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科门诊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精神科门诊首诊误诊的原因。方法:按照CCMD-2-R诊断标准,对比门诊诊断与住院诊断的差别,栓出误诊病例65例。结果:病程不足3个月和大于3年者较易误诊。误诊为神经症者40%以上,精神分裂症者接近40%,精感性精神障碍20%。结论:精神科门诊首诊误诊的原因可能与病史提供不全面,病程较短,早期症状不曲型及诊断标准变迁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误诊1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7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误诊分析得出误诊原因为:(1)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无意识障碍表现;(2)精神科医生询问病史不详,过多重视精神症状,体检不认真;(3)患家属提供病史不详,忽略了提供躯体疾病史等。建议精神科医生要加强内科基础知识和检查技能的学习,全面地综合分析病情,就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发作性意识障碍是痫性发作的常见重要症状,是诊断癫痫的重要病史证据之一,但不是必备条件。若病史了解不详细及相关检查不全面,临床有时会将其它疾病所致的发作性意识障碍误诊为癫痫,可造成患者接受错误治疗,有时甚至危及生命。现报道3例误诊病例。  相似文献   

4.
精神疾病误诊160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最常见的误诊因素对诊疗的影响,以利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 分为误诊组和确诊组,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造成误诊的可能因素,并通过统计筛查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结果 两组在行为障碍、妄想、精神检查详细度、各级医师地症状认为一致性、诊断一致性、诊断标准符合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精神疾病的主要误诊因素是病史采集不详细、精神检查粗浅、对症状认识的不一致以及对诊断标准把握上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5.
精神疾病误诊160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最常见的误诊因素对诊疗的影响,以利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分为误诊组和确诊组,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造成误诊的可能工通过统计筛查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结果:两组在行为障碍,妄想、精神检查详细度,各组医师对症状认识一致性,诊断一致性、诊断标准符合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精神疾病的主要误诊因素是病史采集不详细、精神检查粗浅,对症对认识的不一致以及对诊断标准把握上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应激障碍10年~15年后随访、再诊断及其转归。方法随即抽取1990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5年间我院的门诊病历,逐一筛选符合"CCMD-2-R[1]"诊断标准的应激障碍(剔除癔病)病例。用自行设计的资料收集表(16项50多个因子)收集有关住院资料及间隔10年~15年的随访资料,用"CCMD-3[2]"再诊断,比较更正诊断和维持原诊断的临床特点及其差异性,用相关分析找出更正诊断和维持原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应激障碍的就诊率女性是男性的2.3倍,以低文化的农民患病率高,更正诊断率达48.1%,维持原诊断与更正诊断在心因的强度,精神症状、药物选择、发病次数、就诊次数、治疗形式、病程和痊愈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0.001)。导致更正诊断的相关因素有:病程、发病次数、就诊次数、治疗方式、阳性家族史和慢性一般性心因。维持原诊断的相关因素有:发病时间、苯二氮类和抗抑郁类药物的应用、病程和痊愈时间。结论应激障碍易发于农村文化程度低的女性,10年后更正诊断率较高,系多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脑部症状为首发的某些内科病的诊断,误诊原因。方法收集并分析61例以脑部症状首发的误诊病例临床资料。结果9种疾病分别被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4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各5例,颈椎病4例,周期性麻痹、精神病各2例,癔病、慢性肾炎各1例。结论以脑部症状首发的某些内科病的正确诊断,应提高认识,详细采集病史,及时选做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8.
