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富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4,(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由于肾脏损害及蛋白尿尚不明显,诊断往往困难。尤其一些非典型以及特殊临床表现的病例,特别在非疫区或散发病例,更易误诊为其它疾病。笔者体会,只要抓住本病与其它类似疾病的鉴别要点,是可以早期确诊。本病临床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三感):(一)三感常呈多发,周围有类似病人;出血热则呈高度的散发性,一户很少有2人以上甚至一个自然村也很少同时有多例病人出现。(二)出血热体温多呈骤升,24小时之内即可达高峰,热势稽留,并具短程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近年来由于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开展,明显地提高了诊断率。特别是早期病人的诊断确立,有利于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寄生在黑线姬鼠(Apodenus agrarius)的一种螨类(Laelaps jettm-ari Vithum)为媒介昆虫而传播的流行性热病,起病急剧,高热、出血、高度蛋白尿、心力衰竭和重度肾实质损害,病死率为5~15%或以上。从1938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发生在中国东北与苏联接壤的河川潮湿地带,苏联的西伯利亚亦有发现,在朝鲜战争时,南朝鲜的美军两年内(1951~1953)有1000名以上的士兵发生本病。本病在1942年由旧日本陆军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流行广泛、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国内对该病的诊断多采用免疫荧光法,但由于其设备昂贵,绝大部分县、区级基层实验室不能开展此项工作,给疫区的确定及临床诊断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我们试将ELISA用于EHF的临床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工作,同时与IFAT进行了对比,获得比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早期诊断、治疗和休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入院治疗的335例思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7.
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减轻病情、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我们对1993年至199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EHF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及实验检测,并与早期疑似EHF后经临床与实验检查排除EHF的162例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着重探讨EHF早期实验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本组病例为1993年7月至199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EHF患者,以发热、头痛、腰酸等症状就诊,随后做血、尿常规检验,并在24h内作EHF特异抗体(SIgG)及血清尿素氮检测;经日后重复检测及结合临床特点,确诊为EHF有112例,其中男67例,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野鼠型及家鼠型在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为此我们对14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同时进行血清及临床分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5例患者来自本县。男95例,女50例,年龄14岁~63岁,平均年龄40.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特异性血清学确诊。 1.2 实验方法 (1)血凝素抗原:A-血凝素抗原(野鼠型) 相似文献
9.
谢均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1999,(2):44-44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以下简称EHF)是一种疫源性疾病,为病性出血热的一种,属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为其特征。有关超声诊断本病的报道较少见。现将本院经临床证实的EHF23例的B超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EHF流行病学特点,该文对淄博市近6年来的E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进行了分析,在272份送检血清标本中,EHF阳性患者87人,阳性率为31.99%;其中20~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阳性率为32.89%;其次为<20岁组,阳性率为32.3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12.
裘学昭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5,(4)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以来,近几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突破,为本病在病原学、血清学及防治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病原学、血清学研究上更为显著。就这方面简要介绍如下。一、病原学研究:动物方面:首先由李镐汪等采用EHF病人恢复期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查疫区黑线姬鼠脏器组织冰冻切片标本,发现肺、肾组织细胞浆中呈现荧光颗粒,将此阳性组织感染非疫区黑线姬鼠,反复传代,获得了能稳定传代并能增殖的毒株,经特异性检查确认分离到KHF病毒。我国于 相似文献
13.
《预防医学论坛》1995,(2)
2887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实验研究/毕鹏(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一1994 .5(5)一358一360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野鼠型毒株一陈株感染实验动物.以眼结合膜组的感染率最高.经皮肤真皮破损感染组次之,经皮肤表皮破损感染组更次之。提示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不同皮肤粘膜部位传播途径的预防重点顺序。2888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乙。株引起的细胞融合及其形态特点/叶克龙(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二/,/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中华预防医学会一1994.13(3).一129~131 实验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汪HF)病毒z:…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实验诊断,目前普遍应用免疫荧光法。广大基层防疫部门和医疗单位,由于没有荧光显微镜,难于开展出血热实验工作,直接影响临床特异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和免疫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作一介绍。一、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免疫学的进展,人们业已证实流行性出血热病程早期即有特异性抗体出现,并迅速形成免疫复合物,表现为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和组织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管间质细胞内及沿肾小球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经荧光检测证实由IgM、IgG和C_3等成分所组成,具有免疫特异性,在皮肤血管壁上亦有类似的发现。另一些研究又表明特异性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释放多种因子,导致一系列病理损害。免疫复合物又可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并广泛地沉积在全身小血管细胞内膜和肾小管基底膜上导致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因而表现出类似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的损害。新近的研究还表明可能有Ⅰ型变态反应伴随。主要的证据有: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对1991—1993年非流行季节107例疑似出血热患者双份血清,做特异性EHF抗体检测,血清抗体GMT分别为60.93、414.83,抗体呈4倍以上增加的49例45.79%。并对部分EHF患者抗体阳性血清作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当地野鼠型为74.5%,家鼠型为17.62%,仍以野鼠型感染为主。调查表明在非流行季节要加强EHF诊断核实,并适时开展血清学分型调 相似文献
18.
孔祥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9,(12)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早期,特异性诊断,对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治愈率极为重要。近年来,对EHF的快速,特异性诊断方法愈来愈多,迄今运用较多的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HF血清抗体,此法尽管简便敏感,但需用荧光显微镜,因而难以在基层实验室广泛应用。自1986年以来,我们应用快速酶免疫染色法(IET)对临床疑似EHF的患者作血清特异性抗体及滴度检测,为临床诊断治疗EHF提供了特异性的诊断依据,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材料和方法一、采样:采静脉血1.5ml,离心取上清0.1ml,加入盛有1.9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即为1:20稀释。或取耳垂血20ul,吹入盛有0.18mlPBS的小试管中,此时血清稀释度为1:20,待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