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温血间断灌注组(n=18)和冷血间断灌注组(n=18),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采集动脉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二尖瓣置换患者在主动脉开放时从冠状静脉窦抽取静脉血,检测乳酸浓度.部分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30分钟分别取右心房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两组各时间点血清cTnI浓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温血间断灌注组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P<0.05),两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近似.结论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改良式温血停搏液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改良式温血停搏液(WBC)持续灌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随机将103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术中采用WBC、对照组(60例)应用冷晶体停搏液(CCC)行心肌保护,结果观察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缺血时间延长差别更加明显: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无死亡,对照组围术期死亡2例,均为低心排。术后观察组多巴胺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补钾量明显减少,认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WBC持续灌注较CCC间断灌注具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温血停搏液连续灌注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离休鼠心模型,比较并评定了冷晶体停搏液和温血停搏液对心肌保护的效果。结果表明:温血停搏液连续灌注有明显加强心肌保护的作用,对高体鼠心准注能减少心肌细胞CK和CK—MB的漏出,加强心肌细胞内ATP含量的储存,增加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比表面,降低线粒体的平均分数,其效果明显优于冷晶体停搏液。 相似文献
4.
5.
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讨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机理。方法 15 条犬随机分成三组,在体外循环下分别灌注三种不同的心停搏液,对三种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温血心停搏液灌注液(C组) 的CK- MB、LDH、MDA 及钙离子含量在心脏再灌注30min 时均明显低于冷晶体(A 组) 及冷血心停搏液灌注组(B组)( P< 0-05);而ATP 含量则明显高于A、B 两组( P<0-05)。心肌超微结构检查也显示C组心肌无明显缺血损伤。结论 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心停搏液持续灌注心肌保护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康斯特停搏液和冷含血停搏液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4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均接受体外循环支持下心脏瓣膜直视手术,所有患者均无风湿活动及凝血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术中给予康斯特停搏液,对照组给予冷含血停搏液。记录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 h、12 h及24 h检测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清肌钙蛋白I的含量。结果术中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和监护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54.17%vs.79.17%),术后24 h多巴胺用量减少[(6.6±2.3)μg/(kg·min)vs.(5.2±2.1)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4h[(49.7±11.8)IU/L vs.(24.5±2.0)IU/L]、12 h[(83.9±18.3)IU/L vs.(31.1±2.6)IU/L]、24 h[(62.4±12.5)IU/L vs.(32.4±3.3)IU/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4 h[(1.20±0.13)μg/L vs.(0.21±0.04)μg/L]、12 h[(2.35±0.64)μg/L vs.(1.22±0.59)μg/L]、24 h[(1.75±0.24)μg/L vs.(0.76±0.41)μg/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康斯特停搏液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中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8.
HTK液与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HTK液和含血停搏液在复杂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40例重症复杂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HTK液组(16例)手术中采用HTK液保护心肌;对照组(24例)术中采用常规1:4含血停搏液保护心肌。测定术前、主动脉开放后8h、24h、48h血中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机械通气支持时间、ICU监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HTK组和对照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分别为87.5%、64.6%(P〈0.05)。主动脉开放后8h、24h对照组cTnI和CK-MB均明显高于HTK组(P〈0.05)。两组其余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HTK心脏停搏液对复杂重症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略优于1:4含血停搏液。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两种心肌保护液在婴幼儿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36例体质量小于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n=18)组采用晶体:血液=1∶1冷血停跳液作为心肌保护液,B组(n=18)采用晶体:血液=1:4温血停跳液作为心肌保护液,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升主动脉阻闭后5 min(T2)、开放后5 min(T3)、停机后5 min(T4)、术后1 h(T5)、术后24 h(T6)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检测;于T1、T5、T6、术后48 h(T7)采集两组患者动脉血行心肌酶谱及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记录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带机时间、转出ICU时间及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年龄、体质量、预充液组成、心肌保护液用量、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心肌保护液灌注次数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儿心肌保护液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A组[(14.9±0.8) mmHg vs.(8.0±0.5) mmHg,P<0.01);B组患儿心肌保护液的灌注压力明显低于A组〔(51±5) mmHg vs.(107±8) mmHg,P<0.01〕;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略高于A组(94% vs. 89%),B组自动复跳时间明显短于A组〔(0.86±0.15) s vs.(8.63±0.95) s,P<0.01〕;体外循环期间,B组患儿尿量多于A组〔(43±6) ml vs.(29±11) ml,P<0.05〕;两组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浆含量、TNF-α血浆含量无显著差异。