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携带斯氏并殖吸虫尾蚴的拟钉螺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拟钉螺是微小的淡水螺类,壳高大多在2.5~5 mm,很少超过7 mm。在分类上隶属于拟钉螺属(Tricula),拟钉螺亚科(Triculinae)、(角巂)螺科(Hydrobiidae)。在现知的种类中,除一种(Tricula gravelyi)产于平原外,都孳生在山区的小溪、小沟里。拟钉螺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琉球群岛和中国。我国的拟钉螺,解放前只知六种。解放后孙振中发表《云南省几种拟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十堰地区不同月份溪蟹斯氏并殖吸虫囊蚴自然感染率,探讨理化因素对囊蚴孵出的影响,明确囊蚴生物学特性,观察囊蚴对实验动物适应性。方法定时定点捕获野外溪蟹,解剖不同月份捕获的溪蟹并计数比较其体内囊蚴感染情况,实验观察囊蚴对温度的耐受性,生理盐水、蒸馏水及胆汁孵育囊蚴,判断不同理化条件对肺吸虫后尾蚴孵出的影响。口饲囊蚴,感染后1~4月解剖小白鼠、大鼠、家兔及豚鼠,观察其在实验动物宿主体内的发育。结果全年阳性溪蟹集中分布于4~11月份,囊蚴密度6月份最高而4月份最低,溪蟹体内囊蚴对45℃及以上温度较敏感,后尾蚴在胆汁内的孵出率高于生理盐水、蒸馏水。囊蚴在大白鼠体内可发育为成虫,而小白鼠、兔、豚鼠对斯氏并殖吸虫的耐受性较差。结论斯氏并殖吸虫感染中间宿主具有季节差异性,大白鼠可作为斯氏并殖吸虫的实验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感染的丰宫并殖吸虫阳性蟹景洪溪蟹(Potamon Chinghungense,解剖得到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 Xia and Chen,1964)(以下简为P.p)囊蚴及后尾蚴,感染大白鼠获成虫,收集虫卵,用虫卵孵出毛蚴,用毛蚴感染阴性褶拟钉螺  相似文献   

4.
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Chen,1959)又称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Chen,1959)Chen,1963],是引起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的一种病原体。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四川、甘肃、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江西、安徽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由于发现斯氏并殖吸虫的时间较迟,而且对人体致病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有时不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鉴别,因此斯氏并殖吸虫还没有普遍地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1961-1962年江西并殖吸虫和并殖吸虫病的调查研究以及并殖吸虫的动物实验中,除发现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较广泛地分布在江西省的若干山区外,还发现了陈心陶氏1959年所描述的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 Chem,1959)。斯氏并殖吸虫除广东的果子狸(Paguma larvata)有自然感染外,四川尚有较多的人体病例(陈心陶,1962),而家猫的自然感染在江西也有发现(董苌安等,1963)。1961年江西曾有一例人体并殖吸虫病例报告(陈翠娥等,1961),这个患者是江西地区感染的并殖吸虫病的初次发现,经我们了解患者生吃蟹类的所在地是江西的斯氏并殖吸虫病疫源地区之一(董苌安等,1963)。  相似文献   