脑干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脑干梗死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其诊断特点与误诊因素。方法:选择有MRI资料的62例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特点及误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绝大多数有中风危险因素,半数以上进展性发病,病情变化快。②半数以上卒中前有前驱症状。③卒中时体征多样化,仅少数出现交叉体征。④有典型脑干症状体征,但MRI未发现脑干病灶者也不能排除脑干梗死。结论:动脉硬化为本病主要原因,重视起病过程,仔细及时临床检查,减少误诊,尽早确诊,及时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病例共3次住精神病院,诊断均为“恶劣心境”及“抑郁症”,经详细收集病史及深入精神检查,更改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类病例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但由于医生对该病的临床特点缺乏认识,因此经常误诊为其他精神疾病。本病例的诊断过程颇有代表性,特做报道,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神经梅毒临床误诊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2月曾经在院外误诊的12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12例患者中2例脑膜血管梅毒者被误诊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2例脑膜梅毒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和动脉瘤,2例脊髓痨被误诊为多发性神经炎,6例全身麻痹性痴呆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急性病毒性脑炎、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病合并痴呆。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问诊忽略了患者的冶游史以及患者和家属有意隐瞒病史;体格检查不全面和定位诊断错误;全身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病因诊断时考虑不充分(误诊的最主要原因)。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临床医师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对可疑病例应注重询问相关病史,认真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及特异性的血清学、脑脊液检查,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本回顾了1996年1月-1999年12月住我院病人误诊情况,结果发现,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误诊率较高,占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误诊总数的65.6%,分析易误诊的几种情况,主要与症状的相似性,初诊不典型,病史不详,辅助检查欠缺等因素有关。提示,临床工作应全面综合地分析病史,严格把握诊断标准,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SCI)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住院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8例,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PSCI组和非PSC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SCI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PSCI的总发病率为53.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脑梗死病史、发病部位是PSCI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PSCI常见,高龄、脑梗死病史、发病部位是PSCI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误诊率的精神疾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导致临床症状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呈反复发作趋势,故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问题越来越引起精神科医生的重视。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在门诊的误诊情况,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指导临床医师加强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尽量避免或减少其误诊和漏诊。方法:纳入专家门诊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了解其在门诊的就诊及误诊和漏诊情况,通过比较误诊组(包含漏诊者)和确诊组的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导致误诊和漏诊的可能原因。结果:双相情感障碍在专家门诊就诊患者中占31.5%。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共有177例,其中误诊组136例(76.8%),确诊组41例(23.2%),误诊为抑郁症者最多(70.6%)。误诊组患者首次发作更多的表现为抑郁发作(χ~2=5.206,p=0.023),并且病程中抑郁发作次数更多(Z=-2.268,p=0.023);误诊组起病至首次治疗的时间较短(Z=-2.612,p=0.009)、而起病至确诊时间更长(Z=-3.685,p0.001),总病程更长(Z=-3.274,p=0.001),并且住院治疗的患者更多(χ~2=4.539,p=0.033),住院次数也更多(Z=-2.164,p=0.031);误诊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更多(χ~2=11.74,p=0.001),尤其抑郁发作时(χ~2=7.63,p=0.006),共病的发生率更高(χ~2=5.23,p=0.022);误诊组HCL-32评分更低(t=-2.564,p=0.011)。误诊组诊断为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较确诊组多(11.0%v.4.9%),并且误诊组最近发作情况表现为抑郁发作的患者较多(78.7%v.65.9%)。结论:门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误诊组患者首次发作更多的表现为抑郁发作,病程中抑郁发作次数更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更多,共病的发生率更高,并且患者对自身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情况明显认识不足,导致早期难以明确诊断,确诊所需时间更长,住院比率更高,住院次数更多。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避免或减少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血管危险因素对老年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血管危险因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障碍进展的影响。方法:AD患者311例,分为2组(有或无血管危险因素组),随访3年,采用询问病史、实验室检查、成套神经心理检测等收集人文情况、血管危险因素及认知功能变化等资料,完成随访243例。运用t检验、X^2检验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血管危险因素与AD认知功能障碍进展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同无血管危险因素者相比,AD患者中有血管危险因素者随访3年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更快(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前吸烟和每日饮酒是AD认知功能障碍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危险因素加剧了AD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提示血管危险因素参与了AD发病的过程,积极防治血管危险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A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早期均被误诊的CIDP患者的临床,脑脊液,电生理及肌活检的资料。结果 本组早期误诊占同期住院患者的76.92%,平均误诊时间10个月,误诊为脊髓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各5例,颈椎病3例和肌病2例;其误诊原因有起病隐袭,症状不典型,查体不全面及缺乏特殊检查等。结论 CIDP早期诊断较难,对可疑CIDP的病例应及时作有关检查,全面分析,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16.
似肿瘤的脑梗塞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塞误诊为脑肿瘤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4例误诊为脑肿瘤的脑梗塞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一些有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结果:不典型脑梗塞的发病缓慢、病程长,影像学上CT密度、MR信号不均,有不规则增强,有明显占位等特征极似脑肿瘤的表现。结论:对难与肿瘤鉴别的脑梗塞,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综合分析,必要时行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016年长海医院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n=349),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病史、吞咽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对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帕金森DBS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共34...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3a脑梗死病例,依据病史、检验和影像学资料以了解致病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07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60岁)为观察组,125例同期老年脑梗死患者(60岁)为对照组,经χ2检验,2组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格障碍住院患者发生误诊的原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3例住院人格障碍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住院患者中曾误诊为精神分裂症17例、情感障碍11例、神经症9例;青年、男性、未婚、症状复杂者较易发生误诊,存在多重误诊现象。结论人格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为其他精神疾病,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随着氯氮平广泛使用于临床,它对EEG的影响,也已逐步引起精神科临床的关注,本文将我们所观察的12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氯氮平前后的EEG对比变化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选自能配合EEG检查的既往无头颅外伤、高热、中毒、癫痫及昏迷病史,未做过ECT治疗的12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CCMD-Ⅱ,精神分裂症诊断位准。入院时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