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14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直径、大体形态、浸润深度、分化类型,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判断金标准,比较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学判断肿瘤浸润深度的一致性,分析影响超声内镜判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率的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3.38%,病变直径与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诊断准确性相关,而病变部位、大体形态及分化类型则与诊断准确性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变直径是影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检查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浸润深度准确性的因素,随着病灶的增大,准确性降低。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病变最大径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Ⅱc型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部位和病理特点,探讨其对凹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30例Ⅱc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形态特点,对其中19例内镜下活检和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进行对比.结果Ⅱc型早期胃癌分化型以凹陷发红伴隆起多见;未分化型的凹陷表面褪色和结节多.内镜下活检与术后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符合率在70%以上.结论Ⅱc型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特征和活检对诊断及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术前临床诊断方法与术后病理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内镜或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测确诊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80例,采用NBI-ME对胃体、胃窦、胃角或其他可疑病变进行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腺管开口形态及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NBI-ME检查早期胃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83.75%,ROC曲线分析,NBI-ME诊断早期胃癌曲线下面积为0.808。超声内镜检查早期胃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71.25%,ROC曲线分析,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曲线下面积为0.753。结论 NBI-ME检查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86例胃癌患者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病变大小超过3cm者占9.1%,肿瘤浸润达肌层后超过3cm者占36.4%(P<0.05)。早期胃癌Ⅰ型、Ⅱa型及Ⅱb型以粘膜内癌为主占63.6%,Ⅱc型及Ⅲ型以粘膜下层癌为主占90.9%(P<0.01)。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内镜下形态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参考价值,对进展期胃癌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娄静静 《浙江医学》2023,(4):420-42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特点。方法 选取舟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Hp阴性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癌组织内镜分型及病变部位、组织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情况。结果 Hp阴性早期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55例,57.29%),该部位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多见(26例,27.08%);Hp阴性早期胃癌组织分型以腺癌多见(87例,90.63%),该类型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常见(42例,43.75%);Hp阴性早期胃癌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型最多(83例,86.46%),该分化程度内镜下分型以表浅凹陷型(20例,20.83%)和凹陷型(39例,40.63%)较多;Hp阴性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60例,62.50%)较多,该浸润深度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27例,28.31%)较多。结论 Hp阴性早期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组织分型以腺癌多见,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型最多,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较多,内镜下分型均以凹陷型和表浅凹陷型多见。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去瘤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早期胃癌是指癌肿的浸润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期的长短紧密相关。超声内镜在确定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色素内镜和放大胃镜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简便有效的手段。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经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或胃腔粘膜癌灶切除术都有其适应证,外科治疗有所谓根治性手术向限制性手术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冯慧  张朋悦  蔡永萍  王亚雷 《安徽医学》2023,44(9):1086-1090
目的 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CP)合并早期胃癌(ECG)病变的临床特点、白光内镜和窄带放大内镜(ME-NBI)下特征性表现、治疗情况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至2022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GCP合并ECG病变和GCP合并炎症病变患者,且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7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特征将患者分为GCP合并ECG组和GCP合并炎症组,总结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白光内镜特点、窄带放大内镜(ME-NBI)特点、治疗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等情况。结果 共纳入75例GCP患者,64例为GCP合并早期胃癌病变。内镜下特点主要以IIa型为主,贲门是好发部位(9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溃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提示性别、年龄、放大内镜病灶表面微结构异常是GCP合并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64例GCP合并早期胃癌患者,有10例出现了黏膜下层浸润,表面发红、表面不整可能是出现黏膜下浸润的危险因素。结论 GCP合并早期胃癌病理多为分化型黏膜内癌,性别、年龄、放大内镜病灶表面微结构异常是GCP合...  相似文献   

8.
12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如何识别早期胃癌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内镜室近10年来经内镜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1例早期胃癌作一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构成、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内镜分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生存率等资料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4.75%,其好发于50~69岁男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60%以上好发于胃窦部和胃角。其中凹陷型最多见,浅表型较少见,小胃癌与微小胃癌共占27.2%。青年组中病理示分化不良者较老年组中为多。肿瘤浸润深度与其大小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淋巴结转移与其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相关。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90.1%。结论应重视胃癌癌前期病变的随访,改进设备并努力提高内镜检查技术以不断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5年8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经内镜检查诊断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癌肿只浸润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不论是否转移,也即传统的早期胃癌共20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仅局限于胃粘膜或粘膜下层而不浸润肌肉层,无论肿瘤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的播散。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内镜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NBI-ME即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在诊断早期胃癌有着巨大的优势,不同的病变组织结构和类型在NBI-ME有着不同的内镜形态,下面简单阐述近年来早期胃癌在NBI-ME内镜形态的特征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30-13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诊治的早期胃癌病例资料,分析病人性别、年龄、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合并溃疡是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根据ESD术后病理分析早期胃癌ESD治疗的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5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28%,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6.333,P<0.05)。ESD治疗22例早期胃癌的完全切除率为90.9%,治愈性切除率为86.4%,仅1例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背景:消化道内镜的发展使得内镜下黏膜切除成为局限于黏膜层、部分有轻微黏膜下浸润的早期胃癌病例的主要治疗方法。因此,术前对肿瘤深度的判定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高频超声探头声像图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明确其在判定黏膜下浸润和早期胃癌深度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95例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均接受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或手术治疗。比较其高频超声探头的声像图与组织学表现。结果:63%的患者通过超声可在黏膜肌层检查到早期胃癌。作者通过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得出,应用高频超声探头的超声图诊断黏膜下肿瘤浸润深度可达约600μm,…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内镜形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内镜、超声内镜(EUS)、放大内镜(ME)和窄波成像(NBI)内镜等相继研发和导人,在规范内镜形态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早期胃癌检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学(存在诊断、质的诊断和量的诊断)。存在诊断是观察病变凹凸、色泽和光泽等改变;质的诊断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性质;量的诊断是判定癌的浸润深度、浸润范围和组织类型等。  相似文献   

14.
