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命门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难经》为命门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难经》中命门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命门一词源于《内经》,在《难经》时期形成学说,两千年,关于命门学说一直争论不休,大体上存在着"有形与无形"之说和"右肾与两肾之间"之争。现代医家也对命门实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深刻的探讨,还有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命门学说,亦有创新和发挥之处。总之,对命门学说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命门学说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祖国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太极是易学的内容之一。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受易学的哲学思想影响较深。文章从太极的阴阳和谐与人体健康模式、太极全息观与中医诊法、太极图与命门学说三个方面,阐述了太极与中医学理论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命门学说诞生以来,有关命门的部位、功能及形态有无等问题一直是中医学界争论的焦点。根据历代医家对于命门内涵的不同见解,文章从“命”“门”的文字本义出发,通过追溯命门概念的理论源流及文化背景,解读出命门为生命中枢的含义,并总结归纳出“精气神-命门”的基本观点,形成了以命门为阳气之根、阴精之处、神明之显为核心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本质内涵。并据此入手,分析阐释历代命门学说不同观点的形成原因与理论意义,以期充实与提高其理论和临床价值,使临床应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5.
命门学说奠基于《难经》,发展成熟于明代。在命门学说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道家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命门的部位和作用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是无论有着怎样的争议,都认为命门具有激发五脏六腑的功能并关乎生命的本源,对人体至关重要。现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命门理论及与肿瘤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命门理论源流“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而形成一种学说,则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有两大层面:一是临床辨证思维方法的不断丰富、充实、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另一层面是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对生命之源的深入认识,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命门学说。命门一词出自《内经》,从学说发展的历史看,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自《难经》开创命门学说以来,历代医家对命门都从不同的方面予以探讨,使命门学说不断发展,趋于成熟。兹就其主要内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以命门学说的学术思想最为丰富,同时又是争论最多至今尚未能统一的重要理论。中医的命门学说是在概念的调整和观察视角的开阔中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对五行的突破,也使藏象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杨渤  谭宏韬  林明欣 《新中医》2021,53(14):35-39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难经》中关于命门的论述,奠定了命门学说的基础,后世历代医家对其不断进行研究、补充及发展,逐步形成独立的体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明末清初医家陈士铎所著的《外经微言》首重命门,有别于《黄帝内经》中“命门为两目”的论点,主张肾中命门为十二官之主,五脏六腑均仰望于命门,认为“有此主(命门)则十二官治”“十二经得命门之火始能生化”,又强调“人生于火,养于水”,倡导临床在重视“温补命门”之余,切不可忽视养阴,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唯有水中补火,方得生化无穷。通过梳理《外经微言》命门学说的源流及发展历程,在著作所持观点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命门之实质、功能,并以消渴病的诊治为例论述该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孙一奎提出"命门动气学说"的学术思想,其中,道家学说对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易学和医学相融合,重视养生,主张清心寡欲、恬淡虚无,运用道家学说来充实自己的医学理论,并对治未病的思想有所发挥。文章浅要分析命门动气学说的发展与道家学说的关系,进一步对命门动气学说进行阐述,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王驰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5-846
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两种学说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集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4-1346
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伤寒论》。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蕴含着丰富的体质学说内容,揭示了中医体质学说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规律和重要意义,尤其是能结合辨证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天癸状态论     
天癸的确切内涵一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争论点。笔者客观批判了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他们都在论述中或多或少犯了错误。通过论证天癸研究中实体论的谬误,并回归中医原本思维,结合《内经》原文,指出天癸是人体具备生殖功能及相关功能而出现的相应生理生命现象的一种综合状态。同时强调天癸并非只与生殖相关。天癸状态论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天癸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医其他方面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络病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  闫晓天  吴鸿洲 《河南中医》2008,28(11):12-14
"久病入络"是络病的主要病机,"络脉阻滞"是络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通络"是总治则,细之又有"祛邪通络"、"扶正通络"两大类及宣络、透络、清络、活络、柔络、通络、搜络诸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丹田辨析     
耿良  吕静 《河南中医》2004,24(11):8-9
丹田学说是千余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养生、气功学、内家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内涵广博,影响深远。然正由于其内涵丰富,使初学者面对各种定义、各种解说不知所措,难识其真实面目。笔者不揣愚陋,试对丹田的定义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可使初学者有所启发,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31-834
文章梳理了针刀代表性文献及著作,对针刀医学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目前的针刀医学理论既包含现代医学理论,又吸纳传统医学理论,主要以朱氏四大基础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作者在针刀医学理论视角下从针具、刺法、经筋三方面,分析整理了《内经》中与针刀相关的理论,发现针刀理论与《内经》针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可互相诠释。针刀理论是源于传统针灸理论的,两者并非泾渭分明,在新的视角下解读传统针灸理论,可以丰富传统针灸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胃气理论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胃气理论是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胃气理论的源头,对后世中医界的影响很大,源远流长。1《内经》的胃气理论"胃气"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对胃气的论述多达20余次,涉及面较广,内容丰富,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比较深刻分析讨论。《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