度,防止内固定松动失败及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Dick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及脊髓损伤效果。方法:单元复位加Dick固定65例,Dick固定后植骨19例,相邻两个椎体骨折采用长跨度Dick钉固定。术后卧床休息4-8周。结果:经9-40个月随访,疗效满意,各种并发症16.7%。结论:Dick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仍为目前较为理想之后路器械,只要适应证适当,操作熟练,并发症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 Dick 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及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单纯复位加 Dick 固定65 例, Dick 固定后植骨19 例,相邻两个椎体骨折采用长跨度 Dick 钉固定。术后卧床休息4 - 8 周。结果:经9 ~40 个月随访,疗效满意,各种并发症167 % 。结论: Dick 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仍为目前较为理想之后路器械,只要适应证适当,操作熟练,并发症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14例均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后路内固定加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脊髓减压术。结果:随访6个月~4.5年,结核全部治愈,植骨均融合,纠正后凸角度平均25.2°,丢失角度平均2.8°。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稳定脊柱,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后路器械矫正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6 2例患者采用后路器械矫正脊柱侧凸 ,其中采用三维器械矫正 17例 ,术前额状面Cobb角 4 0°~ 10 5°,平均 6 4 8° ;一维或二维器械矫正4 5例 ,术前额状面Cobb角 4 5°~ 110° ,平均 70 1°。 2 8例严重脊椎侧凸患者加用全脊柱截骨。结果 三维器械矫正组术后Cobb角矫正至 5°~ 4 6° ,平均 36 4°,平均矫正率 5 6 2 % ;一维或二维器械矫正组术后Cobb角矫正至 10°~ 6 0° ,平均 35 3°,平均矫正率 5 0 3% ,与三维矫正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χ2=0 0 36 ,P >0 0 5 )。本组只有 1例出现可逆性神经根擦伤 ,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三维矫正组术后矫正角度丢失较少 ,而一维或二维矫正组角度丢失较多。结论 三维脊柱矫正器械矫正脊柱侧凸效果良好 ,术后矫正角度丢失较少 ;传统的哈氏棒及L棒技术因其价廉仍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但需注意角度丢失的问题。严重脊柱侧凸的矫正需行脊柱截骨术 ,诱发电位的监测对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放置钛网对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行选择性前路单棒矫形加植骨融合术后矢状面重建的影响.方法 40例Lenke 5型AIS患者,根据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选择性前路单棒矫形术.术中椎间融合植骨时,A组患者放置钛网,B组则单纯以剪碎的自体肋骨和髂骨骨粒植骨.A组女19例,男1例;年龄12~18岁.B组女17例,男3例;年龄13~20岁.两组患者获得1.5年以上的随访.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矫形与矢状面重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在术后和随访中,两组患者主弯的矫正率大于70%,继发弯也获得较满意的自发性纠正.无内固定相关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和随访中也获得较满意的矢状面重建.其中,术后和随访中胸椎后凸增加,胸腰交界性后凸轻微变化,腰椎前凸无明显丢失,内固定近端后凸成角轻度增大,内固定区成角前凸轻度减小,这些指标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SVA和L1到C7PL线的距离平明显小于其术前和术后的测量值,而这些指标在B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选择性前路单棒矫形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Lenke 5型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与自体植骨相比,钛网植骨可较好地改善矢状面的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441-1444
[目的]比较后路内固定联合伤椎球囊扩张植骨与单纯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技术预防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的远期疗效。[方法]从2009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67例,采取单纯内固定方法治疗35例(单纯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联合球囊扩张植骨治疗32例(联合组),对比分析67例患者不同时期椎体高度纠正率及脊柱后凸角随时间变化情况,评价单纯后路内固定与内固定联合球囊扩张植骨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矫正度丢失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6年,1例出现内固定断裂,2例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出现继发性后凸畸形,此4例均为单纯后路内固定组患者,67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矫正度丢失,但植骨内固定组较单纯内固定组矫正度丢失率低。[结论]胸腰段骨折术后出现矫正度丢失是胸腰段骨折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后路内固定联合伤椎球囊扩张植骨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矫正度的丢失,消除伤椎的"蛋壳"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寻求更好的矫正器材,作者选用C-D棒治疗脊柱侧凸症。方法:自1994年始选用C-D棒治疗脊柱侧凸21例,术前Cobb角平均522°,术后矫正率731%,畸形严重者先行头盆环牵引,双凸畸形可一次矫正,术中用异体骨+自体肋骨植骨。作者还探讨了脊柱侧凸椎体旋转的置钉技术。结果:经1~4年随访,效果良好,无脱钩及断棒,无脊髓神经损伤,19例患者角度丢失<5°,2例患儿角度丢失达30°,需再手术治疗。结论:C-D棒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可预先折弯以适合脊柱生理弧度,脆性小,不易折断,并具有三维矫正功能,其效果优于其它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17.
CD-Horizon器械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特发牲脊柱侧凸治疗方法,总结应用CD-Horizon(CD-H)钉-棒系统与钉-钩-棒系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1月,采用CD-H器械治疗8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钉-棒系统51例(A组),钉-钩-棒系统34例(B组),比较术前、术后与随访2年冠状面与矢状面的角度及旋转度。[结果]85例患者平均随访3年半,术后及随访2年时冠状面及矢状面矫正率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2年2组冠状面矫正度的丢失有明显的差异。2组患者旋转矫正Ⅰ~Ⅱ度。术前、术后及术后2年,2组Cobb s角自身得分显示术后明显低于术前(P<0.05),与术后2年随访得分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CD-Horizon器械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比较有效的方法,钉-棒系统较钉-钩-棒系统相比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Dick钉固定椎体截骨术治疗脊柱后突靳安民邵振海舒小秋余斌朱立新椎体截骨后内固定方法很多,一般认为脊柱接骨板固定点少,不能随意调整弧度;单纯用钢丝作固定不牢靠;Luque棒作内固定,虽可依据矫正后脊柱弧度加以调整,但易出现钢丝断裂,经椎板下钢丝易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2007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治疗进行回顾,总共随访到96例病例。28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68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结合单侧伤椎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其中38例植骨材料为人工骨,30例为自体髂骨植骨。按照美国脊柱创伤研究组提出的胸腰椎损伤严重性评分标准(thoraco lumbar injury severityscore,TLISS)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评分,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胸腰段后凸Cobb′s角,前后椎体高度比,应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8个月(12~20个月),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比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组高度丢失多,术后Cobb′s角的矫正能力差,应用人工骨与自体骨植骨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加伤椎固定重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可有效的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