宗华凤  刘玲玲  黄纬 《当代医学》2021,27(7):119-120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早期胃癌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出现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病灶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内镜分型、组织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化程度、病灶大小及浸润程度是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灶直径≥2 cm、浸润到黏膜下层及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建议对其实施胃癌根治术,并于术后定期进行内镜复诊随访检查,以免肿瘤细胞出现转移。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根治早期胃癌的技术。方法:对经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的28例早期胃癌30处病灶行内镜切除术治疗及随访,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与内镜下病灶大小、深达度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结果:①无淋巴结转移、病灶最长径小于1cm的粘膜层癌(m癌)完全切除率为10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病灶大于1cm的癌及粘膜下层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60.0%、86.7%和83.3%。②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治疗疗效较好,总体完全切除率为85.7%。结论:①内镜根治的早期胃癌最好为无淋巴结转移且小于1cm的m癌。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条件,但凹陷型早期胃癌尤其Ⅲ或Ⅱc Ⅲ型应慎行内镜根治术。②未完全切除的原因与操作者手技、癌浸润深度及范围判断失误、病变部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根治早期胃癌的技术。方法 :对经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的 2 8例早期胃癌 30处病灶行内镜切除术治疗及随访 ,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与内镜下病灶大小、深达度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1无淋巴结转移、病灶最长径小于 1cm的粘膜层癌 (m癌 )完全切除率为 10 0 % ,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病灶大于 1cm的癌及粘膜下层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 6 0 .0 %、86 .7%和 83.3%。 2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治疗疗效较好 ,总体完全切除率为 85 .7%。结论 :1内镜根治的早期胃癌最好为无淋巴结转移且小于 1cm的 m癌。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条件 ,但凹陷型早期胃癌尤其 或 c+ 型应慎行内镜根治术。2未完全切除的原因与操作者手技、癌浸润深度及范围判断失误、病变部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早期胃癌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越来越普及,近年来内镜下黏膜下层切开-剥离术(ESD)的出现使其适应症越来越广泛。对其适应证的选择上要求正确的内镜下浸润深度的肉眼诊断。方法日本国立癌中心中央病院过去3年(2001~2003年)在该院施行的外科方法胃切除或内镜下胃黏膜切除(EMR)的1846例(早期胃癌1258例,进展期胃癌588例)单发胃癌病例为对象,首先把胃癌浸润深度的确诊率用内镜下临床诊断(c)和切除后病理学诊断(p)两者比较来探讨;再次对早期胃癌的误诊病例,从肉眼分型、溃疡(UL)有无、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角度进行了误诊倾向的探讨。结果(1)内镜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鉴别上,术后早期胃癌(p)和术后进展期胃癌(p)确诊率分别为95%(1199/1258)、86%(504/588)其中5%的早期胃癌被误诊为进展期,14%的浸润癌被误诊为早期胃癌;(2)对术后早期胃癌1258例探讨中对术后粘膜层癌(pM)在术前内镜下诊断为粘膜层癌(cM)、粘膜下层癌(cSM)、侵及肌层以上癌(cMP-)的病例,分别是85%(714)、14%(112)、1%(10)也就是说粘膜层癌(pM)的准确诊断率为8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68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明显异常改变的患者,观察微血管和胃黏膜胃小凹形态改变。结果:168例中,77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为早期胃癌,周边小凹开口多呈F型,早期胃癌多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胃炎组和早期胃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血管及胃小凹形态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放大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放大内镜结合FICE技术在早期胃癌及早期大肠癌中的应用阐述该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优势。放大胃镜结合FICE技术可以引导靶向活检,从而诊断普通胃镜不能发现的某些病变,这将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放大肠镜结合FICE技术可以对大肠病变的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能够预测肿瘤性病变和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进而为能否进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预后好,病死率低。内镜检查是诊断及筛查早期胃癌简单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低,而提高内镜下发现病灶的能力并精准活检是早期胃癌诊断的关键。随着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内镜技术的不断兴起及逐步普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了解各项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全面、有效、合理地制订早期胃癌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