6.
小睾并殖吸虫的宿主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小睾并殖吸虫的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实验研究。结果证实其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属的几种拟钉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景洪溪蟹和毛足溪蟹;适宜的终宿主为犬与猫。果子狸与大鼠能获得感染,但似为不适宜宿主。一只恒河猴未感染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并殖吸虫虫种和各阶段宿主及其感染率、感染度研究,调查三元区并殖吸虫疫源地。方法捕捉螺-、溪蟹和野猫粪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并殖吸虫囊蚴、尾蚴和虫卵的检查、留置观察和感染动物试验。根据病人线索进行人群感染率的调查,并了解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结果检查放逸短沟蜷654只、洱海螺新种846只、拟钉螺(待定种)135只和235只沼螺,只在1只洱海螺中检出并殖吸虫尾蚴,检出阳性率为0.12%。充当第二中间宿主的福建华溪蟹和华南三角肢溪蟹新种携带有卫氏并殖吸虫二、三倍体型,斯氏狸殖、泡囊狸殖、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蟹的感染率为44.28%,平均每只蟹和每克蟹组织携带囊蚴分别为24.90和2.47;人群皮试阳性率为8.64%(21/243),皮试阳性者作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3.81%(5/21);3份野猫粪标本有2份检出并殖吸虫虫卵和孟氏裂头绦虫虫卵、缩小膜壳绦虫虫卵及一种棘口吸虫虫卵。结论三元区为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的肺吸虫病高度疫源地,同时也是孟氏裂头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及一种棘口吸虫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州北部(从化区、增城区、龙门县、新丰县)山区淡水螺、淡水蟹感染并殖吸虫尾蚴、囊蚴的情况,了解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采集山溪螺蛳、溪蟹,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鉴定并殖吸虫虫种。结果从化区良口镇螺蛳尾蚴感染率0.32%,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100%,蟹种为平和华溪蟹。吕田镇螺蛳尾蚴感染率0.32%,螺种为拟钉螺;溪蟹感染率为36.73%,蟹种为平远南海溪蟹。龙门县南昆山尾蚴感染率0.15%,螺种为放逸短沟蜷;溪蟹囊蚴感染率为100%,溪种为平和华溪蟹。增城区、新丰县各调查点收集的螺蛳、溪蟹均未检测到尾蚴及囊蚴。结论广州北部山区从化区良口镇、南昆山为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Ⅰ级)。吕田镇为斯氏狸殖吸虫中度疫源地(Ⅲ级)。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及其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总结福建省并殖吸虫终末宿主动物的种类及其在各县市的分布。通过猎获野生动物,或在疫区收集动物粪便或捕捉溪蟹,分离肺吸虫囊蚴,初步鉴定虫种并感染猫、犬、大鼠等动物,待查到虫卵后解剖检出虫体制成染色标本、鉴定种类。结果在全省发现的卫氏并殖吸虫等7种虫种的终末宿主动物有18种,以灵猫科、猫科、犬科和鼠科动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21):2073-2077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的遗传变异.方法 采集2种吸虫成虫标本,提取其基凶组DNA,PCR特异性扩增rDNA-ITS2基因并测序;Clusterx软件进行多序列对比;MEGA 4软件计算遗传距离,NJ法和MP法构建系统进化树;DNAsis软件对rDNA-ITS2序列片段进行模序分析.结果 2种方法构建的遗传系统进化树基本结构相似,日本血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间存在较远的遗传距离,但二吸虫ITS2序列间有42.7%的相似性.利用DNAsis软件在日本血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的rDNA-ITS2序列中发现AP_2_CS6、bHLH_CS和CAP_site 3种相同的转录因子.结论 日本血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虽然在rDNA-ITS2基因水平上存在明显种间差异,但在rDNA-ITS2序列、转录因子方面具有重要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12.
<正> 1. Tricula pingi, sp. nov. (figs. 1~3) Holotype: Length 4.35mm, breadth 1.65mm;length of aperture 1.56mm,breadth of aperture 0.95mm. Paratypes: Length 2.89~4.43mm,breadth 1.2 ~1.65mm; length of aperture 0.91~1.65mm,breadth of aperture 0.64~1mm.Collected in September, 1979 at Shenjiabao,Wufeng, Hubei. Diagnosis: The shell is minute, elongate-conical, thin and opaque.The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斯氏并殖和两型卫氏并殖三种同工酶的板状电泳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板状电泳(Vertical PAGE)对我国斯氏并殖与两型(2n和3n)卫氏并殖的LDH、MDH、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酶谱相似系数分析后显示斯氏并殖与卫氏并殖间三种酶的同工酶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斯氏并殖为一独立虫种。而卫氏并殖两型间同工酶谱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亲缘关系上较其与斯氏并殖为近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报告对湘东地区浏阳县卫氏并殖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的MDH的检测结果,发现其主要特征酶带相一致,但酶带的数目和/或位置有差别。同时选择出以15只囊蚴为一组分作MDH检测,即可显现酶带;并检测到不同发育阶段的MDH酶谱与宿主(蟹)的MDH酶谱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伊春地区居民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病近况。在该地区,首次发现放逸短沟蜷作为第一中间宿主存在。并对东北蝲蛄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卫氏并殖吸虫伊春亚种的成虫、虫卵及囊蚴进行了观测;对成虫进行了染色体及核型的观察,探讨了该虫种独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并描述了采自吉林省的土壤甲螨二新种:锥小盾珠甲螨(盾珠甲螨科)和环毛邦甲螨(邦甲螨科)。模式标本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文内所用量度单位均为μm。  相似文献   

19.
20.
1984年3月在锦西县渤海湾内捕得一条江豚,在它的体内发现两种吸虫,为我国的新发现。 1.椭园形弯曲吸虫(Campula oblonga)寄生于胆管内。获得成虫7条,长约6—10毫米,是一种较罕见的有肛门的吸虫。卵形如橄榄核,大小为83~88×40~48微米,它的横切面呈三角形。 2.西哈氏吸虫(Hadwenius seymouri)寄生于肠道内。细长白色的吸虫,测量成虫5条,长约11~22毫米,其阴茎末端具有逗点状小刺。虫卵与上述一种吸虫的虫卵很相似,但在无盖的一端较平。卵的大小为71~80×41~50微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