炎性因子IL-8血浆含量在T2、T3、T4、T5、T6时,B组浓度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温血心肌保护液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婴幼儿术中心肌保护效果,但是临床转归未达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氧合温血持续灌注与冷氧合血间歇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临床资料相近似的心脏瓣膜病患者20例,根据术中使用心脏停搏液不同,随机分为二组:①冷氧合血间歇灌注组;②持续温血停搏液组。观察了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改变;同时亦进行了临床资料观察。结果表明:持续灌注温血停搏技术可以充分保证心肌在常温停跳时的氧供,保存和增加心肌能量的储备,避免了心肌缺血缺氧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St.Thomas停搏液(STH液)、氧合血停搏液和组氨酸一色氨酸一酮戊二酸停搏液f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HTK液)对未成熟猪围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期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21只年龄为(15~20)天、体重为(4.5~8.0)kg的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STH液组、氧合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每组7只。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aorticcross—clamping,ACC)后10min(T2)、升主动脉开放(cross—clampingremission,CCR)后5min(T3)、CPB后5min(T4)、CPB后60min(T5)、CPB后120min(T6)抽取颈动脉血,实验结束后取少量右房心肌组织。ELISA法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Ⅰ(cTnI)的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记录每只动物的用血量。结果停跳前各组血浆CK—MB、cTnI、cTn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外循环进行,各组血浆心肌生化标志物含量逐渐增加,HTK液组和氧合血停搏液组心肌生化标志物漏出率小于STH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相比,血浆心肌生化标志物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氧合血停搏液组、HTK液组动物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Flameng评分低于sTH液组(P〈0.05)。结论氧合血停搏液和HTK液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程度小,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均优于STH液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探索适用于5岁以下儿童心脏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法。
方法50例行择期法乐四联症根治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冷晶体停搏液,实验组用冷血停搏液。阻断前,开放冠状动脉循环后1,3,10min分别由冠状静脉窦和动脉同时取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测定乳酸、丙二醛含量。术前、开放升主动脉后2,4,8,24,48h测定心肌酶谱。心脏停跳前,开放升主动脉后5min取右心室心肌观察超微结构改变,同时观察临床恢复情况。
结果实验组心电诱导停搏时间较长,量大,术后多巴酚丁胺及异丙肾上腺素平均最大剂量较高,使用时间较长,但心肌氧、乳酸摄取率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冷血停搏液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心肌保护效果较冷晶体停搏液无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鲍春荣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20,18(8)
目的 比较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和传统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63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心脏停搏液不同分两组,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DN组)33例,应用传统心脏停搏液(传统组)30例。DN组用del Nido晶体液与氧合血按4:1混合(4份晶体1份血),灌注量 20ml/kg,最大不超过 1 L。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90min再次灌注300ml。传统组应用4:1含血冷晶体改良St. Thomas液(4份血1份晶体),灌注量 15ml/kg。每隔20-30min灌注一次(7.5ml/kg)。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无差异。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传统组较长,但无统计学差异。停搏液灌注次数和灌注耗时传统组显著高于DN组。自动复跳率两组相近,DN组94%,传统组97%。术后早期(30天内)死亡率DN组(6.1%)与传统组(6.7%)无差异。术后第1天血清肌钙蛋白I DN组 (4.10±0.65ng/ml)与传统组(4.25±0.61 ng/ml)无差异。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1天和出院前LVEF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主动脉夹层术中应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可以达到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天门冬氨酸盐(A)和谷氨酸盐(G)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含A,G各13mmol/L的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与末次再灌注结合传统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作为观察组,与观察组相同但不含氨基酸盐的温血停搏液组为对照组②,仅用单纯冷晶体心停搏液组为对照组①,对心肌保护法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自动复跳和房颤转窦率明显较对照组①高(P<0.01),心肌释放肌酸磷酸激酶(CPK)少(P<0.01)。结论氨基酸盐温血停搏液诱导及末次再灌注心肌保护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冷晶体心停搏液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三种方法对体外循环犬心肌在缺血前、缺血中及再灌注后的心肌结构变化,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15 只犬随机分成3 组( n= 5) 分别灌注三种停搏液。在心肌缺血前,缺血后120 min 及再灌注30 min 于右心室相同部位取心肌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电镜采用线粒体计数作半定量分析。结果 3 组在缺血前、中及再灌注后光镜结构无明显改变。电镜结构线粒体半定量分析显示在缺血120 min 及再灌注30 min 冷血停搏液间断顺灌组及血利钾停搏液及双向性灌注组心肌线粒体损伤轻于冷晶体停搏液组(P<0-05)。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三种方法均能提供较好的心肌保护,血利钾停搏液及双向性灌注组心肌保护效果同等于冷血停搏液间断顺灌组,优于冷晶体停搏液间断顺灌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0℃低温稀释血停搏液(20℃HBC)灌注结合体循环自然降温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14条15-20kg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n=7),雌雄不拘,实验组采用间断20℃HBC灌注,体温自然降至32-35摄氏度,对照组采用体循环主动降温:间断8-10摄氏度稀释血停搏液(CBC)灌注。于主动脉阻断前、后抽取右房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取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观察超微结构变化,于主动脉阻断前、后监测心功能。结果:两组停搏液灌注后LDH,CK-MB,cTn-I均升高,实验组变化幅度小(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灌注液对心功能影响较小,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性变化不明显。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中,与CBC相比,在心肌酶,cTn-I、心肌超微结构方面20℃HBC灌注对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